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春 《黑龙江史志》2008,(16):86-87
生态危机的引发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一条路径。同时也推进了文学的生态批评由起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揭露的浅层生态批评,转向对人的心理、观念、精神等视域进行根源性反思,从而使生态批评走向深层的生态心理批评。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现代化"一词大约在上一世纪80年代中期由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Martin Janicke)和约瑟夫·胡伯(Joseph Huber)提出,在过去的30年里不断完善和修正,以其技术乐观主义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赢的正和理论而日益成为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分析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的主流话语;与此同时,它也受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生态中心主义者的激烈批评。目前,政治学界和社会学界关于生态现代化的讨论已经很多,但史学界对于这一理论似乎还缺乏应有的兴趣,不管是环境史学家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文化批评潮流,20世纪70-80年代在英美出现,自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在不少国家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批评为什么在当前发生,为什么在中国与西方几乎同步兴起,并且表现出持续深入发展的势头?对于上述问题,国内众多学者主要从生态系统自身去探求根源,事实上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因此,本文试图以文化视角来探求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知,利奥波德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研究生态整体主义。在自然中生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沙乡年鉴》中的生态思想已日益成熟。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想不仅丰富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决策行为,人们逐步认识到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以及生态整体主义内容的分析解读,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研究其生态伦理观背后的内涵,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文化批评潮流,20世纪70~80年代在英美出现,自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 在不少国家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批评为什么在当前发生,为什么在中国与西方几乎同步兴起,并且表现出持续深入发展的势头?对于上述问题, 国内众多学者主要从生态系统自身去探求根源,事实上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因此,本文试图以文化视角来探求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评论理论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激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就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他本人对于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谈起,用该理论来解读《野性的呼唤》中作者对于和谐自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孙露珈 《神州》2011,(6):2-2
上世纪末,"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评论理论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激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就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他本人对于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谈起,用该理论来解读《野性的呼唤》中作者对于和谐自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4,(24):F0002-F0002
王为群,男,甘肃泾川人。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甘肃省文艺界“四个一批”(文专类)人才。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桂芹 《黑龙江史志》2013,(15):156-157
申富英教授的专著《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从生态主义的批评视角,探讨了伍尔夫生态意识的内涵,并分析了其生态意识的特点。该作注重运用新的理论工具、结合文本细读挖掘隐含在作品中的有价值的思想,系统地探讨了伍尔夫关于构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际生态和自我微观生态的设想,揭示出伍尔夫生态意识与当下生态思想理论的共通之处,弥补了国内外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稀缺、零散的遗憾,开拓了伍尔夫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多元,我国文学批评的模式也随之多样化,批评的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新的传媒环境也使文学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批评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时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批评家批评意识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评立场不够鲜明
  批评家的立场是批评意识的一个显要因素。在解构主义的氛围下,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即向读者传授一种有效阅读、鉴赏的方法,确立一种选择、解读规范与标准的资格。批评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地位的手段。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越来越多地采用一种“历史批判方法”,即不把任何概念、现象看作是“本质化”的、“终极性”的概念、现象,而是看成历史性的范畴。批评的对象也已经从对被确定为“事实”的事实的分析,转移对这种“事实”是如何被确定为事实的关注。[1]而事实上,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自身,尤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批评绝不仅仅是一套自我满足的话语系统,它追求的不仅是自我满足,而且也要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批评无论对作家作品做多少阐释与发挥,其价值终究在于批评家独特的审美判断、历史观点及充溢其间的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谈方志批评     
方志批评是一种方志现象,它伴随着修志活动而产生,并与志书编纂共同发展。方志批评以志书和修志活动为对象,没有志书编纂,就不会有方志批评。志书编纂可以从方志批评中得到启发和指导,离开了方志批评,志书编纂中的经验教训就难以总结,志书编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易解决,志书质量也不易提高。因此,研究方志批评的作用、规律、性质和任务,探讨方志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明确方志批评者的修养等问题,不仅是新志书编纂实践的需要,也是新方志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方志批评中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志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著名生态诗人W.S.默温不仅关注着自然生态,致力于环境保护运动,还深切关注着人类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其诗歌创作流露着鲜明的生态意识及生态诗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默温的诗歌,管窥诗人对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的危机的焦虑,探讨其诗作中的生态意识及诗意栖居的生态期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开拓出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领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从筚路蓝缕到收获硕果,瞿林东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7卷本出版在即。本刊特组织刊发这组文章,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传统史学理论的关系、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西方史学批评的比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联系等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内在价值、研究方法和中国特色。当代史学繁荣的背后,也正面临着客观公允的史学批评缺失的困境。我们期望这组文章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开拓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的新局面;也希望古代史学批评的果实,能够滋养当代史学批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方志批评江西省丰城史志办公室金达迈新方志批评的发生与发展方志批评推动着修志实践向前发展,就象文学发展依靠创作和评论双轨道一样,方志发展也要依靠编纂和批评这两条轨道。批评可以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批评可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修志实践。1984年,中国地方...  相似文献   

15.
杜兰 《神州》2014,(18):4-4
当代文学批评基于传统僵化式批评模式及标准,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发展,相应的也出现了批评功能的逐渐减弱以及批评价值观的混乱等诸多问题。而与此同时,当代文学批评观也需要进一步进行转变,转变过程中涉及到批评形态、价值观念的构建等诸多问题,对当代文学的主导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多方面特点进行辩证统一式分析,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於波  向晓红 《神州》2012,(29):18-19,21
澳大利亚女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所著的《希望的平原》深刻揭露了英国殖民者对土著居民的残暴统治,以及对当地环境的疯狂破坏。招致这一恶果的正是统治人们思想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甚至土著居民也在这一思想的教唆下漠视自然,迫害自然。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求导致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许多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乐记》,可以说是一篇专门阐述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专章。《乐记》中的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主要包括:乐感论,即关于音乐应感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表现为音乐是由人心感物而生的;另一方面是音乐的感物作用;乐礼论,即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文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中对乐与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乐准论,即音乐的评价标准,也即文艺批评的标准。音乐评价的标准包括“和”、“正”、“真”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开拓出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领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从筚路蓝缕到收获硕果,瞿林东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7卷本出版在即。本刊特组织刊发这组文章,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传统史学理论的关系、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西方史学批评的比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联系等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内在价值、研究方法和中国特色。当代史学繁荣的背后,也正面临着客观公允的史学批评缺失的困境。我们期望这组文章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开拓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的新局面;也希望古代史学批评的果实,能够滋养当代史学批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任伊凡 《神州》2011,(11):1-2,4
中篇《哥萨克》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早期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在整个托尔斯泰创作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作品的解读建立在社会学批评的基础上,认为托翁重点描写俄国社会多余人的爱情悲剧。本文另辟蹊径,以当代生态文学批评为切入口,指出悲剧的实质在于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揭示了《哥萨克》的生态内涵。由此进一步指出托翁生态思想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小勇 《神州》2011,(7S):7-7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班级管理中,表扬是一种手段,我们鼓励教师对学生以表扬为主,但批评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表扬和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独生子女多,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教师的批评失当造成学生离家出走、弃学甚至更严重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研究批评的艺术,探索批评的方法,使批评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批评的实效性,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鞭策和鼓励作用。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种批评艺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