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10月24日,"花儿艺术研讨会暨丹麻土族花儿艺术团成立大会"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文化广场举行。原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兰以及青海土族研  相似文献   

2.
大拙  张翔 《中国土族》2008,(4):12-12
10月24日,“花儿艺术研讨会暨丹麻土族花儿艺术团成立大会”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文化广场举行。原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兰以及青海土族研究会、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三江源文化研究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3.
安生海 《中国土族》2008,(2):F0003-F0003
丹麻镇地处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是土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农业、卫生、科教事业蒸蒸日上。丹麻戏、花儿会、鸡蛋会等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评为中国“特色文化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丹麻花儿会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族》2008,(4):I0001-I0001
~~土乡花儿分外艳——丹麻土族花儿艺术团成立剪影~~  相似文献   

5.
安生海  虎文星 《中国土族》2022,(2):70-71+73
<正>丹麻镇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北20公里处北高南低的狭长地带。辖区共有17个村4853户2.3万人口,耕地面积5800公顷,森林面积6671.2公顷,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土、汉、藏、回多民族聚居,以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1.3%,是互助县的文化、民族、劳务、农业大镇。境内民俗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集会诸多,宗教色彩浓厚,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丹麻地域特色文化,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儿之乡”,并且提出了文化兴镇、旅游强镇,打造高原土族文化名镇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癿文 《中国土族》2007,(4):32-34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她有着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彩虹的故乡",为一探"彩虹的故乡"名称的来历,农历六月的一天,我们专程到丹麻镇采风,巧的是,正好赶上了丹麻镇每年一度的"花儿会"。我们从县城中心古朴威武的钟鼓楼下出发,向东驱车行驶,一路仿佛在彩色的画廊里穿行,公路旁、  相似文献   

7.
“丹麻的景色像画卷,悬空里看,轮子秋转在个云天;七彩袖艳来安召舞欢,阿姑们憨,盘绣们扎哈的好看.” “五峰北山老爷山,威远酒醉倒了酒仙;五月的云来六月的天,花儿会要唱个心里的牡丹”. 伴着清脆悦耳的“花儿”,从峡谷到平川、从树林到田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摩肩接踵赶来.有备而来的歌手们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撑着花伞、穿着七彩袖新衣的土族阿姑和穿黑马甲戴小白帽的回族小伙,还有一身锦缎藏袍的藏族姑娘,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龙王山下一年一度的丹麻土族“花儿”会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这里是土族的发祥地;这里是"花儿"的故乡;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巍峨的龙王山雄浑壮美,神秘的爱情树巍然挺拔;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清澈的丹麻河缓缓流淌,广阔的锦州牧场水草丰美。  相似文献   

9.
农历六月的丹麻乡,风和日丽,蝴蝶蹁跹,杂草丛生,溪水潺潺,树木茂盛,到处是一片葱茏的景象。这里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日举办为期五天的传统花儿会。每到此时,附近乡村的群众穿着民族服装,兴高采烈,扶老携幼,赶集赴会,尽兴欢乐。  相似文献   

10.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巴扎、林川等地的土族、藏族群众中流传着一个“丹麻佛与威远古井酒”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记者吕玉明)隆冬时节,新年伊始,为深入贯彻落实好省政协省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赴互助县丹麻镇索卜滩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并出席在该村举行的中华职教社“同心温暖工程”中草药规范种植培训班开班仪式.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本剧取材于土族长篇叙事长诗《祁家延西》,故事充满神话与传奇,情节曲折动人,场面宏伟壮观,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此故事在土族地区,尤其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山、五十、东沟、丹麻等地广为传唱和流传,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13.
解少楠 《中国土族》2007,(3):I0004-I0005
八月的土乡麦浪翻滚,八月的土乡油菜飘香。8月8日,由青海土族研究会主办,互助土族自治县承办的青海省第六届土族安召纳顿节在山川秀美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隆重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素夫 《中国土族》2010,(Z1):32-33
半个世纪前花儿研究者张亚雄先生在《花儿集》中称":青海是花儿的家乡!"的确,在青海有山的地方就有花儿,有水的地方就有花儿,有田的地方就有花儿,正如花儿所唱":一把儿芝麻撒上天,脚夫哥,会唱的花儿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了还唱它三年"。  相似文献   

15.
著名"花儿"王子马俊曾有一句戏言:青海的"花儿"在河湟,河湟的"花儿"在民和,民和是"花儿"的窝窝。的确,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花儿"创作的富矿区,也是"花儿"广为传唱的流行区,其境内流行的曲令多达十数种,大小"花儿"会也有五六个,尤其以七里寺"花儿"会为最。其传唱流行的"花儿"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河湟"花儿"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七里寺"花儿",是民和地区"花儿"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其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因而  相似文献   

16.
李国顺 《攀登》2007,26(4):221-222
国家"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启动,为青海花儿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做好花儿文化生态的保护,应当在对传统花儿、花儿会等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对花儿生态系统进行人为调控,使得花儿文化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花儿”歌手,通俗地讲就是在“花儿”演唱上具有一定的天赋或造诣的人。“花儿”歌手这个概念对于确认“花儿”演唱者的身份是很宽泛、很笼统的。有的人唱花儿只是出于自得其乐与情感宣泄;有的人唱“花儿”则出于职业需要,那是他谋生的手段。如果从演唱者的身份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那么便产生了民众“花儿”歌手与专职“花儿”歌手之别。民众“花儿”歌手,即在某些特定空间、时间里以自娱、会友为目的进行“花儿”演唱的歌手。他们通常是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目前也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民工和极少数市民中的“花儿”爱好者。因此,将民众…  相似文献   

18.
松鸣岩区域是"南乡花儿"的大本营,更是"花儿"在中国西北的一个流传中心。在清末文人诗词、《歌谣周刊》《花儿集》等前人文献中,都记载有松鸣岩区域的"花儿"传承。通过与当下的传承现状相比照,可以发现:松鸣岩区域的"花儿"传承,呈现出稳定的代际延续特征。时至今日,"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传承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受众广泛,传承有力。民众的文化自享决定了"花儿"能够在松鸣岩区域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9月2日,这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龙王山脚下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哇麻村的土族、藏族村民来说,这一天,却又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因为就在这一天,一个为他们操了36年心,办了数不清好事和实事的村支部书记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相似文献   

20.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目前,"花儿"已经渗透进群众生活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花儿"这种最纯真、最优美的民歌有了更多的渴望。针对群众对"花儿"与日俱增的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及青海省文化馆、青海花儿研究会等达成共识,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培养"花儿"人才、挖掘"花儿"曲令、扶持"花儿"产业、打造"花儿"品牌。同时,努力改变"花儿"活动自生自灭的状态,脱俗求雅,从一些"花儿"茶园庸俗调侃的低档次中走向高雅,成为"花儿"品牌的民间基础。如今,青海"花儿"已经成为一种有较高知名度的青海文化品牌,随着东西部文化的交融,它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花儿"园地中辛勤耕耘,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潜心发掘、积极保护、大胆创新青海"花儿"。本刊特编发他撰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海省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实践及思考》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