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刘骥所预言的那样,天时、地利、人和,我全占上了.不久,武汉市举行戏曲观摩会演,继而中南区举行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我被上下一致推选参加了,并且连连夺魁.为了准备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周天栋排演了《打渔杀家》、李罗克和我排演了《打花鼓》;我和张春堂、王子林、万仙霞  相似文献   

2.
方族文 《江淮文史》2020,(4):129-138
正1956年安徽省举行首届戏曲会演,由太湖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巨流》获优秀演出奖,主演王鲁明一鸣惊人,荣获演员个人一等奖。他凭此成为最早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之一。王鲁明同严凤英大师等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一样,出身草根,没进过科班,也没多少文  相似文献   

3.
克服戏曲剧目的贫乏现象□任桂林〔遗篇〕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后,把一些优秀的剧目输送到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戏曲改革工作。《柳荫记》、《罗汉钱》等等剧目,在全国各地迅速地流行起来。但是,到了目前,剧目又似乎供应不上。翻阅各地报纸的广告栏,总是那么些剧目翻来复...  相似文献   

4.
程砚秋鞠躬尽瘁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充分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5.
叔楔 《文史博览》2005,(7):43-45
程砚秋鞠躬尽粹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充分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6.
我从延安到北京 ,见到周恩来同志的次数很多 ,听他的讲话和报告也不少。但与他单独接触只有二三次 ,虽然都是具体工作上的小事 ,却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1 943年初 ,周副主席 (在延安时大家对他的称呼 )邀请重庆各家抗战报社的记者来延安参观访问 ,他们组成了一个记者代表团。周副主席要举行一次秧歌剧会演来招待他们。他对这次会演非常重视 ,事先开了一个动员会 ,有鲁迅文学院、边区群众剧团、八路军贸收兵团、中央党校、保安处、延安直属分区、西北党校和枣园文工团等九个单位参加。周副主席对大家说 :这次演出不比平常 ,这次是给重庆来的…  相似文献   

7.
苏丹 《贵阳文史》2004,(2):28-29
2000年元月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纪念荀慧生、尚小云诞辰100周年观摩  相似文献   

8.
吴若峰 《旅游》2008,(2):18-23
一出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在偏僻的山村农家族群中,以戏曲版本,家族祭祀方式,沿承传唱了五百余年。这出发现于江西广昌甘竹镇的族传祭祀戏《孟姜女送寒衣》,被国内戏剧研究家称之为活的戏曲文物。每到春节,它便吸引来众多的好奇者前往乡村观摩。  相似文献   

9.
物换星移,挥手间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下简称“京剧现代戏会演”)35年过去了。这次会演不只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京剧现代戏,而且总结了开国后十几年京剧现代戏创作、排演实践中非常可贵的经验,肯定了成绩,增强了京剧反映现实生活的信心,闯出了一条京剧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道路。这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在过去所写的几篇文章中都谈过了,本文从略。现仅就所知所见的几件事简述如下。我本着实事求是,力求忠实于历史而秉笔直书,磕着碰着谁也是在所难免,因为历史是不容改变的。大会组织机构的基本情况这次京剧现代戏会演总负责人是文…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14日至18日,是西藏唐卡文化艺术展举行的日子,我带领《西藏民间美术资源调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来到西藏博物馆展览会现场,进行为期四天的现场观摩和访谈。这期间,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一定要找到一位阿里的画师。”  相似文献   

11.
1963年12月29日至1964年1月22日,在上海举行华东现代题材话剧会演。张春桥等人极端仇视专程到会的全国剧协主席田汉。1月22日将举行会演闭幕式,内部传出上主席台的名单中又没有田汉的名字。田汉从小就立志学文天祥,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得到这一信息,他就在1月22日的凌晨,冒着绵绵细雨,乘火车愤然离开上海前往苏州。田汉在苏州的日子里,约了老友周瘦鹃,一起前往吴县光福探梅。他们先是来到相传是纪念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内,观赏邓禹亲植的近2000年的4棵名曰清、奇、古、怪的柏树。这古柏历经风霜雷击,形态奇特怪异,倔强挺秀。田汉凝神注视,…  相似文献   

