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无山     
正"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踏遍千山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晚年如是说。他曾于明万历年间两次攀登黄山,并留下自己的游记。黄山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谜一般的吸引力,吸引着人们一次次地走向黄山,走入黄山。画家刘海粟前前后后十上黄山,最后一次登黄山时已年逾九十,仍然对黄山美景念念不忘,泼墨挥毫。学者季羡林登上黄山,终于将自己心目中的黄山变成了眼前真实的黄山,但回去后他竟然困惑了,不知道自己的黄山之行是否看到了黄山最真的一面。地貌学家崔之久五六次登黄山,才终于看清楚黄山花岗岩体的地学端倪。更有大量的黄山本地人  相似文献   

2.
正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以来,人们开发黄山,游览黄山,歌咏黄山,黄山的地质地貌上,留下了大量宫观寺庙、桥梁亭阁、诗词碑刻,成为黄山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僧众因山来“天下名山僧占多”,黄山亦不例外。步入山中,可见所有寺庙宫观,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在风景绝佳处,被群峰奇松环抱相映成趣。黄山给了宗教信众一方净土,黄山本身的清净自然也与宗教的清静气韵一致,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0,(8)
正黄山因奇松、怪石、云海的胜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国古今众多画家去写生、采风。黄山题材画作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其特有地位。古有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画派钟情于黄山,今有黄宾虹九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佳话。张大千也创作过许多以"黄山"为题的作品,他的二哥张善同样是黄山的追慕者。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两幅张大千、张善画黄山风景的手卷作品,均为二级文物,分别被命名为张大千《黄山图卷》(图1)和张大千、张善《黄山文殊院图卷》(图2)。两幅作品尺幅相当,装裱相类,考其题跋,可知两件作品均为昆仲二人合作,  相似文献   

4.
温泉,自古就和奇松、怪石、云海、冬雪并称为“黄山五绝”。到了黄山,不能不看“黄山五绝”,不能不泡黄山温泉。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夏游黄山,畅快流汗之后再泡泡温泉。别提有多舒服了。可是在飘着白雪的冬天,一边赏黄山雪景一边泡温泉,这还是近两年才有的事。  相似文献   

5.
刘玉丛 《旅游纵览》2012,(6):98-101
<正>听摄友说,春日的黄山是一首诗;夏日的黄山是一支歌;秋日的黄山是一阕词,而冬日的黄山则是一篇梦幻般的诗意童话。2012年的腊冬里,寻梦般地,我踏上了去黄山的路。  相似文献   

6.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2):60-67
每个人都有关于黄山的回忆。黄山开放三十年,我们以三十个片段和感言,连接成一个黄山的民间记忆。  相似文献   

7.
朱文晶 《收藏家》2013,(8):81-87
一.历史沿革 黄山八面厅原名振声堂,此处“黄山”并非安徽著名旅游胜地,义乌所独有的黄山八面厅位于上溪镇黄山五村,距义乌市中心约25公里。前临凰溪,后靠纱帽尖山的谷底,地势高俊,海拔高度200米。  相似文献   

