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南海政策是基于美国地缘战略构想生发而成。基于多位地缘政治家的理论,根据冷战结束之后亚太地区的新形势,美国在南海地区实施以加强军事存在、强化舆论战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就是插手南海事务,攫取在亚太地区海洋利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实施的南海政策,影响了南海地区局势的稳定、有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引发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动。  相似文献   

2.
胡瑞华 《人文地理》2010,25(5):108-111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间以主权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竞争一直在进行着。美俄间的地缘政治空间之争主要表现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和在独联体地区的渗透。而俄罗斯为了防止其在欧亚大陆战略生存空间被挤压和近邻地区被分化,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对、抵制措施,以防地缘政治空间被进一步削弱并力图为俄罗斯未来重新崛起保留一定的地缘政治空间。作为战略博弈优势方的美国的地缘政治政策主导着美俄关系演进的进程和张力。  相似文献   

3.
对冷战后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力量均势失衡,造成了局部地区的力量真空和失衡。美国则依靠其唯一的大国优势,在"维护正义"、"保护人权"的幌子下到处发动或参加海外局部战争,使得世界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进入人们所企盼的和平发展时代。从1991年海湾战争至今的12年中,全球发生了几十次局部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仅从冷战后发生的四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背景分析,来探讨在新的世界格局和新的地缘环境中,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杨 《世界历史》2020,(1):74-87,I0004,I000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和冲突频仍,冷战格局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以不同社会或文化属性为特征的跨国民众组织纷纷建立,并借助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将裂痕延伸至民族国家内部,形成更为深度的东西方对峙样态。学生群体在这场冷战对抗中表现格外突出。以美国全国学联和国际学生大会为代表,跨国学生组织虽然参与到冷战政治对抗进程中,却并未完全遵循政府议事日程。学生组织的独立性和进步性使其始终与冷战政治保持距离,并成为促进冷战缓和乃至终结的重要力量。对“学生冷战”及其悖论展开探讨,有助于建立更加完整的冷战叙事,回应仍旧处于争议中的冷战史研究母课题。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出兵越南:原因、后果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澳大利亚对外政策的重心开始由欧洲转向亚太,冷战伊始,澳大利亚即出于地缘政治战略之考虑,积极投身于美国领导的全球冷战事业,先后参加了美国在亚洲发动的两场“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其中,在越南的卷入激起了深刻的政治争议,最终导致战后执政长达2...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受到由下列三套相互联系的观念构成的冷战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共主义和输出民主的理想;从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国家伟大、全球责任和(自由)世界领袖信念;源自种族主义的东方主义偏见和文化等级观念。正是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把美苏冲突建构成自由与极权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斗争,使冷战超越单纯的地缘政治争夺变成争夺人心的较量,冷战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工程。  相似文献   

7.
新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历史与现状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古代新疆西部境外没有出现过能向中国王朝挑战的敌对势力 ;民国时期 ,新疆地缘政治形势危机可用“孤悬塞外”来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的 30多年间 ,新疆的地缘政治经历了“友好的后院”到“反修前线”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 ,新疆地缘政治的新威胁是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国际恐怖“三个主义” ;“9·11”事件后 ,克什米尔问题、“后塔利班”问题、“前线”国家的动向、“三个主义”合流问题和美军进驻中亚问题 ,是新疆地缘政治的最严重的问题。新疆的地缘政治愈来愈事关国家安全大局 ,愈来愈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其进程愈来愈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主要包括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西藏分裂势力的相关活动、联合国如何插手西藏事务、美国关于西藏政策的变化以及印度、苏联的态度等内容。认真梳理《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可以看出冷战思维及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是美国关注西藏局势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一时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报道内容的选择凸显了美国政府的政治取向,充满了冷战色彩,报道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西藏政策的历史性交化和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具体行动目的,严重混淆了国际视听。  相似文献   

9.
牛大勇 《百年潮》2001,(5):46-56
到底谁被谁牵着走?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关系中时而有一种奇怪现象,典型地表现在肯尼迪执政头一年同蒋介石打交道的记录中:美国几乎总是放弃较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而迁就台湾当局。为什么会有这等怪事?从前文所述美国政府内部讨论的各种意见中可以略知答案。实际上,影响肯尼迪政府对台政策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冷战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国站在与美国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台湾就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肯尼迪曾告诉蒋介石:“长远看来,自由世界通过增强民主制度并使之更适应世界人民的愿  相似文献   

10.
黄平 《人文地理》1996,11(2):51
本文在简要回顾二战前西方地缘政治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多极世界"模式,地缘经济学,文明冲突论等战后及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说。分析评价了它们产生的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及发展特征,并预测了今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红杰 《世界》2006,(5):8-9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主客观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反映到中东地区,就是地缘战略利益、能源安全利益、国际政治利益和经贸利益四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欧洲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出现及影响河南省委党校侯远长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里。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都把欧洲看作战略重点,千方百计控制、掠夺和干涉这个地区,使得欧洲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地缘政治局面。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3.
胡琦 《沧桑》2010,(2):5-6,24
受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到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倡导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4.
受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到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倡导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5.
高艳杰 《历史研究》2023,(5):143-165+222-223
1975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政府以受邀协助平叛为由全面入侵东帝汶,并在次年将其并入版图。由于利益攸关的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都倾向于东帝汶并入印尼,美国的立场成为苏哈托政府最大顾虑和关键影响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缘政治看,美国政府在实施海外战略收缩后,急需印尼在东南亚扮演区域秩序主导者角色,此种角色是其亚太盟友和东南亚本土同盟无法替代的。美国政府在东南亚区域秩序上对印尼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对苏哈托政府侵略行径的纵容达到极致。苏哈托政府吞并东帝汶最终成为冷战后期被“默许”的公然侵略,而福特政府的应对政策折射出该时期美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严重衰退以及美国霸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胡文涛 《史学集刊》2007,29(1):44-49,76
冷战开始后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加剧,美国政府通过采取创建新闻署、组建和平队、成立国际交流署等手段,逐步将文化外交融入对外宣传范畴,演变为一种冷战工具,其间政治文化和领袖的国家使命感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文化外交在为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国际信任度和软权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关于美国对华经济遏制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旭平 《世界历史》2005,(1):102-108
美国对华经济遏制史是亚洲冷战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经济角度解读冷战时期美国如何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遏制以配合美国亚洲冷战战略,从而服务于其全球冷战战略。相对于亚洲冷战史中的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等问题的研究而言,我国国内对冷战史中关于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战略制定及实施的研究则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学逐渐走出国门,我国学在利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新解密的件和西方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在最近10年内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欧文·拉铁摩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专家,他对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的地缘重要性有着独到见解。其亚洲地缘政治思想一方面基于其早年的边疆史研究成果和理论,另一方面也是他契合时代大势,关注亚洲生动的现实政治,糅合边疆史学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战后亚洲和国际局势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油气地缘经济与中国油气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地缘政治观念向地缘经济观念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全球油气中心随时空转移和变化的分析,着重阐述了冷战以后全球形成的"石油心脏地带"和"内需求月形地带"及"外需求月形地块"的油气地缘经济格局以及有关国家围绕争夺中亚油气资源和跨国运输通道构成的内外两个三角之间的油气地缘战略竞赛,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油气安全所面临的处境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杨 《世界历史》2006,11(1):31-38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