12.
我的祖籍河南,父母亲于解放初南下到黄梅。我生在黄梅,长在黄梅,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70年春,我在城关小学读五年级,适逢全县中小学举行文艺会演,学校排练《白毛女》片断,老师指派我伴唱。会演中,县剧团的易春华老师说我的嗓子较好.又纯又脆,便一下子把我盯上了。在一天放学时,易老师拉着我到剧团排练场,并请来了团领导,又配上乐器,要我再唱几段《白毛女》选曲。开始我不愿唱,也不敢唱,易老师跟着我绕剧场硬是追了一圈,逼得我最后还是上台唱了。这一唱可被领导们看中了,都说:“这女传理想,…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开始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但以贵阳市曲艺团为中心的贵阳曲艺界不改初衷,坚持舞台演出和坐馆说唱,辐射云岩、南明两区及各个茶馆书场,不仅上演原有传统书目,还坚持说新唱新,始终处于蓬勃发展局面。1960年5月,中国曲协副主席陶钝到贵州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7月,贵阳市曲艺团接待了随中央慰问团来贵州的李润杰、苏文茂,并观摩了他们的演出,举行了艺术交流座谈会。同月,贵阳市曲艺团团长、被陶钝赞赏的评词艺人杨林代表贵州曲艺界出席了中国文联第三次代表大会。1962年3月,中国曲协召开创新、说新、唱新座谈会,贵阳市杨林、曾凤鸣也代表贵州出席,各地的创新评介和交流无疑对贵阳市曲艺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62年12月,经由杨林、曾凤鸣将中国曲协的创新、说新、唱新座谈会精神传达后,全团立即掀起热潮。先后创作演出的新曲(书)目,有杨林的评书《欧阳海之歌》(曾凤鸣改编)、黄云丰演出的四川竹琴《夺印》上中下三集、张怀东创作演出的相声《我和我大哥》、宋清云的河南坠子《安成香》、张文玉的金钱板《烈火红心》等。为了及时反映这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贵阳市文化局又立即举办了贵阳市曲艺会演。参加演出的单位有贵阳市曲艺团、南明区...  相似文献   

14.
张爱军 《神州》2012,(24):49-49
我是一名从事几十年的豫剧戏曲打击乐伴奏员,在多年的工作中,也多少掌握和熟悉了不少打击乐方面的特点和知识,以下我就简单的说一说我对打击乐浅显的认知。戏曲打击乐种类很多,我自知了解甚少,我只以个人看法写一些豫剧戏曲打击乐方面的知识。打击乐它们的音色、节奏曲谱及演奏方法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5.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讲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同时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毛主席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  相似文献   

16.
“如果当演员是一种生活,不是一种工作,你就会真正喜爱,就会慢下来,但是你不会不做。比如说今天我退休,到我70岁的时候,有一个角色来找我,真的,除非是我不会演,即使那样我也会回来”  相似文献   

17.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14个计划单列市的64名文博界优秀讲解员,云集古都南京,参加9月18日~22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博物馆<爱我家乡文物>讲解比赛》。这次比赛是全国博物馆界宣传讲解工作的大检阅,也是相互观摩学习、切磋交流的极好机会,因此受到了全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积响应。许多省市都在本地进行了选拔比  相似文献   

18.
甄光俊 《世纪》2022,(6):83-87
<正>张世麟先生(1917-1996)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祖籍河北省文安县秦各庄,1957年加入天津京剧团,从此落户天津,至终。张世麟先生调入天津京剧团以后,正在戏校习艺的我,经常有机会观摩张先生演出;“文革”后期,张先生应邀辅导小百花剧团排戏,彼时我在该团艺术室任职,目睹张先生教戏的情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市政府为解决“文革”前6级以上戏曲艺术家的住房困难,在解放南路建造“科艺里”小区,竣工后张世麟分到三居室一套,我和研究所同事刘琦兄前往祝贺张先生乔迁之喜,此后在那里几次专访张先生;  相似文献   

19.
林毅 《神州》2012,(5):24-27
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筹备过程,组委会本来计划以会演为契机开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项目的合作模式,在市场运作推进的过程中却遭遇因会演没有知名度和美誉度而频繁被拒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过界岭》是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写的是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农村青年於老四与张二女相亲相爱的故事。这个戏原来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在旧社会被斥之为“花鼓淫戏”。50年代末,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对它的主题、表演、唱腔都分别作了提炼、加工、改遣。使之主题健康,表演生动、唱腔悦耳。1959年8月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戏曲会演,获得领导和专家及同行们的赞扬,当时的《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委托湖北省广播电台录制了唱片,在全国发行。该剧被县剧团列为保留剧目,久演不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