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3.
《文史精华》1998年第十期刊登杨忠明先生《破解“红崖天书”之谜》,读后颇为刘正英先生博学缜考所感动,所启发。因而反复观赏“天书”,又有所悟,记录于下,与有识者共商。1.“天书”1号字,连体藏着许多字,可做多种含意理解。藏字为。于、石。后;从整体上观看,l号字又呈现似是而非的一些字:品、芮、面;从隐字法上分析,还有天、7。把这些综合起来分析,可作如下解释:作者将本“天书”作为“天品”,模仿(金刚经)文式。本意是品天,评论当时最高统治者。“天书”的主题是阐述满清将要消亡,满手无水,甘字倾倒,雨字似雨非雨。…  相似文献   

4.
读《说文》札记一则李守奎“串”字不见于《说文》,但《说文·心部》有一“患”字:患,忧也。从心,从上贯□□,□□亦声。古文从省。……《说文》对患字字形的分析颇为费解。后之学者多已看出其中破绽,或谓之“亦近于望文为义”①或谓之“乃浅人所改窜”②。然大...  相似文献   

5.
巴族之“巴”字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族之“巴”字涵义杨华研究巴族的历史,首先要从“巴”字的涵义入手,只有弄清了“巴”字的涵义,对于巴族历史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入。从考古发现的资料可知,最早见于著录“巴”字的当首推商代殷墟甲骨文了。中国现代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曾指出:“要想作科学的中国文字学...  相似文献   

6.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见到一种尖足空首布的新品种。其布文的第一字的中画已入上部圆圈内,应是“禺”字,而非“子”字。第二字与甲骨文的“■”字、针首刀的“■”字、《说文》“主”字的篆文、古文字的“宗室”字形相近,可释为“主”字。“禺”字古音属疑母侯部,可与见母侯部的“句”字相通。故读“禺主”为“句注”。句注即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此尖足空首布应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流行于晋、卫和晋国赵氏辖区的货币。  相似文献   

8.
陈全方、陈馨《新见商用青铜器瑰宝》一文,介绍了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购回的10余件商用青铜器,其中西周(?)簋甲、乙两器铭文中有“(?)香”一词,见于铭文的前半部分:(?)肇作朕文考甲公宝(?)彝,其目夙夕用厥(?)香敦示<祀>于厥百神,亡不鼎,燹夆(?)香,则登于上下……“(?)香”之(?),或反书作(?)。此字金文首见,陈文释作“(?)”,显与字形不符。按据字形及其构词,此字可分析为从“鬯”“聖”省声,当即馨香之“馨”的异体。《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殸,籀文馨。”“鬯”是祭祀用的香酒,故“馨”字可…  相似文献   

9.
张艳 《史学月刊》2000,(4):148-149
张百熙(1847—1907年),字堃秋,又作冶秋,湖南长沙人。清末“新政”之际任吏部尚书、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重建工作。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挚父。清桐城南乡高甸人,“桐城派”后期大师,早年辞官隐退,后主讲于河北保定莲池书院。目前史学界对流传甚广的张百熙“跪请”吴汝纶一说提出了质疑,笔认为有再度考辩之必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在“煊(xuan)”字下误收“值赫”一条。以讹传讹.”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预选试题中,竟将“炮赫一时”写作“值赫一时”.且在标准答案中明确“渲”字注音是“xuan”,这就大错特错了。究其“炬”与“值”的形、音、义,“炬赫”中的“炬”,不能写作“渲”,“恒赫”亦不通“值赫”。查《说文解字》:“炬”,从火.亘声,即“罐”字。徒到切,’‘举火口罐”。因“渲”是后起宇,《说文》未收。据《康熙字典人“谊”,许元切,音“营”,它的本体字是“援”。《说文》收有“援”字,从火,爱声。《易·说卦》…  相似文献   

11.
白于蓝 《江汉考古》2001,(2):55-58,54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笔者近日审阅是书,感觉内中释文和注释中仍有部分可商榷者,故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一    子孙以其祭祀不屯。[二七]                (《老子》乙简一六)[注二七]:“屯,简文为‘屯’字的省形。《说文》:‘屯,难也’。裘按:从字形看,似为‘乇’字。”    按,所谓“屯”字,原篆作“”。从字形看,此字既非“屯”字,亦非“乇”字。郭店简中“屯”字作“”(《缁衣》简一)、“”(《老子》甲简九);“乇”字作“”[…  相似文献   

12.
《说文》“诸,辩也”试解董莲池《说文》是一部以讲说字的本形本义而称名于世的书。从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诸”字也见存于此书。关于“诸”字的本义,许慎训解为“诸,辩也”,以“辩”字为释。但是检《说文》,许慎训辩为“治也”,如果我们拿这个意义去解释“诸”字,...  相似文献   

13.
名品“宫”字瓦,近有学者释出内含“甘泉宫”三字。既是西汉武帝前后的重要文物,亦反映了西汉瓦当文字处理的高超水准。现该瓦流存于海外。  相似文献   

14.
编写地方简史除了突出“地方”二字之外,还应特别注意突出“简”字,要把“简”字贯穿到全书,体现在字里行间。本文试就编写地方简史如何体现“简”字谈点认识,做为初学者写史的作业,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信用”一词内涵在古代与现代的区别,指出在古代典籍中反映重约守诺品质的“信”字产生于充斥着尔虞我诈的春秋战国时期,此字的出现与广泛使用,并不能说明当时此类品质的大量存在,而是折射出社会上的极度缺乏。在对儒家代表人物关于“信”的论述进行分析后,提出宋代理学家利用注释经典的方式,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孟子的一些论述进行了适合自己学说的解释,但与原意有着不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董莲池于字被动式是主汉语中结构上以于字为句法标志的一种被动式。它依靠“于”字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从而构成被动的语法意义。关于这种被动式产生的时间,王力先生当年曾在《汉语史稿》中最先做出过论断,他认为是“春秋以后的事”,“在远古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18.
鸳鸯进士     
清季某次会试,主考官黄体芳发现吕翔的试卷中引用了“鸳鸯”两字,就在试卷上批道:“‘鸳鸯’二字,不见经传”。吕翔看后,立即将《诗经》封好,上题“海外奇书”四字,面呈黄体芳。原来《诗经》中有“鸳鸯于飞”句。黄体芳很狼狈,只好奏请  相似文献   

19.
一、朝侯小子碑 清末于陕西省西安附近出土,原为周季木收藏,并著录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解放后归故宫博物院。碑已断,存十四行一百九十八字(图一)。此碑定名据首行“朝侯之小子”几字,按“朝”字上应有一字,即为  相似文献   

20.
陈姗姗 《南京史志》2023,(36):33-37
<正>【教材原题】【教材原题】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古人写文章讲究“言有序,章有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指文章思路要清晰。想要登上“言有序,章有法”的高楼,就要搭建几级台阶,即什么是“思路”和“思路清晰”?为什么要“思路清晰”?怎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