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代吴、越,善铸青铜剑,其质量之精湛,可以"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①,以致《周礼·考工记》神话为"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归功于地气造化。吴越青铜剑之所以名贵,除了选用原材料之精,所谓"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②外,主要是当时吴越地区的冶铸技术,远远超过中原诸国,还有许多铸剑名师,如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夫妇等,其传奇式的  相似文献   

2.
1917年7月广东护法之始,北方军人背景的省长朱庆澜援引孙中山、陈炯明等民党势力进入粤中,背后不无制衡桂系的政治意图。桂系陆荣廷、陈炳则利用盛行一时的南北观念和省籍意识,提出两广"自主",排斥朱氏。胡汉民等粤籍民党亦着眼于粤、桂联合,放弃与朱的政治联盟,孙、陈等人仅勉强同意。朱庆澜在粤一年,为政虽善,在央、地关系变动的形势下,终究不敌南北分野和省籍意识的作用而去职。有意思的是,朱庆澜去职后,孙、陆仍不能携手护法。粤籍民党倡议"地方自治""粤人治粤",势必与桂系冲突。对于孙中山更为高远的护法救国的理路,陆荣廷、陈炳等桂系武人囿于地域视野,未能实心接受,致使南方护法之始便未能团结一致。诸多政治因素纠结缠绕,正是护法运动不止于"法"的本相所在。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来,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国门,我国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经济发展颇为活跃。上海已成为当时远东地区的国际性大都市。粤商在上海的中外商业交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且人数也最可观,王韬在《瀛蠕杂志》中说:“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随着粤人聚集上海数量的庞大,粤籍子女教育被提上日程。20世纪初,粤人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在上海办学颇引人注目。限于篇幅,本文仅勾划粤人办学的轮廓。  相似文献   

4.
粤讴考     
正粤俗好歌。明代欧大任《百粤先贤志》记载:"张买,粤人也。……买少善射,知书,拜中大夫。孝惠帝时,侍游苑池,鼓擢能为越讴。时切规讽,不自言父战勋。"[1]张买所唱何词无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的、粤地特殊的民间歌调,而用孝惠帝能够听懂的中原音演唱。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称,越、粤二字古代通用,出于古代的越语,意义等于汉文的水,与"夷"字意同。夷指海,越人就是水上人或水滨人  相似文献   

5.
杨新新  韦巍 《岭南文史》2015,(1):49-52,55
2014年12月16-17日,由广东台湾研究中心、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广东孙中山研究资源探寻之路"会议在伟人孙中山故里中山市举行。会议共收到来自广州、上海、中山、澳门、台湾等海峡两岸三地学者论文28篇,分别从研究资料扩充、研究方法转换以及粤台两地孙中山研究界交流等方向,就广东孙中山研究资源之承袭与拓展提出不同见解,为未来孙中山研究之整体提升指明了可行之路径。一、研究资料的扩充  相似文献   

6.
可从安远县城直达三百山。安远县位于江西南部,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西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南接京九大动脉,距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均为70公里左右,有四条二级公路通往周边各县,5小时内可达广州、深圳。三百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安远县境内,是安远县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属武夷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长江水系之贡江与珠江水系之东江的分水岭,是东江的源头,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2002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7.
陈曼平 《广西地方志》2002,(4):55-58,22
广西别称有桂、八桂、桂海、广右、岭右、粤右、粤、粤西、西粤等。美称桂、八桂可追溯至先秦。一是依据广西物产而得名,二是由广西历代首府治所桂林之别名扩展为广西全省的别称。雅称桂海可溯至南朝江淹诗。广西因处于百粤地西部而别称粤西、西粤,因“左东右西”之说而俗称“广右”、“岭右”、“粤右”。沿袭至今的别称主要有桂、桂海、八桂等。  相似文献   

8.
清初"三藩之乱",清廷对藩王在地方上的经济活动多所揭露。以广东为例,康熙20年(1682年)两广总督吴兴祚曾上奏疏,"言尚之信在广东横征苛敛,民受其害数十年。因举盐埠、渡税、税总店、渔课诸害,悉奏罢之"。[1]其举"盐埠"之害:"自藩下入粤,  相似文献   

9.
正粤讴是清代中叶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民间音乐曲艺。是由招子庸等人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创制的。1904年,香港总督金文泰把它翻译成英文,题名为《广州情歌》;葡萄牙人庇山曾把它译成葡文,介绍到欧美,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注意。后省港各报纷纷开辟专栏,聘定专人写作,使之风行一时。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称他是"把民歌作为自己新型创作"的人,是"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他所创作的《粤讴》是最早的粤讴专集。其  相似文献   

10.
一、先秦两汉时吴地"用剑轻死"的流风及士子尚武的文化属性 先秦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尚武,吴地文化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①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引"<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②  相似文献   

