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汉初诸家争锋,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移风易俗理论也随之进入实践层面。通过对汉代社会种种恶风恶俗的批判,儒家士人希望以礼正俗,从而达成强干弱枝、崇本节末等目的,使风俗淳美。而其关键则在于国君需以身作则,各级官吏当不兼二业、直言强谏。换言之,儒家的风俗理论不仅是要引导百姓,也要藉此讽谏君主。当然,在此过程中风俗概念及其理论也产生了一些转变:首先,先秦时人多以"乐"移风易俗,风俗意近,而汉人则以风为本,以俗为末,强调以礼正俗;其次,汉人对"俗"多有微词,视其为"礼"的对立面;再次,因对"俗"的否定,汉人进而对原生性风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最后,对地域性风俗的否定源于儒家"大一统"的理论需要与"中国"崇拜。  相似文献   

2.
陈新岗 《民俗研究》2005,30(2):74-85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荀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成为后世许多风俗的源头。有秦一代,史料缺乏,不好妄下评论。相对而言,两汉的风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苟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我国汉民族风俗的形成时期。由于这些风俗的定制基本上是在汉代初期完成的,因而,徐州古俗像遗传基因一样,在汉民族风俗中得到复制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民俗现象,在汉武帝及上层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下,百戏从上层走入下层,从宫廷又深入民间,达到空前繁盛的状态。汉代百戏在民间传播的途径有三:一是组织传播,由政府出面组织百戏演出,并向百姓开放;二是依靠群体传播,主要是由民间的表演团体和游艺艺人流动演出;三是人际传播,由民众主动参与,彼此交流。汉代百戏体现出的"礼俗互动"特质十分明显,这与百戏多层次的传播途径密切相关。当百戏在国家层面升格为"礼"后,它在民间的发展并未停滞,"俗"的一面更为兴盛,几乎渗透到了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促成了汉代民俗的转变。一方面,百戏丰富了汉代民间的游艺和娱乐活动内容,改变了时人的节庆及休闲方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宴乐风俗、祭祀风俗、丧葬风俗等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党超 《史学月刊》2012,(5):43-52
两汉时期,人们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理解风俗,偏重于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其一,风俗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与始终保持永恒的主题之间的统一,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在社会政治变迁中变与不变的和谐;其二,两汉诸子及统治者在对待风俗问题上,随着社会政治思想的变化,采取的移风易俗方式多种多样,或因循、或宣化、或齐整、或批判甚至是整顿等,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政治之间保持着独立与顺从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面对东汉中后期的各种鄙风陋俗,王符吸收两汉"诸子"的"移风易俗"思想,通过分析民间的风俗事象,剖析政治与风俗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以德化俗"思想,将法家思想引入"移风易俗"领域,形成了以"德法兼综"为原则的"变风易俗"思想。该思想包括"以德化俗""以法治俗""选贤易俗""重本抑末以易俗"四个方面,使得风俗秩序与政治秩序达到和谐与补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贪婪腐朽的统治者恰恰是这些鄙风陋俗的始作俑者,注定了他们难以践行"变风易俗"思想,要真正改善风俗就只能依靠改朝换代了。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注重把风俗与政治得失、国事治乱、王朝兴亡联系起来考察,善于抓住影响风俗变迁的主体,阐幽洞微,揭明历史盛衰之故;他对风俗淳浇的的辨正、对士风良莠的辩驳及对移风易俗的探究,具有鲜明的历史批判精神,体现了自觉的历史总结意识;尤其强调"有志者所不容不以叙伦拨乱自责也",充分彰显了传统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认识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主要根据汉代画像石资料从六个方面对楚俗在汉代的延续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根据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安徽等楚国曾管辖区域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石资料论证了:楚国的舞乐之风、急促之风、信鬼好巫、迷恋升仙、尊凤、崇熊等风俗在汉代仍有延续并且对汉代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江苏地区的先进分子已经意识到,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恶习陋俗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变革。他们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报刊杂志上大力宣传,创建风俗改良团体,兴办新式学堂,并且身体力行,力图把移风易俗绑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战车。  相似文献   

