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里头,本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名一样,它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就在它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直到50年前它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才从此跻身于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  相似文献   

2.
二里头新探     
二里头遗址地处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东部,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二里头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营建规制发端于二里头。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3.
二里头类型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里头类型一期属于夏文化范畴,这是目前学术界探讨夏文化较一致的看法,但关于二里头类型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和来源问题,则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种: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类型来源于龙山文化的煤山类型,其一、二期文化与煤山类型是再发展的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类型早期系由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直接发展来的,它们是同一文化先后承袭关系,第三种意见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并未直接过渡为二里头类型早期,它虽然有河  相似文献   

4.
二里头遗址存在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一期中的东方因素,主要属于海岱龙山文化,它们在二里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与后羿、寒浞代夏的史实相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的东方因素,均来自岳石文化。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有夏一代,中原与东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5.
湖北襄阳法龙王树岗遗址二里头文化灰坑清理简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次发掘的二里头化灰坑仅两座,出土遗物具有比较典型的二里头化风格。它的发掘不仅填补了汉水中游河谷地区二里头化的空白,而且将典型二里头化的统治区域推进到了汉水以南。  相似文献   

6.
天灾和人祸,如影子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短暂的明史。劫后余存不多的化遗产,作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历史印迹,我们应该珍之、宝之、爱之,永远爱惜它、保护它。然而,现实中不时发生的损毁、糟蹋物古迹的事件,总让我们这些明的后代羞愧难当,无颜再见列祖列宗。  相似文献   

7.
一 自邹衡先生将先商文化划分为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三个类型以来,关于先商文化与二里头夏文化关系的讨论遂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少学者早已看出南关外下层与二里头文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认为南关外下层属于二里头四期文化,有的学者坚持二里头四期文化与二里岗下层文化相同,把南关外下层等同于二里岗下层文化,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主张夏商同源。还有的学者通过器物分组研  相似文献   

8.
关于汤都亳问题,近些年来学术界争论的十分热闹,认识分歧很大。这次争论是从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开始的。偃师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有人认为这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有人则认为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是早商文化。特别是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中,发现了大型的宫殿遗址,更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都认为这里是一处王都。持夏文化观点的人认为二里头是夏都,持早商文化观点的人认为是商都,再具体一点,即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汤都亳的西亳。赞成偃师西亳说的人很多,发表了不少  相似文献   

9.
花边装饰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关于它的来源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龙山时代及二里头时期早期遗存进行排比分析,认为花边装饰起源于客省庄文化,最终经由分布于陕西东部的东龙山文化传播至二里头文化,并成为二里头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梳理二里头文化区内发现的铜铃及陶铃,对铃在二里头文化中所蕴涵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铜铃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而陶铃见于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及二里头文化控制下的珍稀资源供应点。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开始,随着二里头人群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军事扩张,陶铃开始出现在二里头之外的遗址中。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之后,铜铃和陶铃在器形及分布区域上表现出了较大的特殊性,结合铜铃与陶铃的出土背景,我们认为使用铃的二里头高等级贵族不仅具备政治和军事职能,在以高等级手工业为核心的经济职能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遗存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这实在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自从二里头文化被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一、二期为同一文化系统不曾有过异议。七七年十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开始发掘,七八年底结束。据《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的报告,二号宫殿的“始建年代在二里头三  相似文献   

12.
只要提起“秧歌”,很多人会想到,它是中国民间舞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最能代表我国汉族民间舞的特点。从秧歌的发展历史来看,已历经几个朝代,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代舞队、元代社火、到了明清时代的秧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么久远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的确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一方民族精神。那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东北大秧歌舞蹈如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与整个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东北地区曾经居住过许多少数民族,如肃慎、契丹、高丽、蒙古、汉族等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地点可分为九个区。分析这些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及分区可知二里头文化南传的路线和时间,而传播方式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有所区别。二里头文化的南传开启了南方地区古代文化宏观上伴随中原地区文化变迁的新阶段,南方地区也以此纳入了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二里头文化试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里头文化自五十年代发现以来,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极大重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量同类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该文化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入了。近年来国内考古学界和史学界展开了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性质的讨论,论著之众多,争论之热烈,在我国考古学史上亦属空前。它生动地反映了当今我国学术讨论空气之活跃,显示了我国考古工作者摆脱了昔日的单纯器物排队和就资料论资料的消极倾向,而正积极努力地运用新的考古资料去探索重大史学课题。目前在考古学界,对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它是  相似文献   

15.
古钱币是反映国家历史的最佳证物。随着朝代的更替。古钱年复一年地铸造使用 ,前后连贯成一体。“上下三千年 ,纵横百万里”。古钱币在历史中产生 ,它蕴藏着历史的内涵 ,见证了历朝发生的重大事件。丁福保先生曾有诗文咏《秦半两钱》 :千秋唯有长城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莫道区区仅半两 ,曾看刘项入咸阳。如今睹物思人 ,如幻如梦。而遗存至今的秦钱作为历史的见证 ,予后人深刻启迪。笔者对秦半两情有独钟 ,不仅是“秦钱为我国第一代之通货 ,亦为方孔圆钱形制之始 ,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 (蒋若是语 )。也因为秦币已入土两千多年 ,其通…  相似文献   

16.
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明 《中原文物》2005,33(2):18-32
碳十四测年数据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考古学文化的考古年代与历史朝代的日历年代相互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对应了事.对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二里头类型的主体只能是夏文化中的一部分遗存,到早于二里头类型且与其关系密切的王湾类型或称王湾三期文化中去寻找和补足早期夏文化遗存是可行的.学术界将王湾类型或称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天水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天水市出土的一件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青铜牌饰,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的形制、风格、纹饰等均非常相似,结合甘肃东部其他与二里头陶器相似器物的分析,夏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可能已存在着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的联系。天水地区可能是连接中原与四川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三星堆等地也有铜牌饰及其他二里头文化因素,其与距离较近的陇右地区早有沟通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二里头文化是以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时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郑州商代早期文化之间,而文化面貌与两者却大相径庭。因其时空特征同史书所载“有夏之居”相契,故而成为探讨夏文化的重要线索,令世人瞩目。迄今已公布二里头文化遗址数十处,主要分布于黄河南岸河南省境内。其中以二里头遗址所做工作最多,收获最丰,最具代表意义。通过三十年来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关于二里头文化总体面貌的认识日趋一致,对其内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辨别能力不断增强。如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依据时代早  相似文献   

19.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