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渊源有自,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中下游地区则既吸收了红山文化的因素,也吸收了良渚文化的因素,此种兼容并收的开放胸怀最终导致了本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2.
就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与该地区史前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而言,长期以来学界始终将探索与讨论的时代焦点置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这一时期(即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在文化繁荣程度、社会复杂化水平等方面均达到了中国大陆史前文化的巅峰.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环境变迁在环太湖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3.
稻作农业的史前发生发展催生出长江流域的史前经济一体化,尤其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稻作农业开始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主体。随着农业经济的革命,长江下游出现了极为繁荣的玉文化景观与符号体系,玉文化革命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一体化事件。从发生期的马家浜文化,到新变期的崧泽文化,最后发展到高潮期的良渚文化,玉文化成为长江下游区域性文化统一的符号标志。长江流域的稻作经济一体化直接催生了良渚玉文化的环太湖统一,而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最为突出文化表征是玉礼器符号体系的建立,而以玉钺、玉琮、玉璧、玉璜、玉冠状器、玉锥形器为核心文化要素的良渚玉文化六器,其中四种类型直接(玉琮、玉璧、玉璜)或间接(玉钺后来衍化出玉圭与玉璋)成为三代国家政治统一之后的礼制六器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3月16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栾丰实教授在"南博讲坛"为公众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程——环太湖和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栾教授将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燕辽地区、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的"5+2"格局,而作为同属史前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海岱地区和环太湖地区,两个文化较为发达、独立并自成体系的  相似文献   

5.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批早年出土于内蒙鄂温克族自治旗的玉器和细石器,经对出土地点的确认及与考古出土器物的分类对比,确定其归属于新石器时代内蒙呼伦贝尔地区的哈克文化。哈克文化主要是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目前也发现了为数不多的玉器。而故宫所藏的11件玉璧不仅为研究东北呼伦贝尔地区史前玉器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资料,而且对中国玉器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恢元 《南方文物》2023,(1):119-131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东临黄海,海岱、环太湖两大强势文化区分列南北。以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为代表的江淮东部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系统梳理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后,结合近年发掘与调查新材料,重提“青莲岗文化”的命名,重新阐释了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格局与文化发展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良渚安溪一带,清末即以出土玉器闻名...  相似文献   

8.
马家浜文化晚期陶鼎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晚期,形态各异的陶鼎开始兴起。各个类型陶鼎在时空分布、创制机理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本地区固有的以釜为主的炊器传统有着亲疏程度上的显著差异。不同制鼎传统之间彼此影响,关系错综复杂,一度形成了多个本土和外来传统并立的局面。厘清这些陶鼎类型的源流谱系,对于明确其后续影响,乃至阐释整个环太湖地区史前陶鼎传统的形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前时期的太湖、杭州湾地区,是文化发达的一个区域,在我国史前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并且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方面,南京博物院赵青芳先生已做了分析研究,本文仅在此基础上,作一些补充阐述。 太湖、杭州湾地区史前文化在我国史前史上的地位,主要的从下列十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一、水稻的种植 太湖、杭州湾地区是一片平原,河流纵横密布,雨量充沛,直到三国时,还有野生稻的记载。这为水稻的人工栽培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原地区缺少类似觯形陶器的发现,铜觯的起源问题一直无人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山东史前大汶口到龙山文化以及太湖地区夏商时期马桥文化陶觯的梳理,为铜觯朔源。认为铜觯直接起源于史前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觯,并在夏商时期的太湖地区马桥文化继续发展,直到最早铜觯在殷墟一期的出现。同时,以铜觯为主要例证,讨论陶器与铜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物》2020,(1):4-30,F0002,F0003
大河口墓地M1034是一座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下有两根垫木,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墓主头向西,仰身直肢,男性,年龄为18~19岁。随葬品共计691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牙器和漆木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有鼎3件,簋2件,青铜兵器有戈、矛、剑、镞等,陶器仅有陶鬲1件。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  相似文献   

