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华北平原的农业耕作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华北平原的农业耕作制度徐秀丽农业耕作制度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有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其核心内容是作物种植制度,即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确定作物的结构与布局、复种与休闲、种植方式(包括间作、套作、单作、混作)、种植顺序(轮作、连作...  相似文献   

2.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物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相当广泛。麦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在明代后期得到迅速推广,并对当时的农业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已全国领先。玉米的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增加玉米的产量,必须保证玉米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播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大要素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下面根据黑龙江省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园具备种植活动的有利条件,以种植类农作物系列为载体,结合幼儿的教育任务,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组织开展和引导幼儿进行种植、观察、管理等系列活动,让种植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资源仓库。  相似文献   

5.
玉米在明中晚期时已传入甘肃,甘肃是当时较早引入玉米的几个省份之一,但直到清康熙朝,才开始加快传播速度和加大种植面积,直到民国时,得以在全省普遍种植。本文通过对玉米在甘肃的种植和传播时间、路径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总结其对甘肃作物结构、社会经济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倩 《南方文物》2020,(1):167-178
本文通过梳理河南地区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4000年)河南地区豫北、郑洛和豫西南三个区域的生业方式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南地区是以采集渔猎为主、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辅的生业模式,经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过渡,发展为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主、采集渔猎为辅的生业模式;新石器时代末期,农作物中新加入了大豆和小麦,家畜中新加入了黄牛和绵羊,多种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方式逐渐形成。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掌控、文化和资源的交流是生业发展的主因,同时自然环境对生业起到了制约和促进两方面的影响。在古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进程中,生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东北地区的生业特征分为两个大的区域进行长时段的归纳,可以看到北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到青铜时代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家畜饲养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南部地区至少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出现少量的农作物,当时可能也开始饲养家畜,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的行为在燕山南北地区发展缓慢,而在辽东半岛南端地区则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业模式。到青铜时代,主要分布在辽河下游地区的高台山文化以种植粟等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主,也包括渔猎活动。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种植粟和黍及饲养家猪为主,家养动物中牛和羊的数量较多,畜牧业开始出现。从夏家店上层文化至燕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均呈稳定发展的趋势。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当地各个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及更替状况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黄河流域地区以农业为特征的文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粟,又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起源于中国,是最我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作物,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普遍,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主要农作物。而粟类作物,指的是以粟为主要栽培对象的旱作农业。我们今天看到的粟作物,还有黍等其它品种,但是最常见、产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多的还是我们所说的谷子。  相似文献   

9.
西藏高原土地辽阔,日照充足,又有广阔的草原和高山冰雪水源,具备农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蚕豆、小麦、荞麦等,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尤以青稞为最。青稞,原本裸大麦  相似文献   

10.
赵博  吴敏 《神州》2011,(1X):8-11
本文概述了超声对农作物种子处理后,经种植观察超声对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生长发育及产量等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综述了超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原理及发展趋势,并对超声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在这里可以看到由旗乌兰牧骑创作并演出的歌舞剧︽安代传奇︾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新剧种--科尔沁蒙古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安代舞"的发源地,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一直很好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安代文化艺术。库伦旗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荞麦种植,这里的农民有多年种植荞麦的历史,全旗每年荞麦种植面积都在35万亩以上,其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并且古迹众多,主要有辽代古墓、辽代黑城遗址及清代寺庙,尤其  相似文献   

12.
素有“川东门户”之称的邻水县,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种植脐橙,90年代初开始规模种植新系脐橙,2008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2018年成功跻身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截至2020年底,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28.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21万亩,年总产量达12.5万吨,邻水脐橙的品牌价值上升至16.82亿元。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徽商崛起推动棚民进入徽州租赁山场,采用"炼山"和林粮间作模式从事木材产业,以玉米取代粟、麻等传统"花利"作物,尽管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但始终未将其转变为主要农作物。棚民的数量激增冲击了徽州传统聚族而居和风水信仰体系,1788年长江特大洪灾又导致当地士绅将矛头直指玉米,最终与抵制棚民的情绪掺杂在一起,演变为一场驱逐棚民运动。  相似文献   

14.
郑家坝遗址十二桥文化时期土样浮选结果显示,遗址中保存了丰富的炭化植物种子果实.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到商代郑家坝地区经营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并且有丰富的野生核果、浆果类以及其他植物资源.通过对四川地区先秦时期遗址发现的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在农作物种类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地理位置对于农作物结构的影响程度高于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于本地的主导作物的种植可能并未表现出太多关注,而这种关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于非农作物植物种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区域植物资源差异或者人类食用植物种类的习惯差异决定了各地植物食谱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早在清代,广东已出现各种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化地区,即使农作物种植尚未专业化的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十分普遍,挤占了不少农田。进入民国后,广东经济作物挤占农田的现象进一步发展,如蚕桑、甘蔗、烟草、水果、花生、茶、麻、蒲葵、瓜类蔬菜、花卉、油桐、树胶、咖啡等,都形成了一些集中专业产区,  相似文献   

16.
水稻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也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农作物,据考古发现,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已经有7000年了。  相似文献   

17.
郜媛媛 《江汉考古》2023,(6):101-109+138
云贵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先民多元的生业策略。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云贵地区出土的植物考古材料,对区域内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农作物结构以及农业种植发展历程、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行探究。现有材料表明,云贵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就经营稻粟混合型农业,随着青铜时代麦类作物的传入,滇西北、滇东等地开始流行稻粟麦混合型农业。除农作物外,野生植物资源在云贵地区先民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云贵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多样化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对理解西南地区早期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植物资源的选择既是先民对山地环境的适应与探索方式,也是区域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曾长期种植鸦片。对于这个问题,过 去学术界很少进行研究。本文将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划分为 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鸦片种植、清代末期的 鸦片种植和民国时期的鸦片种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鸦片 种植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在总 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分布区域越 来越广,极大的冲击了农业生产,加深了中国近代的农业危 机。  相似文献   

19.
太空农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太空种植研究,但以学术研究为主。已经进行过的实验包括分析零重力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使用飞行器测试快速成长的幼芽、评估不同人造光下植物的生存能力等。但蔬菜生产系统(VEGGIE)是NASA首次尝试种植农作物来满足宇航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丁昌明 《丝绸之路》2011,(21):27-28
新疆伊犁河谷每年种植6万亩薰衣革,占我国薰衣草种植面积的97%,是名副其实的薰衣草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