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契丹统治者不仅重视、提倡皇族子弟研读儒家经史,而且还设定了完备的运行机制。契丹皇族子弟研习儒家经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倡导和引领了契丹社会儒家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影响了契丹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使儒家"大一统"思想观念以及中原社会的典章制度开始植根于契丹社会的机体之中,这不但有利于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亦为中国北部疆域保持长期稳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在经商之地侨寓的现象相当普遍,为子弟成名计,徽商及其子弟在侨寓地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教育成效卓著,教育与科举发展存在县份分布上的不平衡;徽商取代士而成为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机构创办的真正主体;教育理念开放变通等。这既体现了明清的时代特色,也与商人教育的特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近代,广西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在考察近代广西瑶族地区教育的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广西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原因和意义。作者认为,政府的政策因素、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影响是近代广西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瑶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瑶族子弟向学风气的形成,培养了一批瑶族知识分子,进而推动了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何谓子代、名代,虽然在日本史学界众说纷纭,但皇室的私有民说已成通说。此说的主要根据是《日本书纪》大化二年条中的如下一段记载:“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日本学者井上光贞说,在这段文字中“与屯仓、田庄相对应地记载皇室、皇族的私有民子代、名代和臣、连、伴造、国造、村首的部曲之事”。他把子代、名代看成皇室、皇族的私有民。仅据上述大化二年条的记载,可以说子代、名代为皇室、皇族的私有民。然而,我们再看下面的史料就会对这种见解不能不提出疑义。  相似文献   

5.
清朝初年,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几乎一片空白,随着满、汉等民族的迁入及清朝政府对这一地区行政管理的加强,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清朝前期,清朝政府对编入八旗的少数民族进行满化教育,开办八旗官学,对一些少数民族子弟进行国语骑射教育,而汉族流人则以一些满族贵族的子弟为对象进行以汉文化为主的私学教育.尽管这种教育的规模和效果很有限,但却拉开了清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晋宋易代为文学带来新变,在晋宋文风转变的过程中,刘宋皇族起到了重要的推毂作用。皇族笃好文学、跻身风雅,宴游集会、诏令赋诗,招集、倚重才秀之士,使文才成为品藻人物的重要尺度。在皇族的倡扬中,政治上失落的世族子弟,寄情于文学,以之延誉;处于权力底层的寒门士子,希冀藉文学才华干禄仕进。  相似文献   

7.
宗韵 《安徽史学》2006,(3):62-65
明清时期,受徽州商业经济的影响和家庭中从商父兄的引导,徽商子弟克绍箕裘者众.因而,商业教育成为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将子弟缔造成激烈商战中应付裕如的商人,明清徽商着重从知识、素质、技能三方面对后继从业者展开全面的职业培训,以期为其很快适应市场和占有市场提供保证.本文对这一现象加以总结和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经商家传,并为现代商业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浅论香港十九世纪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记载,1841年,香港岛上约有7450人;所以,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就相对不高。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教育的需求也就日渐增加。但当时岛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习惯上都会将其子弟送回广州等地读书。对于香港教育,自然也较少关注。所以,只有一些教会等志愿团体,来为香港贫苦阶层的学童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清代帝王为巩固政权,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特别看重书法在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地位,重视皇子书法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重视书学的皇子教育制度;二、视书学为帝王之道;三、皇族优越的习书条件。皇子书法教育极受重视,这是清代皇族善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近公布的首阳斋藏西周早期簋铭文作以考释,认为其反映了西周早期宗法社会贵族的教育问题,并得出了庶子虽不能直接继承祖考职事,但才艺考核优秀者亦可被任以官职的结论。簋铭文为研究周代贵族子弟尤其是庶子的教育和任官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1.
晁成林 《福建史志》2022,(3):34-40+72
寒门出身的萧氏家族跃升皇族后,萧氏子弟纷纷进王封侯,出任地方州郡,并逐渐习练文学和经籍才能,以便能颉颃其他文化家族。萧氏子弟先后出任福建州郡,为地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他们在闽地任上不仅多有政绩,也留下了许多文学著述。  相似文献   