8.
《旅游》1999,(7)
黄山中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至矣广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二游黄山后由衷的赞叹。黄山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54平方公里素有“五百里黄山之称。黄山自然景色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美之大成如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山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千峰竞秀、层峦叠翠。著名山峰有72座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是三大主峰。其中莲花峰最高、海拔为1864米,是华东地区的最高…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15,(2):21
"黄山四季皆胜景,惟有腊冬景更佳",雾凇、温泉号称黄山冬景的"孪生姐妹",银装素裹下的黄山似乎一切都在休眠,唯有一股暖暖的流泉自地心溢出,融化冬日的雪景,激活这"大好河山"。黄山温泉古称"汤泉""朱砂泉",与奇松、怪石、云海、冬雪并称为"黄山五绝",和骊山的华清池、安宁的碧玉泉并称为"温泉三奇",为中国四大古温泉之一。黄山温泉300年涌一次朱砂红水,是亚洲珍稀的朱砂温泉。传说华夏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有些地方,离开后会一直念念不忘;即便隔上两年,仍重整行囊不远万里,故地再游。徐霞客在1616年2月和1618年9月两游黄山,写下浩浩荡荡藻绘满眼的词句描绘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山登绝顶人为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说的是何等荡气回肠的磅礴壮美。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化、自然双重世界遗产,黄山当之无愧的是“国家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1.
黄山道路的开发真正始于明代晚期,僧人普门领导了黄山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山筑路的壮举,传统上登临黄山的三大步道在那时形成。民国二十三年,黄山的道路建设在许世英的领导下再次展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黄山的道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能工巧匠们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修建。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08,(1):27-27
《风景名胜》记者(以下简称记):恭喜您获得国家风景名胜区事业突出贡献奖,我们注意到黄山管委会及其景区也在多个奖项里皆有斩获,想听听您的获奖感言。陈素伟(以下简称陈):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山麓之一,位列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着"黄山归来不看山"、"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到今天黄山以其壮丽  相似文献   

13.
黄山有幸,收获有许许多多的褒扬:“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名,拥有世人娓娓道来的桂冠: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区;黄山市亦有幸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黄山市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之地。如此丰富的内涵,均需要市志来承载与包容,...  相似文献   

14.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华山之险峻"于一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二游黄山,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话黄山相辅成黄山山名的由来黄山,秦代称黟山,旧名北黟山,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六月十七日由玄宗李隆基下令将黟山赐名黄山。唐朝崇尚道教,据说改名的目的也是为纪念黄帝轩辕氏在该山采药炼丹拯救人间疾苦,山名一直沿用至今。然黄山山名非“一家言”,...  相似文献   

16.
王国银 《江淮文史》2016,(3):159-165
正1934年4月,在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的国民党元老许世英的倡导下,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由此迅速掀起了宣传黄山、建设黄山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看好黄山,到黄山考察,租地置房。背景民国达官显贵在黄山租地置房有四个方面的背景。其一是社会趋于稳定。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但在此之后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动荡状态,既有国民党内部的军阀混战,也有对付红军的五次大"围剿",还有对付日本  相似文献   

17.
方平 《旅游纵览》2009,(2):68-71
<正>黄山四季皆美景,但最美的景色还是在冬季。越是风霜雨雪,云雾缭绕,山路难行之时,越是品味黄山的最佳时机。去年春节前夕,我去黄山摄影,正赶上南方罕见的大雪,结果被困在了山上。也是天赐良机,让我看到了黄山少有的大雪景观。黄山的冬天长达270多天,但是由于山高风大,一般留不住雪,所以难得见到茫茫雪海的景色,由于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冰  相似文献   

18.
(一)嵊州市小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2005年5~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发掘了小黄山遗址.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  相似文献   

19.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特殊的南方酸性红土埋藏环境,使文化层中的有机遗存基本腐蚀殆尽,不利于14C年代测定以及孢粉等古环境代用指标分析。本文通过对该遗址地层地球化学元素、磁化率、粒度以及烧失量等古环境代用指标的测试分析,并结合已有的植硅体分析结果以及宁绍平原全新世早期自然地层所记录的孢粉信息,对小黄山遗址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小黄山Ⅰ期气候环境温和湿润,雨水充沛,生态环境优越。小黄山Ⅱ期气候环境比小黄山Ⅰ期温暖干燥,小黄山Ⅲ期则比前两期更加趋于干燥,并分别在小黄山Ⅱ、Ⅲ期后段发生了显著的突发性干旱事件,结合小黄山遗址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分析,本文认为气候环境的逐渐暖干以及两次突发性的干旱事件很可能是导致小黄山遗址上山文化向跨湖桥文化转变以及最终跨湖桥文化在小黄山遗址衰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明山号称“小黄山”,不仅指其山脉系黄山余脉,更在于随处可见珍贵的黄山松及她的奇山怪石、嶙峋山体,几乎为一座微缩版的黄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