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1984年我馆从一农民手中收集到铜矛一件,是1983年冬,江陵郝穴六合农场开沟时挖出的。据农民反映,挖土时还见有战马的痕迹。此器锈蚀为碧青色,部分已被磨掉和剥落,两叶窄长,中脊起棱,脊部两面各有一血槽饰蝉纹,后锋罄折。鱼尾形圆骹,桥形穿鼻,骹部下端一侧有一穿孔。骹部铸有一一(?)形类似“王”字。通长20厘米。此矛与我省邵阳出土的“王”字矛形制相同,又有些类似长沙出土的“越王”铜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4)
正清太宗皇太极鸭嘴哨箭(图18)全长101.8、镞长5厘米,鸭嘴形骹,即响箭之高4厘米。镞为铁制,镞脊明显,镞翼夹角大,镞锋微凸弧形,镞薄而阔,八棱三角鸭嘴形,箭头与箭杆之间,有一角质骲头,在箭杆上,绘有纹饰。角制中空,微扁,有4穿孔,在骹的上部,有嵌铜丝花纹。鸭嘴箭的箭杆材料为杨木杆,通长96.7厘米,通体涂油。箭羽为花雕翎,箭括,即末端髹朱漆,裹白桦皮,鸭嘴箭和铲形水箭是用来射鸭子的。后金天聪至清崇德时制,清太宗皇太极御用,为其亲自行围射猎所使用的哨箭。  相似文献   

3.
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农民黄双喜捐献一件战国晚期青铜勾戟,现藏西平县文化馆。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内、穿等(见图)。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宽22厘米;援长11.5、宽2厘米;戟刺长21.7、宽2.6——4.4厘米;直内长5、宽1——1.7厘米。这件铜兵器为连铸,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锋刀,对敌皆有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  相似文献   

4.
1980年3月,象州县罗秀公社军田大队下那曹村社员,在村边小河旁清理水碾房地基时,挖出一批铜器和陶器,由数家分散保存。1982年,我队到当地进行文物普查时,征集了这批文物。文物出土地点已盖上房子,原埋藏情况不明。现将这批文物介绍于下。铜矛 1件。锋残,身宽大,中有突脊,有浅血槽,断面呈扁菱形。骹中空至锋端,銎残,呈椭圆形,外有四棱。身后部两面饰对称的云雷纹和波浪纹。残长11.7、宽4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5.
寺沟口地点     
正寺沟口地点位于太平镇柳咀行政村沟沟自然村茹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45000平方米。重点区在茹河与蒲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分布在冢子山脚下。197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掘出土石制品8件,化石和石器埋藏于灰绿色沉积土中,北石窟文管所拣到的标本有蒙古野马、鹿等,采集到的打制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刮削器等。经贾兰坡教授考察断代为旧石  相似文献   

6.
1983年2月,济南市博物馆在拣选的先秦青铜器中,发现一件有"元年闰"铭文的铜矛(见图)。据现在所知,先秦古器铭中有"闰"字出现的,还是仅见。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一件珍贵实物史料。这件铜矛为三棱形,长仅11.4、宽2厘米,骹部有穿。由于形体短小,疑为戟刺。一侧刻有一行细小的铭文,其文曰: 元年闰再十二月丙□□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土一件上郡青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 《文物》1982,(11)
1979年,准格尔旗纳林公社社员在挖土时发现青铜戈一件,出土地点再无其它遗物。青铜戈通体完好无缺,没有锈蚀。通长24.9,援长15.7、援宽3—3.3,胡长12.3、阑长14.3、内长9.2、内宽3.3厘米。重328.7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近年来发现的一些磨制石器,大都零星地出土于东部地区。这些石器多数磨制甚好,形状规整,加工精良,有的是仿青铜制品,较有特色。器形有斧、刀、矛、剑、钺几种,现介绍如下: 石斧三件,以其形制不同,分为三式。I式一件,1977年出土于林口县。质料为玄武岩,长条形,体较厚重,顶部略残,两侧边平直,弧刃,横剖面呈椭圆形。器身琢制,并略经打磨,仅刃部磨制较好,且有使用痕迹。长11.5、宽4.5、厚2.5厘米(图一,1)。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包头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北魏延兴三年铜佛像。该件佛像为半浮雕背屏式,背屏呈舟形,佛为立式,下部残断,缺失底座。通体残高14,最宽8.1,厚0.3,足长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月,安吉县博物馆收到民工在县城供电局宿舍下水隐井施工中出土的铜矛及镦各一件,并及时派员赴现场察勘。铜矛出土于距地表1.5米深的含有回纹、席纹、叶脉纹、方格纹等印纹硬陶片的文化堆积中。由于铜矛出土点四面均有建筑,无法作进一步清理。矛体较宽,骹形宽大,前锋锐厚,锋锷犀  相似文献   