12.
明代,贵州民族教育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下,极为重视土司子弟教育,使之成为“安边”的重要举措。由官府在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创办若干“司学”。清代则用“义学”实施民族教育。其对象由土司子弟扩展到一般“苗民”,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养”教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义学在民族杂居区推广的成效较大,而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新辟苗疆”的措施不力。  相似文献   

13.
南宋科举制下宗室考试有四种方法,有官锁应与无官应举是宗室子弟经科举步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宗子取应试是针对皇族的一种推恩考试,类似于文、武举特奏名;而宗子量试则属于出官考试,非科举考试。南宋宗室科举是在熙宁二年《宗室法》基础上发展起来,宗子享有别试别取的特权。随着科举取士逐步向宗室权贵阶层倾斜,一定程度上损及平民举子的利益,但这种负面影响不应被过度解读。宗室科举作为宋代宗室平民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使大量皇室后裔开始融入社会,步入官僚队伍,推动了宗室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近代苏南义庄普遍重视家族教育,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自办庄塾,助束脩之资,对求学应考者给予经济补贴和奖励。义庄对受助子弟实行严格的考勤及督查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义庄顺应时代变化,扩大助读、施教范围,接受新学制,更新教育内容,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式义庄家族教育为苏南教育的近代化及这一地区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与慈善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重视文化教育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清代皇族是一个文化素质极高的家族,在很大程度上爱新觉罗的家族教育是来源于对汉文化的吸取。明末清初,明残余势力和农民起义军余部不断与清兵对抗,几十年间战争持续不断。在长期的社会动荡中,国计民生遭到破坏,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度艰难的局势之下,清初统治者不仅消除了敌对的势力,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又使困难的经济从复苏而趋向繁荣。这样的一个历史转折,文化政策和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其中清代皇族教育成就很大。顺治统一全国以后,绝大部分皇族成员聚居…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侨群体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贡献离不开华侨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教育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没有中断。其教育主题、内容始终带有鲜明的家国色彩,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战时教育是其教育的基调和灵魂。在华侨社会和国民政府的相互扶持下,华侨教育凝聚了海外侨民的救亡母邦意识,推动了华侨子弟的海外抗日运动,并直接培育了大批华侨抗日力量,为国内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救国思想和子女教育理念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两大组成部分。在教育救国方面:梁启超否定旧的教育制度,提倡变革科举制度;提出设立师范教育;较早关注妇女权利;阐述幼儿教育重要性。在子女教育方面:他重视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引导孩子正确学习;培养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孩子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其教育救国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子女教育观念亦可为我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民元孙中山北上在京活动21天,百忙之中,专门抽出四天与逊清皇室往还。长期敌对的双方握手言欢,孙中山方面既是对清帝退位实现共和统一表达肯定和敬意,也是做出由反清排满转向五族共和的政治姿态,以回应各方的质疑,使得满蒙回藏能够与汉人同心协力,以期实现合各地为一国各族为一人的誓言。而清室方面,虽然国体变更、失去统治地位未必心甘情愿,但包括隆裕太后、摄政王以及参与招待孙中山的几位皇族内臣,的确有意信守协议和承诺,在民国政权下继续安享尊荣。清皇室皇族乃至满人在作为征服者统治者和中国人之间必须二取其一时,多数人宁可放弃前者而不愿失去后者。他们对五族共和身份的认同,成为民族同化和疆域统一的重要机缘。  相似文献   

19.
大清定鼎中原前夕和之后一个半世纪,在满汉文化思想接触、碰撞、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清帝出自居安思危、巩固皇权和延缓政权衰落周期的目的,在皇族宗室子孙、八旗子弟及中枢臣僚中开展民族传统教育,强调“力戒汉俗”、“不忘满洲骑射旧俗”,并将其视为“祖宗家法”和与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的基本教育之法。自太宗至仁宗嬗递六代,其间因各朝政治形势和教育针对性的变化,发生诸多修正,由此反映出社会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教育一直备受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尤其是对于那些身系江山社稷的天潢贵胄而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都针对皇子教育制定了各项制度,其中属清代的皇子教育最成功也最具特色。关于清代皇子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记录的史料也十分分散,而且针对清代皇子教育的归属问题,学术界也有许多不同意见。多数的研究目光都被集中在宗学、宫学、皇族教育、八旗子弟教育等问题上,因此,有关清代皇子教育的问题还大有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