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方宁 《炎黄春秋》2009,(8):35-39
李大钊从早期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中有一些根本的核心理念却是一以贯之的,即现代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李大钊既同意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又强调民主自由人权思想,并以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来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将其自由民主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在诸多的自由权中,李大钊尤重思想言论自由。他强调思想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基础,同时思想言论自由又必需与法治宪政相结合,为思想言论自由提供制度保障。现在看来,其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含有丰富的人权思想成分。然而 ,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长期被忽视 ,西方人权思想在中国却广为流传。究其原因 ,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特点。西方人权思想是功利型人权思想 ,强调自然法 ,鼓吹天赋人权 ,号召人们通过斗争来争取人权 ,具有实践性和主动性 ,易于为人们接受。而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是一种伦理型人权思想 ,强调伦理 ,试图通过道德力量或统治阶级的恩赐来获得权利 ,带有空想性和被动性 ,较难为人们认同。西方人权主张法制 ,儒家人权强调德治 ;西方国家的人权思想 ,是在反对封建“神权”的革命和斗争中 ,作为一种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而儒家人权思想没有西方人权思想那种明确的人权口号 ,而且从来没有成为农民起义和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更为重要的是 ,儒家文化虽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但同时也是一种封建文化。儒家学说中有进步因素 ,但是也有许多封建糟粕 ,因此儒家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受到了批判。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妨碍了对儒家人权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近代美国人权思想及理论的萌生、发展过程。认为在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思想中就孕育了自由平等观和社会契约现,是美国人权思想的萌芽时期。在独立战争时期,天赋人权现成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基础。在南北战争时期,争取公民的政治权利成为美国人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杨浩 《文史月刊》2013,(5):21-23
民主宪政是胡适一以贯之的最大政治追求。《独立评论》时期,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其宪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中做了充分阐述。而这一切,与胡适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颜廷 《史学集刊》2008,(3):105-113
近代英国两大统治集团贵族与中等阶级在宪政观念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贵族坚持对政治民主特权化的理解和独占权;19世纪30年代后贵族转变宪政观念,承认了中等阶级对民主的共享权,但坚持对民主的特权性解释,而中等阶级也继承了这一点;1865年后中等阶级破除了对民主的狭隘理解,在观念上转变了对社会下层宪政能力和潜质的认识,承认了社会下层的宪政权利.由此,近代英国主流社会对民主权利的解释经历了从狭义的特权性理解到普适性理解的转变过程.正是由于主流社会,尤其是中等阶级在宪政观念上的积极转型,使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基础,同时也塑造了近代英国社会的阶级妥协局面.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的民主宪政运动极大地推进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深刻影响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追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意愿是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根本动因;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统治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直接原因;国内外要求民主的强烈呼声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外在动力;共产党的引领和帮助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重要条件。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历练,日渐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实践,对民主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民主宪政运动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成功实践,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魏云 《黑龙江史志》2008,(11):33-34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五四时期的初步发展,到人权派时期趋于成熟,再到晚年时期的重心转移三个阶段。胡适的人权思想中包含的建设性主张没有在其生活的年代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其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必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云南大学学生主持的《自由论坛》,冲破国民党人对宪政民主运动的话语垄断,注重探讨宪政民主的学理基础,澄清人们在宪政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回应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现代极权主义的挑战等世界宪政史上的新问题,重视构建宪政民主的社会基础,关注言论自由的宪法保障。《自由论坛》是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学术互动、师生之间学术路径与自由理念薪火相传的象征,展现出抗战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学理层面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五四时期的初步发展,到人权派时期趋于成熟,再到晚年时期的重心转移三个阶段。胡适的人权思想中包含的建设性主张没有在其生活的年代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其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必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0.
论清教思想和英国理性主义对美国早期人权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安 《世界历史》2000,3(1):27-34
美国人权理论和渊源虽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但其传统则直接承继英国的清教思想和理性主义①。清教思想和英国理性主义的自由平等原则给美国人权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原则中包含的消极因素也对美国的人权理论产生了不良影响,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人权政策的发展。一、清教的人权思想美国人权理论有一种基本的倾向:即高举自由、平等的旗帜。这种倾向主要来自清教的人权思想和英国理性主义。清教的人权思想发端于宗教自由,表达为自然权利说、自然神论和皈依契约说②。在灿烂的清教思想家群星中,闪烁着最耀眼光辉的人物是约翰·弥尔…  相似文献   

11.
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核心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秩序由法律规定,并依法律而运行。这在欧洲历史上主要体现为宪政的多元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确立于近代欧美。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世纪,作为国家体制的宪政文明虽然销声匿迹,但宪政文脉并未泯没中断。除了古典宪政的遗风余韵在一定范围内保存下来之外,在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自治城市和思想领域中,都孕育了大量新的制度性和理念性的法治元素。所以,中世纪不是欧洲宪政史上的断层期,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多元素发展期,也是横亘在古典与现代两次宪政高潮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2.
五四宪法在其内容中凝聚着丰富的宪政思想,这些宪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3.
吕游  江世鑫 《神州》2012,(8):13-14,16
陈独秀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第一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民主宪政思想终其一生,其晚年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总结。本文基于陈独秀晚年的六封书信和四篇短论,重新对其1937年到1942年的民主宪政观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今日评论》与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评论>是活跃于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前后的一份中间势力的重要刊物,其作者集中了当时宪政理论水平很高并一直关注中国宪政问题的知识分子,以钱端升、罗隆基、王赣愚、傅斯年等为代表.他们不但是这次宪政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还以<今日评论>为阵地,围绕这次宪政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政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五五宪草、期成宪草、地方自治等问题,积极阐发自己的看法,对时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的性格特点及济世情怀使其对宪政思考的重点及观察角度远超于时人之上,本文拟通过对其宪政态度变迁的梳理和宪政实践———乡村建设运动的剖析挖掘其宪政理路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中世纪宪政价值问题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三十多年来,有关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中世纪社会政治生活和思想观念中所蕴含或滋生的宪政资源进行了系统考察,根本扭转了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传统观点。但是,由于时日尚短,该问题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尚需立高以开拓视野,俯身以探察细微。其中最根本的是,应超越单纯证伪补偏的学术理路,立足于人类宪政史的整体高度,将历时态考察与共时态比较、宏观概括与微观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对中世纪的宪政价值做出一个更加完整而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20.
张元雪 《沧桑》2010,(3):49-50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法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阈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此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个人自由与国家集体至上的宪政理念、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现代法传统与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西方的宪法文化促进了宪政的产生,而中国的宪政运动却缺乏支持宪法存在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效,就离不开移植和培育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