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秋菊  陈方平 《沧桑》2013,(4):91-93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怀是立足于现实的、能动的生活过程。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够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的科学体系。"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主体和价值主体;唯物史观不仅其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其目标也是真正个性的人的实现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维意  孙志飞 《攀登》2009,28(1):17-19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它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马克思从精神性与自然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等诸多方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内涵;通过对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总体把握,全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进而打开了通向唯物史观的入口。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它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马克思从精神性与自然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等诸多方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内涵;通过对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总体把握,全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进而打开了通向唯物史观的入口.  相似文献   

4.
1951: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海升 《史学月刊》2004,(12):96-102
1951年,唯物史观派对于学术机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经营权的掌握和控制以及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使他们成为在学术界确立新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学术变革和话语转换的中坚力量;唯物史观派聚拢传统学人进行史料整理、古籍校订,为学术史留下一笔财富。1951年前后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当时学术格局的变动直接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方志学研究无疑要以其为重要指南,志书编纂同样如此,这是方志最重要的政治意识。唯物史观的传统基石和当代视野既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原则,又为志书编纂确立了基准和边限,而通志编纂中所要关注的几个着力点,则是唯物史观指导下方志政治意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耀 《攀登》2008,27(2):65-69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利益分析理论等,同时又把这些理论同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新回答。它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7.
陈红桂  刘林娟 《沧桑》2014,(2):82-84
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被定为"现实的个人"而非物质生产的原因在于:这一词汇包含了对"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现实进程)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注,较之物质生产概念更全面。同时,这一概念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紧密相关,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理解历史矛盾,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总之,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特殊内涵及其在"唯物史观前提"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1919年,李大钊比较全面地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特有的唯物史观",此后,唯物史观在中国开始传播、应用和发展,开启、推动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根本变革,并确立了中国史学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体到历史研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唯物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在对中外各种社会形态理论学习和比较的过程中,逐步走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将其运用于"观察国家命运"、动员社会主义革命。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李大钊在开展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时,集中介绍和评判西方史学思想中的社会形态理论,借此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论证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李大钊的社会形态观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清李大钊社会形态观和唯物史观形成及运用的交错并进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社会历史观经历了由唯心到唯物逐步演进的过程,五四以前,陈独秀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的世界观有质的飞跃,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但不很彻底。  相似文献   

11.
陈方平 《沧桑》2013,(6):101-104
对于历史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论的误读也形形色色。马克思是通过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进一步推进到物质生产是实践的最基本方面,同时也是全部历史的起源,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甘泉提出了事实判断、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三个层次”说。他本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亦可依此“三个层次”说进行探析。他强调“事实判断”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功力之分而没有阶级性”;“认识判断”体现出不同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分歧,明确表示“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同是唯物史观的学者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有意见分歧,“总是有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求真务实则成为林甘泉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三个层次”说是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甘奇 《沧桑》2010,(3):146-146,156
英雄史观是托马斯·卡莱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体现,影响深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几个方面对托马斯·卡莱尔的英雄史观进行评析,以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历史研究做出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主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的小型座谈会,除重点学科的成员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庞卓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应邀出席。与会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八封信入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发展唯物史观,自觉地用唯物史观指导世界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这里发表六位学者的发言稿,希望引起学界更广泛的重视,共同开创唯物史观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程序和辩护制度发展和发达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阶段的指定辩护制度,并且得到了较好实施,可审查起诉阶段的法律援助制度仍未启动。为此,需要从审查起诉阶段确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当根据为出发点,进而论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应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确立法律援助制度,并采取有关措施以保证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并非单纯的理论复制,而是一个选择、理解和不断阐释的过程。中国学者最初将唯物史观解读为"经济史观",带有明显的机械决定论倾向;从20世纪20年代起,唯物史观阐释旨趣发生了转变,"社会改造"成为阐释的目的和中心;阶级斗争学说最初没有被纳入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中国学者在阐释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促使阶级斗争学说渗透进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核心内容。唯物史观作为一门科学与时俱时,在现实的挑战中,对唯物史观的再理解和再阐释,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