12.
随葬较多兵器的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女性墓葬M2,当属于商遗民性质的燕国墓葬,墓主人可能为燕国女将军.其中随葬的少量北方系兵器可能是其与北方民族打仗时缴获,并不能作为其为狄人女首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姚瑶 《东南文化》2003,(9):53-54
苏州盘门清代墓葬,墓主潘祖年为大收藏家潘祖荫之弟,出土了一批金玉饰件,制作精美,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张南金 《四川文物》2020,(2):96-105
明代蜀藩墓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颇多。结合对《明实录》等文献的梳理,推测潘家沟蜀王墓为明晚期的蜀端王墓,圹志碑未写蜀王谥号或与继任者"遽奏名封"一事有关。根据墓葬形制及蜀王文集、地方志等文献,凤凰山"蜀王妃"墓应是一座明早期的郡王级墓葬,墓主为崇庆王的可能性更大。结合部分亲王妃、郡王等略低等级墓葬的分布情况,可知蜀藩亲王墓可分为成都北郊、成都东南郊、黄龙溪、仁寿4个墓区。明初蜀王墓的选址经过较严格的规划;僖王使用了尚在郡王位时即已选定的墓址;此后的和王、定王选址较分散,距成都较远;怀王之后均相对集中葬于成都东南郊,或有政令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6月,甘肃合水县肖咀乡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经发掘,该墓为唐初右监门卫将军魏哲之墓。墓中出土一方墓志,明确记载了魏哲的生平等,是陇东地区正式发掘的唐墓,丰富了甘肃唐墓资料。  相似文献   

16.
河南南阳李八庙春秋楚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杰  宋煜辉  韩斝  张海滨  乔保同  高旋 《文物》2012,(4):29-33,1,2,97
2004年,在河南南阳市李八庙发现了一座春秋中晚期墓。此墓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出土了一批铜器,其中铜礼器有7件,包括鼎、浴缶、甗、盘、匝和盏。铜鼎M1:1上的铭文自称"番子",发掘者推测"番子"并非此墓的主人,应是番国的国君,墓主人是楚国贵族。此鼎可能是番国国君赠予墓主人的礼物,也可能是战利品。番子鼎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番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固原南塬一座唐墓(编号M140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平面形状呈刀把形,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七部分组成。墓道与墓室皆绘有壁画,其中以第二、第三天井与墓室北壁保存较好。墓室各壁绘制屏风式条框,条框内绘制图像的做法见于初唐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此座墓葬与已发现的史氏家族墓所处位置很近,并且与各墓葬基本在东西一线排列。结合男性墓主人头骨的体质人类学鉴定得出的欧罗巴人种特征,推断此座墓葬与史氏家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中,其成员死后的埋葬方式直接与家庭、家族和宗族相联系。“袝葬”现象揭示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拊葬墓是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从属,多人共用一墓的墓葬。考古学研究中墓室的多少常常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联系在一起。但袝葬现象直接表现在墓葬形制特征上,是墓葬类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袝葬需要出现的多室墓并非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不能作为判别墓葬等级的标准。汉代的袝葬墓一般不改变流行的墓葬形制,而是改变某些空间的功能,西晋以后袝葬墓影响到墓葬形制的改变。拊葬墓的流行,是因为社会组织中血缘关系密切的家庭的地位增强,土地所有制、生产经营和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李德文  秦让平  汪欣  邓刚  杨亚宁 《考古》2012,(5):29-40,98,106,109
2010年4月发掘的白鹭洲战国墓M566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墓主为女性。墓葬中出土一椁三重棺,以及铜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及玉器等随葬品。墓主身份应不低于大夫级,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此墓葬的发掘丰富了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楚墓的研究资料,对研究安徽地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7月,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尉氏县张氏镇发掘一座宋代砖室墓,墓室内壁绘满了壁画,内容涉及墓主人、孝子、宗教、商业和农业活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