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船山是清初著名的易学家。研究他的易学不能离开清初学术,因为他治《易》是在清初学术背景下进行的。清初学术反思与批判理学、博大宏伟、经世致用、回归经典等特征在船山易学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清代学术诸特征大体决定船山易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骆永顺 《黑龙江史志》2013,(21):162-162
钱澄之的《田间易学》的成书年代目前国内有多个版本,争论不一。笔者通过以整理相关资料,对《田间易学》的成书年代进行分析探讨,对《田间易学》的写成年代以及刊刻年代分别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与他的易学见解紧密相关。章学诚在易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肯定古代三《易》之法,以明古代典制不相沿袭;“易”之精义是“变易”;《易》象包六艺,天道在人事之中;反对谶讳与拟《易》之作。章学诚通过对《易》理的阐发,提出历史见解,人类出现与社会人事变化是道的体现;以《易》学的通变思想,提出史学更革的要求;提倡史学的“通”识,史学通识重在求“义”;《易》在六经中有其特殊地位,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包括史学在内的学术须经世,切于民生日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同样也非常重视对《周易》与易学的取鉴。他将唐代易学家推崇的"变易"、"不易"、"简易"之道应用于相关的史学批评,在其史学发展观、史学叙事理论以及对"史法"、"史义"的辨正里,都可见刘氏对易学理念与思维的融汇贯通。这不仅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家易、史互通的传统在唐代的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易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易学思想在中国史学史、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迁继承、发挥《易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力求通过历史记载来“究天人之际”。他志在“通古今之变”,更是以《周易》通变思想为圭臬的。《周易》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思想、德治精神及尚贤、养贤思想等在司马迁那里均有所反映。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易》在西学东渐的文化氛围中被严复视作重要的本土思想资源,严译《天演论》将人性之善恶、生存斗争学说、进化论与易学精神相印证。解读《天演论》文本体现的社会兴衰史观,可从中西文化会通层面分析:就方法而言,严复将易学中逻辑思想与西学中归纳、演绎法结合起来,开启近代中国实证主义之先河;就文化精神而言,严复将易学忧患意识与西方关于社会盛衰史观,交融互释,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学理上的合法性、可能性。严复是有思想的翻译家,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是其利用易学诠释西方历史兴衰论的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7.
本选择《摄生月令》以及《中和集》等道教献,考察道门中人关于日常生活起居的养生思想,探究此等思想与传统易学的关系,说明其现代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庭经》的由来及其与易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道教内丹要籍《黄庭经》的产生时代及其流传问题进行考释。作从《封神演义》所涉“黄庭”之说人手,以史书和道教献的有关记载为线索,分析其问世的时代,解读其内容结构与易学之关系,认为它是承袭《周易参同契》“三道由一”的理念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金生杨先生新著《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一书,2007年8月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全书洋洋34万字,分绪论、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绪论为“巴蜀易学概说”,分别对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和渊源三个方面作了全面的探索。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西汉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二章东汉三国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易学、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五章五代前后蜀时期的巴蜀易学。在这五章中,作者对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巴蜀易学作了条分缕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的经学领域,疑经变古思潮渐趋兴盛,促使易学考辨多维度、全方面展开。北宋欧阳修首先向孔子作《易传》(《十翼》)的传统观点发难,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也由此成为易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备受关注。南宋学者又进一步深入,或借之佐证、充实自身的理学思想体系;或藉以批判理学空疏的“义理”、“心性”。肇始于宋代的易学考辨对中国传统经学史、易学史乃至辨伪学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余敦康先生早年致力于魏晋玄学的研究,成果斐然,近些年他将目光投向易学研究,在2006年7月,华夏出版社同时推出了余先生的两部易学著作《汉宋易学解读》与《周易现代解读》,这两本书都体现了一位学者对于易学明体以达用精神的思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梁韦弦 《史学集刊》2003,(3):1-3,12
史家所记西汉孟喜、京房之学来自“《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和“隐士之说”,汉易卦气说是以阴阳五行家的五行运数说和天人感应论为理论支撑,借用了天文历法知识,将《周易》占术与秦汉间的五行杂占之术结合的产物,那种认为卦气说源自孔子易学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刘源  曲静 《文博》2008,(4):35-41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学术著作<日知录>收录了一系列易学札记,涉及易卦的起源、卦爻的形与位、卦象、<周易>的编次、卦爻辞的意义、卜筮关系、易学史等问题,其中"三易"、"重卦不始于文王"、"龟从筮逆"等条反映的学术见解与现代学者根据考古材料得出的若干重要观点不谋而和,值得重视.本文结合商周筮数材料对顾炎武的这些易学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较为全面、集中地著录金代艺文的目录,自清初至今共有八种,总体而言是后出转精,但后出目录在纠正前人部分讹误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讹误,仍需继续考订。这些目录著作共著录易学著述十七种,其中斡道沖《周易卜筮断》等九种为误录。误录的情况以朝代归属错误居多,此外还有误署作者、归类不当、以无为有等。其中,所谓杨庭秀《程杨易传注》及张氏《易解》的相关问题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卢松安(1898—1978),名榕林,字松庵(松安),号易万卷庐主人。易学研究者、易类图书收藏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史绳祖,人称"学斋先生"。在南宋后期的四川地区,是一位较有名望的学者。其著作颇丰,有《周易古经传断》、《学斋类稿》、《孝经集解》、《学斋占毕》等十余部,《学斋占毕》是他仅存的一部著作。此书内容广泛,经史子集百家之学皆有涉及,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且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  相似文献   

18.
书法,绘画,山水诗表达了六朝文士们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尊重自然的味道,这是中国文化辉煌的重要部分。琅娜王氏为江左第一高门,"文才相继"与"爵位蝉联"并重的王氏家族的门第与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整个六朝士族、六朝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陈寅格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这个理论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新城下庙社区上坊庄发现一座南齐墓葬,据出土墓志判断墓主为王珪之,属六朝著名的琅琊王氏家族。王珪之在礼学上有较高的造诣,但其墓志寥寥数十字,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墓志。该墓志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朝墓葬的断代分期、六朝士族家族墓地的分布、琅琊王氏家族在南朝的活动等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博》1999,(5)
今年5月,本刊记者高永丽在北京专访了“中国哲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刘长林先生。下面是访谈整理稿,已经刘先生过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