11.
万宝之地     
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你会发现,这个往日被看作"死亡之地"的白色大陆,其实是一个极为富饶、充满生机的"万宝之地"。这里有品位极高的矿藏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是世界上唯一未被污染的大陆,是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天然基地,是人类的"希望之洲"。  相似文献   

12.
陈晓东 《史学月刊》2008,3(3):46-50
清政府实行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旨在加快干路建设.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溢权较少.川、粤、湘、鄂四省广大商民掀起保路运动,其因在于清政府以封建专制之法,强行"干路国有"之策.  相似文献   

13.
<正>千年雄关在福建与浙、赣、粤三省交界18个县、市1的89处古关中,与江西四县、市有着283公里省界线的光泽,就占有9处。为八闽古关最多之邑,屏立闽赣之界境。在这9关中,唐朝所建的就有杉关2、铁牛关、火烧关。这与享誉神州"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素有边陲"锁钥之称"的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相比关史都更长。在福建四大名关中,比始建于五代十国的福鼎分水关、始建于元至年十九年(1359年)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之岭南地区最早是古骆越人的居住地,秦汉后虽然逐渐被纳入中国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版图,但很长时期内,岭南地区依然被地处中原的中央政权视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荒蛮之地",被当成贬谪朝廷"罪臣"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唐朝,流配、贬谪广东而有史籍可考者便有数百之众,其中"流人"近300人(次),"左降官"近200人,皇亲国戚37人(家),宰相49人(次)。这些贬谪之人中不乏著名文士、  相似文献   

15.
毛立坤 《史学月刊》2015,(1):89-106
19世纪60年代晚期,随着香港转口贸易日趋繁荣,华商假道香港走私之风日渐猖獗,广东官府采取"封锁香港"遏制歪风。此举引发粤港双方旷日持久的争执,随着双方围绕反对封锁行动的人士是否具有代表性、粤方的封锁行动是否侵犯香港主权、《天津条约》涉及贸易问题的条款该如何解释、粤方是否蓄意毁灭香港贸易繁荣景象、封锁行动是否对合法民船贸易造成危害、粤方在开展缉私行动时拥有多大权限等六类纠纷的争辩日渐深入,相关问题的症结也次第凸显,走私者、地痞无赖、基层税务官员三种隐藏幕后的害群之马相继浮出水面。此后,鉴于阻碍问题妥善解决的各种困局相继得到消解,赫德成功推动了粤港双方达成妥协方案,"封锁香港"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清嘉庆、道光朝以来,随着广东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外地来粤入幕者逐年增加,其中浙江籍幕客颇为著名,粤人称之为“浙江师爷”,浙江山阴汪氏不少人先后在安徽、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以充任幕僚为生,其中入粤者事迹颇难觅寻。2000年8月,朱秩如先生(朱执信之弟)后人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一批古籍,内有清稿本《汪氏族谱》一册,它是孙中山文献馆藏汪兆镛编撰《山阴汪氏谱》(1947年汪敬德堂印行)之祖本。从上述两部《汪氏族谱》以及汪氏族人诗文集中的记述,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苗侗民族主要聚居区的清水江流域,从司马迁时代到明代,一直处在朝廷及其士子文人的视野之外,顾祖禹在论及贵州形势利害时,仍然说:"贵州之地,自唐宋以来通于中国者,不过什之一二。元人始起而疆理之,然大抵同于羁縻异域,未能革其草昧之习也。"①即使更晚近的魏源,也仅知道清水江为"沅江上游,下通湖广,上达黔粤,生苗居其上,沿岸数百里皆其巢穴。"②由此不难理解明清时代士大夫关于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的社会生活描述,多少有些失真的色彩,所谓"人以剽悍为上,苗以劫夺为生"③,"蠢苗蜂聚,性剽悍,甚攻斗,劫杀无日无之"④,"虽通汉语,不遵文教,刻木为券,剁木  相似文献   

18.
何文珺 《神州》2012,(13):12-13
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70%的华人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  相似文献   

19.
据研究,粤东客家先贤程皎生于东晋末或刘宋初,祖籍江西鄱阳湖地域。他于中年之际,率族人南迁入粤,定居南海义安郡海阳县东北之坝头村(今梅州市平远县坝头镇振东村),成为客家程姓人粤之始祖。程哎居粤期间,“以德化人”,其“信义著于乡里”,故而深受乡民的拥戴和推重。“后人久而思慕,名其都曰义化,乡日程乡,源日程源,江日程江,复以程乡名县,皆被化最深故也。”  相似文献   

20.
正广西防城人陈济棠,曾经是统治广东的"南天王",治粤八年(1929—1936),成就斐然,获得广东人认可,被誉为"陈济棠时代"。并且在其离世半个世纪后,仍能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和称道。1980年9月10日,邓小平对陈氏之子陈树柏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1]显示陈济棠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在旧中国广东地方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本文力图从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在20世纪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