11.
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潍坊市城东南约15公里的桑犊故城遗址,出土齐城左戈1件。此戈形体修长,首部残,援微上翘,隆脊、身两侧有刃,长胡三穿。内微上扬,两侧有刃,上部有缺凹,尾部稍残。内上一长楔形穿。残通长18.2,援长10.2、宽1.8~3,内长8.5、宽1.7~2.8厘米。戈身通体较光滑,内上略有泐斑。重0.15公斤(图一)。内尾部穿下铸有铭文2行7字,为:“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二)铭文周围留有模印痕迹和边栏。戈铭“洧”,金文首见,从水从又。甲骨文  相似文献   

12.
宁乡月山铺发现商代大铜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3年6月下旬,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公社龙泉大队茶园生产队社员在挖地时发现了一件大型铜铙,及时报告了有关部门,并将铜铙上交。铙通体灰褐,微泛深绿色,无光泽。从甬口破损处可知质地为紫铜。通高103.5、柄长36.3、铣口长69.5、宽48、壁厚2.9厘米。甬呈圆筒管状,与钲腔相通,甬直径14.6、壁厚2厘米。舞部素面无纹,长56、宽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北四十公里处的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发掘了两个祭祀坑。一号祭祀坑为长方形土坑,宽330~348公分,长45~464公分,深146~164公分,坑中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等420件遗物,以及象牙等。二号祭祀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南约30米处,也为长方形土坑,宽220~230公分,长530公分(坑口)、深140~168米,这里的出土物更多,分三层密密麻麻有1200件遗物与象牙等。从两  相似文献   

14.
枣庄市拣选一件战国铭文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文物管理站从市物资回收公司仓库拣选到一件有铭铜戈。据了解,这件戈出土于市南郊的泥沟、坊上一带。铜戈直内,长胡,锋部残缺,残余部分又断为三截。援残长6、内长7.3、胡长6.5厘米。内上一长穿,穿孔一端略尖。阑侧三穿,上端一穿为横长方形,下端二穿为纵长条形,  相似文献   

15.
高庄遗址     
正高庄遗址位于三岔镇米家川行政村高庄自然村的高庄梁上。分布范围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41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发现灰坑2个、墓葬1个、窑址1个。采集到陶器、石器和骨器共52件。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蛙纹钵、盆,泥质红陶钵、盆、尖底瓶等残片;另有常山下层文化夹砂红陶罐,周代泥质灰陶壶等残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17.
古越阁收藏的几件古代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夔纹戈通长30.9、援本宽8.3厘米(图版肆:1;图一)。援宽直而长,前锋圆钝,中起脊,短胡,无阑,无穿。直内,末端圆弧,下有一缺。援部饰变形夔纹,以云雷纹衬地。内部后端饰羽状纹、勾连纹及云雷纹。与《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著录的一件商代晚期有胡戈形制相近,此戈长38.5、宽15.6厘米,通体饰雷纹,内部饰兽纹,近胡部有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邹县城关镇朱山庄村村民在村西北整修地堰时发现一件铜剑,后送交到邹县文物保管所。朱山庄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处,村西北为朱山,海拔207米。铜剑出土地点在山西侧的二级台地上,周围是冲沟,据观察,在沟西壁有墓坑残壁痕迹,残长0.6、距地表0.3米。未发现其他遗物。此剑身瘦长,锋尖,隆脊,斜从而宽,前锷收狭,锷锋锐利。剑格作兽首倒凹字形,原嵌有绿松石,已脱落。  相似文献   

19.
何休 《文物》1984,(10)
1980年5月,新疆焉文管所收回从城子公社的汉——唐古城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其中有一枚铜制龟形物,伴出物有散碎的琉璃器、小铜帽钉、铜饰件和"开元通宝"钱(残)。这件铜制龟形物呈扁平椭圆形,通体锈色翠绿。长4、宽2、厚0.4厘米,重22.5克。颈长,四肢短小。头部略尖,有一圆孔,可以穿绳系挂。背部四周起棱,略高于颈和四肢,阴刻龟甲纹。腹部平,阴刻"同"字,笔画粗深,字形介于篆、楷之间(见  相似文献   

20.
1985年文物普查时,新郑县车站乡文化站李留英同志在本乡付庄村付群亮家征集到一件刻有铭文的铜矛。该矛系青铜铸造,通长15.5、身长10.5、骹长5厘米,重80克。矛身横断面略呈菱形,骹作直筒状,身与骹间有圆穿,骹末端略粗,銎口呈椭圆形。有中脊,中脊两边各阴刻一行铭文,镂刻刀痕相当清晰,经省文物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同志考证矛上铭文为:十九年家子□□上库啬夫吏(史)□库吏高冶壳”(图)。郝所长鉴定为韩国都城所造。此矛的形制和吕不韦矛(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小校经阁金拓本》近似。铭文中的“十九年”,说明此矛的刻铸时间可能是属于韩桓惠王时期,况且该矛铭文中的“上库”与“左库工币”(师”、“右库工币”(师)、“武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