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丽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08,23(2):43-48
基于学术界共识的后工业化大城市社会空间中产阶层化的理念,本文首次提出社会阶层化的概念并指出社会阶层化主要研究在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扩散和变化规律下,所构建的城市日常居住社区体系和日常生活行为场所体系的时空模式,以此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其对应有不同主导阶层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结构。进一步从解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动态角度,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下,社会阶层化与城市娱乐产业的对偶空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增长,具有独特空间结构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文章从城市日常体系原理出发,提出城乡结合部"城市-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成为乡村旅游结构的核心。在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规律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农家乐旅游为对象,提出了基于"城市日常体系"理念的农家乐旅游空间功能结构及相应的六种农家乐旅游业态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蓝田县农家乐旅游提升发展的具体规划中,为我国城市郊区农家乐旅游规划及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彦随 《人文地理》1995,10(1):14-20
本文以西安城市中心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CBHI和CBII两项量化指标,采用指数法界定CBD的范围;分析了CBD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并通过与沿海城市对比,总结出内陆型特大城市CBD的结构与布局的基本特点;提出进一步建设CBD,促进内陆城市协调、快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论题,并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区域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城市-区域系统理论用单元模型来诠释城市-区域系统的互动方式,用系统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并以加权voronio图来确定城市-区域系统单元的边界,从而把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个"一体化地域",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地域整合的新视角。在城市-区域系统视域下,中心城市是城市-区域系统的互动核心;城市体系是系统的"骨架"并体现其组织结构;城市群是承担特殊功能的城市-区域系统,须提升其内聚力和外联度,从而达到城市与区域高效互动、综合发展之目的。论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提出了基于核心组织、内聚组织、外联组织和区域支撑四方面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城市发展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近代英国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较大的城市群落。群落内各个城市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 ,体现了城市专业化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它不仅避免了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 ,而且能够相互配合 ,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取长补短 ,使城市群落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 ,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相加总和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帕雷托公式重构及其与城市体系演化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帕雷托公式关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均衡度"和"结构容量"两个指数,并以此对传统的帕雷托公式进行重新构建。重构后的帕雷托公式不仅成为描述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一般性模式,还全面展示了城市体系的各种演化状态,使其应用范围得以扩展。最后本文成功地运用重构后的帕雷托公式对"八五"期间我国各大区城市体系的演化状态作了全方位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图们江地区国际性城市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设想及管理原则,并初步估算了城市体系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8.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进行了分省、分区计算,然后借助各种不同的分维数值对东北三省城市体系的地理结构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进而总结了几种对于城市体系具有普遍意义的分形空间图式,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优化提出了若干建议。文章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曾翔旻 《沧桑》2008,(6):138-140
本文从城市新区的界定及可持续新区内涵的研究出发,论述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结构,并从政府服务体系、企业环境体系和融资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构建我国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万辉  卢涛 《人文地理》2007,22(6):21-25
伴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娱乐场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者的重视。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价值,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的角度,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学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全面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口地图是以城市为基本制图单元的人口地图。编制城市人口地图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城市是国家经济力量的主体.是独特的经济地域;城市是国家高知识密集地区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对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城市人口地图的编制原则为以下几方面: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提高地图容量,增加载负量,突出差别;疏密适中,取舍有度;图面的配置合理,色彩协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城市人口地图编制中应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12,27(3):55-59
中原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中原儿女的庄严承诺。选择"三化"协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路,有着深厚的宏观背景。在整体、协调、融合、可持续原则的制约下,"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产业集群发展、产城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发展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包括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搭建城镇化本土承载平台,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区位商、相对专业化指数和相对多样化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专门化和多样化,并考察了它们与城市群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指标计算与回归分析发现,目前三城市群总体上,相对全国而言的偏高的产业专门化和偏低的多样化,不利于城市群的发育;沿海和内地城市群的产业在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沿海对产业多样化较敏感,而内陆则不显著;产业专门化不利于城市群发展,而多样化对城市群发展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短期内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人本主义理念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0,25(6):30-35
本文以城市各阶层日常生活行为的工作(上学)、家务、购物、闲暇活动完成的区位空间结构为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尺度,探讨微观领域社会空间公正体系的结构与模式。得出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发育阶段,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因子为城市资源、社区资源、社区类型-体系与场所体系,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呈"点-轴"结合模式,城市资源的线性空间体系格局与社区资源与场所的点状空间镶嵌映射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集聚-碎化"倾向,缺失空间公正。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人本、公平理念下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那伟  刘继生 《人文地理》2007,22(5):50-54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分析,运用分形理论,发现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较高,中小城市比较发育,首位城市垄断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城市。在吉林省城市体系动态变化过程中,等级规模结构相对稳定且不断趋于集中。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培育通化、延吉等大城市;继续扩大长春规模,发挥整体效益;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泉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礼智  汤建中 《人文地理》2002,17(2):23-26,81
面对新时期泉州市城市化发展环境的改变,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首先通过对泉州市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分析,初步判断泉州的城市化发展目前正处于迅速集聚阶段。进而提出,泉州应构筑以城市为中心,以中心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在具体建设模式上,把中心城建成富有竞争力的特大城市,从而培育地区增长极、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及优化中心城功能结构;以"新城"模式建设各县城,使其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基地;按小城市模式建设中心镇,以构筑地区增长极和建设现代企业载体。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时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空间组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吕拉昌 《人文地理》2004,19(2):17-21
新经济的发展将会全面提升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的空间组织。本文认为,新经济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有: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促进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创新环境--生产服务业发展。在新经济推动下,建立有效的知识通道将成为我国特大城市空间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知识源的选择、知识传导的路径及通道,知识使用地的吸引构造以及与软要素构成创新环境的规划、协调、共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