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赤壁赋》写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文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苏轼内心的独白与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着苏轼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学书写者,他的文学书写在现实向度和历史向度双向展开,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度的思想和精神的对话,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道路和审美特征.他的书写既是面对现实生活的镜像化叙事,又是自我心相外化的结果;因而既是对生活的一种本质性的认知,又是对生活的一种j蕞义赋予.他的文学叙事在面对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4.
庄子擅长道德叙事,虽然看似"无目的"的陈述和隐喻却包含了对道德客观规律,主客道德内在感受置换,以及个体非占有前提下道德行为的选择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甜甜 《东南文化》2021,(4):171-177
传统的区域博物馆封闭性叙事固然能够强化对区域文化的集中阐释,但也有明显的"视野局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基于现代意识和全球眼光建设具有当代价值的"江南文化",强调区域文化间的交互联动,推动区域博物馆叙事模式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化.区域博物馆的开放性叙事建构可借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叙事创新模式,从叙事空间的开放性、叙事结构的对话性和跨媒介叙事三方面重构博物馆叙事机制,这既能够反映区域历史和故事,也能够表述当下,更具主动参与性.探索建构"江南文化"的博物馆整体叙事路径,可从全球对话、主题展览、当代性叙事三个角度给予区域博物馆实践例证,并探索女性史、文创展览、"物的关联"等开放性叙事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田瑀 《神州》2011,(3):10-10
随着现代技术的兴起,电影用最快的叙事速度取代了以阅读为接受方式的小说成了最大众的文艺形式,文学的发展在叙事节奏上进入了高速时代,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由很多文学巨匠保留下的文学传统之一。提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娱乐精神,打破了接受与思考的二元对立平衡,文学的娱乐功能空前强大也使我们面对一场文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关注点从集体叙事转向了个体叙事。通过个体叙事或个体经验来理解现实社会多样性的做法,为民俗学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互动式"叙事研究是关注个体叙事的重要视角,它强调从讲述者和听众的互动关系上分析叙事的过程及意义。就具体学术实践来看,"互动式"叙事研究在关注个体叙事,尤其是"可得性叙事"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即"资格"和"移情"。"资格"主要谈论的是谁有权利讲述故事,而"移情"是对于"资格"主张的反诉。  相似文献   

8.
谭慧宁 《神州》2013,(32):8-9
意识流派作家,福克纳的巧妙叙事手法充分体现在其作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话语和人称三个方面解读作品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9.
赵婕  唐淼 《东南文化》2023,(2):183-190
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博物馆叙事展览的创作和叙事领域得到极大的延伸与拓展。“长春往事·净水虚拟漫游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借用叙事学理论,采用双重线索叙事布局、时空叙事权重偏移、反复叙事强化体验、切换观众叙事身份等方式,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倾向。未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的博物馆叙事展览,在素材选取上宜多元化,在虚拟手段的介入上需纵深化,在效果呈现上应精准化,从而为公众提供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  相似文献   

10.
受"叙事转向"思潮影响,展览叙事日渐成为当今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中的一个新维度。但在实践中,展览叙事却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未能达成预期的展示目的。本文重点探讨以出土文物为核心展品的陈列类型,试图通过分析叙事要素与展览文本、展示目的以及考古研究的内在关系,并结合近年"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的部分案例,从内容设计层面对此类展览叙事的现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刘宇清 《文史博览》2012,(10):21-25
叙事元素在韩国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角色设定上,即真人秀节目中的每个成员把自己塑造成各自不同的角色,具有独特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此外,情节元素(包括"平淡型"与"激情型");不完全零视角叙事(即叙事角度的零视角与灵活多变的视角相结合);绘声绘色的叙事(即卡通片式的配音与漫画式的画面);非典型性非剧情模式叙事(该模式主要通过对时空的改造来影响叙事)等叙事元素的运用,均在为实现韩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的无主角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伤痕文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作为“弱者”文化的传播途征,作家用的是“宏大叙事”方式,其目的就是使“政治权力”统一化和合法化。“伤痕文学”之所以影响大,作家之所以成为“救世主”,是因为当时的读者普遍患有“饥饿综合症”和“权威性格”,急需精神自疗,这种生命幻视彰显了伤痕文学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3.
程国君 《丝绸之路》2012,(20):25-31
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既有文学神奇故事的娓娓动听、神奇迷离,又有抒情艺术如诗歌、音乐和曲艺等的重复性和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是以散韵结合、以韵为主的方式叙述来实现的。在叙事形态上,宝卷,尤其是河西宝卷又具有初期民间艺术大多有的那种悲情喜剧、因果故事和神奇寓言故事的程式化特征。这是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的显著特征。现代河西宝卷《沪城奇案宝卷》等的出现,接通了以现代意识利用旧形式发展新文学(包括通俗文学)的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新理路,也为现代民间俗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可资借镜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子弟书是富有满族特色的民间曲艺,同时又熔铸了文人文学的才情与志趣。子弟书对于传统叙事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它雅俗兼收,反映世情百态的开阔视野;二是它以事挟情,舒展而又严谨的叙事结构;三是它赋笔抒情,水墨淋漓的审美取向;四是它句式多变,长短随意的诗歌体例。子弟书无论在诗体还是修辞上都表现出民间文学那种生龙活虎的创新与文人文学熔铸锤炼精神的高度统一,它所创造的这种雅俗共赏、修辞富赡的新诗体也必将在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童思思  尹恒 《文物天地》2022,(S2):52-57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萌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观照历史与文化、文本与现实为基本立场[1],引入“文化诗学(The Poetics of Culture)”文本体系,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叙事建构提供了新的视野。2021年3月30日至10月7日,“大三国志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展览运用复合叙事策略,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等多维度切入,通过“英雄的时代”“永远的三国”两大板块,全面展示三国历史与三国文化源流。从“记忆重启”“叙事接受”“情感认同”“审美建构”“创想激发”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大三国志展”在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展览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16.
祭祀与民间行为叙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蔷 《民俗研究》2001,(1):45-53
叙事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培养起了叙事能力。从个人来说,则在孩提时代就学会了叙事。叙事的进行起码要有三个要素:叙述者(叙事主体)、听者(叙事受体)、叙述内容(叙事实体)。当发生对话时,叙述者和听者的身份是会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17.
游自荧 《民俗研究》2017,(4):117-126
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研究,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楠楠 《神州》2011,(11):8-8
《史记》在我国的历史叙事文学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本文就对这部著作以文学的角度对其历史的叙事特点进行一番分析,主要从其故事性、抒情性、通俗性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意在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史记》在我国的历史叙事文学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本文就对这部著作以文学的角度对其历史的叙事特点进行一番分析,主要从其故事性、抒情性、通俗性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意在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男王后的故事源于《陈书.韩子高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韩子高从历史走进了文学,他的姓氏、身份及人生际遇亦随之改变,一个青年骁将在文人的想象中逐步蜕变为王世贞《艳异编》中的帝王男宠,最后又被王骥德定格为以色事君的男王后。男王后故事的演变不仅形象体现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巨大差别,更折射出晚明男风盛行的社会状况以及男尊女卑性别霸权在男人内部的戏拟与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