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首先通过史料叙述了哈尔滨满语地名的含义,集中叙述了哈尔滨别称的文化魅力,即冰城的冰雪文化魅力,"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俄侨文化的魅力,"音乐之城"音乐文化魅力。其中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除了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的影响以外,主要是在地名文化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地名特点有四,一是以俄国名人或侨民间有"威望"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他国家名称命名的街路;三是以行业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四是以自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文章第三部分为哈尔滨红色地名的历史记忆;最后一部分是地名文化的历史教训,即要记住地名文化的根,已经形成的历史地名不可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由于政治等多种原因,大批俄侨涌入黑龙江的哈尔滨等地区,他们在这里开办各种工厂、学校,创立教堂,创办各种报刊杂志,印刷发行。俄侨文化遗产包含了俄侨当时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黑龙江的俄侨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笔文化遗产是黑龙江地区巨大可发掘的雄厚文化资源。关于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冯玉文 《黑龙江史志》2005,(4):50-52,23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中东铁路的员工及其家属来到中国;十月革命之后,反对苏维埃政权、仇视无产阶级革命的俄国官僚、贵族、地主、资本家纷纷逃离苏联,促使在华俄侨的人数迅速增长。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的战乱和苏联采取招回海外侨民的措施,大多数在华俄侨回国或转移到其他的国家。俄罗斯侨民这一特殊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中,绝大部分出自于俄罗斯侨民建筑师之手,他们以俄罗斯建筑文化为底蕴,成功地将俄罗斯"建筑精神文化"移植到哈尔滨,在哈尔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建造了数量众多、风格迥异、极富艺术价值的精美建筑。本文主要介绍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俄侨建筑师,铭记和传承俄侨建筑文化,感谢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30年来国内学者在民国时期在华俄侨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涉猎领域众多、俄侨文学艺术研究比较深入和有些问题的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等3个显著特点。俄侨文化史研究应在综合性俄侨文化史专著、专题史著作和其他薄弱领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中东铁路的修建为俄侨大量涌入哈尔滨提供了客观条件,沙俄政府为加强对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的殖民统治的需要,对俄罗斯居民进入哈尔滨采取支持政策,同时,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逐以及政治避难等原因,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涌入哈尔滨,在哈俄侨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多样化样态,包括工商业者、中东铁路及其管理局的从业者、教育与文化业从业者、食利阶层以及宗教组织与民间团体从业者等。俄侨在哈尔滨的就业情况,在客观上对哈尔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立足图书馆进行在华俄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资源是在华俄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和快捷途径。在华俄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主动、自觉、系统思考是在21世纪以来不断出现的。目前来看,立足图书馆进行在华俄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问题的探讨,已经出现一些中肯观点,特别是在一些工作原则和处理态度上有了基本的思度和考量。图书馆视域下的在华俄侨文化遗产保护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如平衡原则、创新原则和共享原则。理性化地探索和挖掘在华俄侨文化遗产的自身魅力,通过图书馆路径实现保护,并在保护继承的同时不断实现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俄侨是中国历史进程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俄侨形象。其中,现代作家们着意塑造和刻画的作为主角的俄侨形象,都无论如何不能逃脱痛苦悲惨的命运;而作为配角和背景出现的俄侨形象,则不但拥有幸福美好生活,甚至令中国人无比羡慕。探寻痛苦的主角与幸福的配角产生的原因,会发现在俄侨题材创作的背后隐藏着作家们对社会功利目的和自身心理平衡的寻求。  相似文献   

9.
贾小叶 《历史研究》2020,(1):113-134
德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决不动兵"的战略决策下,清政府出于对《中俄密约》签订后中俄同盟关系的信赖,将联俄视为解决胶案的重要筹码,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与翁同龢的联俄努力。然而,俄国围绕胶案的决策却始终没有顾及中俄同盟。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最初俄国的决策经历了由派舰赴胶到取消俄舰赴胶的转变。而后,当中方求俄未果、决定暂不求助俄国时,俄舰却不请自来,以中俄同盟为借口,实则意在占领旅顺、大连,清政府欲拒不能。这显示,俄舰来华与否,与清政府的请、拒无关。对照俄国的相关决策可见,清政府围绕胶州湾事件展开的对俄外交,不仅暴露了弱国外交的屈辱与无奈,更暴露出了主持外交者的懵懂与无知。而由此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则预示着清政府的外交已步入山穷水尽的绝境。  相似文献   