11.
徐华龙 《民俗研究》2001,(3):185-186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介绍湖北、湖南一带风俗的图书——《新荆楚岁时记》,这是国家文化部九五期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作者花费数年之久,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之后的结晶,对于今天开发西部、移风易俗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代社会的饮食风俗,除了蒸、煮、煎等方式外,烧烤亦较为普遍。史籍中"燔炙"的画像表现,多见于陕北、四川、河南、山东等多地画像石资料,主要是以"簇"穿肉的串烤形式,未见《释名》所载"貊炙"的全牲烤法,因此尚无法断言中原地区烧烤烹饪的饮食习惯源于"胡俗"。汉代社会的炊用具从陶制向铁制的转化,构成了烧烤烹饪流布的技术背景。相关考古资料揭示,木炭"不烟不炎"的特性,成为"燔炙"的理想燃料选择,贵人富室更有"桑炭甚美"的偏好,这不仅显示了汉代饮食文化的丰富总结,也为我们认识汉代社会风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大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俑概述王珍仁汉代陶俑在大连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屡有出土,其数量之多颇受考古工作者的瞩目。这些陶俑在制作工艺上有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为研究汉代的雕塑造型艺术和地方历史,民间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现将其有代表性的陶俑作以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魏崴 《四川文物》2001,(3):19-21
本通过解读四川出土的汉代物上的西王母形象,不仅知略了当时四川西王母崇拜现象的大致情况,而且认为汉代统治的神仙思想和四川本身久有的神仙信仰风俗的结合,是四川西王母崇拜风习的内在根源,这种崇拜也折射出了汉代四川经济发展之后,豪侈之风盛行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巩宝平 《民俗研究》2008,(4):237-246
在汉代,中国传统文化由上古三代的神祇文化过渡到人文文化,初步形成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风俗也初步定型,并深远地影响了此后古代节日的发展。研究其时节日的基本特征,对于了解传统节日在趋于定型期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广及人类一切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和风俗习尚无时无处不积极渗透在世界各民族的哲学、艺术及各种礼仪制度之中。尽管有时作为民族存在标志的国家及其诸多组织形态早已荡然无存,只要该民族尚有一丝血缘得以延续、它的风俗习尚就有可能无限地延伸下去。正因如此,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哲人们无不强调移风易俗之重要作用。尤其是有着沉重“礼教风化”传统的中国古人无论在实践抑或作为实践总结的理论都作了艰苦的  相似文献   

17.
从汉画中的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崔华牛耕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丰歉与雨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自原始社会有了种植农业之后,勤劳朴实的历代先民们先后创造出了诸多与水旱灾害有关的雨水神话。而这些神话不仅有许多文字记载,而且在汉代画像...  相似文献   

18.
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玉金 《民俗研究》2000,(2):89-100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墓葬(祠堂、石阙)的建筑材料,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画像石六干余块,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川、陕北等地。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本文主要根据汉画像石资料对汉代辟邪风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回车马神”是中国南方许多地区许多民族至今仍有的民间婚俗环节,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否定,当以辩证眼光对待之,其巫术唱词的诗文价值颇大。本文结合田野调查材料,钩沉史志文献,对渝川黔滇“回车马神”风俗的起源、演变、内涵和程序等进行探讨,对方志文献整理、移风易俗等都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音乐奇才蔡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邕(132~192) ,字伯喈 ,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 ,汉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按照汉代的风俗 ,在宴饮聚会之时 ,宾客间常常有相邀起舞的习俗(“以舞相属” ,有点类似于现代的“交谊舞”) ,如果被邀请者不按规矩起舞 ,就是失礼。这种风俗从汉代一直延续到魏晋 ,都是盛行不衰。蔡邕就因为不起舞 ,致使灾祸临头。汉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时 ,蔡邕因为上书议论朝政阙失 ,被人诬陷下狱 ,流放到五原。9个月后 ,正好遇到大赦 ,这才宽宥了蔡邕 ,使他免于继续流放 ,还归本郡陈留郡。当他正要起程回家时 ,五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