10.
清季俄罗斯文馆延聘俄人教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玉秋 《史学月刊》2008,(12):80-88
在俄罗斯文馆存在的一个半世纪里,先后有多名俄人担任教习之职。康熙年间,文馆教习由俄国商队成员、降人及后裔充任,教习队伍不稳定,语言水平也不高。从雍正初期起,文馆开始延聘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担任教习,其中罗索欣、弗拉德金和列昂季耶夫与满人富勒赫合作编写出中国第一本俄语教科书。自道光年间起,有4位传教士团领班被俄罗斯文馆聘为教习,但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后中俄关系的实质已经由以往的平等交往转向了俄国伙同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他们并未发挥出"协同教授"的作用,更多时候是将在文馆兼职作为为俄国政府探听清廷内情的机会或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正>(二)融会中西的习俗文化哈尔滨由于受满族文化、京旗文化、移民文化、外侨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俄侨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服饰文化。哈尔滨人由于受俄侨服饰文化的影响,以敢穿爱美而蜚声中外,以致一些著名的服装和化妆品厂家都把其产品能否打入哈尔滨市场视为其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一种"检验"方式。中东铁路的修筑把哈尔滨变成了"华洋杂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的俄侨涌入哈尔滨。虽然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及所谓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的庇护下,俄侨具有诸多的特权,但官方政权也有许多力不能及之处。受早期俄罗斯公民社会思想的影响,哈尔滨的俄侨成立了诸多的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这为其民间治理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在哈俄侨非营利组织民间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协调、与政府沟通、社会服务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这些民间治理经验对其后的哈尔滨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巨文岛事件是英俄殖民争夺在东亚的一次交锋,英国占领巨文岛,目的在于牵制俄国兵力,以获得与俄在中亚对峙的优势;俄国抗议英对巨文岛的占领,是为了清除其实现远东政策的障碍;清政府居间调节,充分体现了其"以夷制夷"政策的运用。巨文岛事件始末,暗含了三国在朝鲜半岛各自的战略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几个阶段考察了清俄关系中的蒙古中介作用。清俄发生关系前,俄国势力已渗入西蒙古地区。在喀尔喀诸部归属清朝以前,蒙古人已开始扮演清俄关系中介角色。《尼布楚条约》订立和喀尔喀三部臣服清朝后,虽有俄国人的拉拢利诱,但喀尔喀诸王公作为清朝命官主持对俄交涉事宜;蒙古语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清朝对俄外交的正式官方语文之一。此外准噶尔汗国的存在曾对清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俄国并没有为此卷入准部与清朝的军事冲突中去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俄日早期的相互认识是探寻俄日关系历史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和领土之争的关键。研究俄日关系史就应该回到两国发生接触的源头。6—17世纪俄国主要通过东方阿拉伯国家、蒙元(中国)等第三方积累起对日本的早期认识。人文主义思潮涌现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西方探险、游历活动的开展,俄国人对日认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这些早期认识为俄日的正式建交提供了潜在助力。从17世纪开始,伴随俄国的远东疆土开发,俄国获取日本之消息的渠道趋于直接而畅通。本文立足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从地理和文化关系入手,考察俄国对日本从模糊、片段式的了解到逐渐准确、详细的认知过程;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呈现俄日早期关系的发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近年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及国内孙中山研究中发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孙中山与腚苏俄关系问题进行一些新的审视和探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的沧桑巨变,进而由外交接触到联俄政策的酝酿,由确立联俄政策再到"以俄为师".他晚期政治理想中有着浓厚的"恋苏"情结.孙中山晚年既要苏俄的援助,又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还要防止俄式共产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输入,在联俄与防俄间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平衡.同时,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和苏俄关系的互动中呈现出鲜明的策略性、现实性和独立自主性.苏俄在处理与孙中山的关系上存在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1917年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影响甚大。其突出的事实是,在哈尔滨的俄人中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和组织。有的被资产阶级控制,有的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还有的被以霍尔瓦特为首的沙俄残余势力所操纵。这些派别和组织为了夺取中东铁路的行政权,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这场斗争,最后以激进派军队被中国政府解除武装押送出境而告结束。本文根据中国的档案资料和俄、日的有关著述,试图对这一复杂的斗争过程作一剖析。一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哈尔滨之后,俄人无不欢欣鼓舞。他们天真地相信资产  相似文献   

18.
弓月 《中国钱币》2006,(1):61-63
“华俄道胜银行”①系译自俄文“P C-CKO-KИTAЙCKИЙБAHKЪ”,是俄国联合法国趁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为筹措巨额赔款向俄法借款一亿两白银时,以中外合办为名诱骗清政府入股参加而于1895年12月22日成立的,总行设于俄国圣彼得堡。参与创建的有巴黎霍丁格尔公司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托银行及巴黎国家贴现银行等四家法国银行和圣彼得堡国际银行一家俄国银行。资本总额初为六百万卢布,法国占股份的八分之五,俄国占股份的八分之三。名称上虽冠有“华俄”二字,其实并无中国资本。为了挂上中俄合办的招牌,俄国才于1898年9月8日,诱迫…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进步主义思想早已在美国得到发展,主要以拥护威尔逊总统内政方针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右翼社会党人以及持更具批评性意见的左翼自由主义者为代表。在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后,进步主义各方代表们各持己见,表现出不同反应,这不仅在美国引发了对俄国革命的排斥,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俄国激进主义的必然性、有效性进行合理化理解的尝试,从而导致威尔逊政府在对俄政策的制定上发生了混乱局面,也对美国社会如何看待俄国革命的问题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钟荣帆 《民国档案》2022,(1):133-144
如何处置在华德侨是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内政与外交事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二战后国民政府的德侨政策经历了由沿用战时办法,到采取德日侨民同等待遇,再到"宽待德侨"的演变。根据《德侨处理办法》,明确以集中、留用、遣送的方式管理在华德侨。在政府监督与德侨自治的模式下,德侨的集中营生活颇为舒适。国民政府留用德侨则采取实用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策略。中美遣送德侨标准不一,引起双方关于遣送名单的博弈。二战后国民政府对德侨的管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折射出原本已实现"内政化"的外侨管理复萌"外交化"的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