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探究古代壁画中铅丹颜料层变色的诱因,本文在还原壁画制作工艺、模拟其保存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变色前后铅丹颜料的色彩、元素组成及结构,并基于正交实验法对铅丹变色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铅丹颜料主要会受到光照、湿度及壁画白灰层的影响,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铅及一氧化铅,其中二氧化铅呈黑色,导致铅丹变色。此外,在部分实验条件下壁画白灰层物质会析出至颜料层表面,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白灰层影响铅丹变色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三种含Cu、As绿色颜料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确认古代颜料的成分是文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对四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含Cu、As元素的绿色颜料进行鉴别,应用拉曼光谱仪并辅助以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X)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别为墨绿砷铜矿、氯砷钠铜石以及巴黎绿。对其来源分别进行了讨论,因巴黎绿在国内青铜修复和古建彩画当中的大量应用,过去对于含有Cu、As的绿色颜料通常鉴定为巴黎绿。墨绿砷铜矿和氯砷钠铜石为在文物彩绘中新发现的两种矿物颜料,为绿色颜料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传世俏色\"春水\"、\"秋山\"玉的皮色及年代问题,利用显微放大观察、激光拉曼光谱(LRS)、显微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9件俏色\"春水\"、\"秋山\"玉饰进行了皮色分布、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9件玉器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均为透闪石,其中两件样品曾经人工染色处理,染色材料与蜂蜡有关。结合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将传世俏色\"春水\"、\"秋山\"玉的年代限于金、元,综合考量器形、纹饰、做工、皮色之后,将2件作伪俏色样品的年代定为元代。研究思路及方法是科技分析结合古器物学研究鉴定传世玉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化学组成分析辅助判别古陶瓷产地、制作年代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组成分析是古陶瓷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对目前化学组成分析在辅助判别古陶瓷产地、制作年代及工艺中的应用成果作了归纳总结.同时,结合自身研究,举例说明元素化学组成在判别古陶瓷产地、制作年代等一些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有关生态补偿的178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总结生态补偿制度发展脉络。研究发现:生态补偿已经逐渐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建立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三江源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今后的研究要解决生态补偿制度现行问题,增强研究团队间的合作与交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补偿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对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从地方志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的必要性、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标准建设、信息化建设实践6个方面,阐述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现状,认为我国地方志信息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多元性、发展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但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和短板,应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增强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促进该主题在学术、技术与实践上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先民使用红色颜料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它在中国的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06年发掘的大房郢水库汉墓群中发现了两种红色颜料,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是赤铁矿(α-Fe2O3)和朱砂(HgS),其用途分别为制造化妆品和红色漆膜。 相似文献
9.
为尝试比较汞同位素分馏数据来跟踪朱砂矿源,对成都市青白江区双元村战国墓地11个墓中的朱砂样本进行汞同位素测定。汞同位素分馏值彼此相似,应来自同一矿源。δ202Hg值从-1.18‰到-0.84‰不等(均值-1.010‰,标准误差0.105‰,样本数11个),和已发表的其他矿源汞同位素分馏值均存在差异。通过数据比较,可知成都青白江区双元村墓地不同墓中的漆器朱砂颜料汞同位素质量分馏值分布集中,极有可能来自同一矿源。如对周边地区朱砂矿进行汞同位素分馏值测量,有可能找出该墓地的矿源。 相似文献
10.
与史前、夏及早商时期一样,朱砂在殷墟文化时期的北方仍是较为稀缺的资源,只存在于规格较高的考古遗存中。通过对安阳殷墟及其他同时期情况进行分析,朱砂的使用从殷墟早期到晚期呈上升趋势。依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朱砂葬、朱砂祭祀坑和朱书文字三类。朱砂葬是朱砂使用情况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本文通过对殷墟西区、大司空、孝民屯、徐家桥和侯家庄王陵区墓地的朱砂葬进行分析,发现晚商时期只有高等级贵族才有资格使用朱砂。从其使用情况推测,晚商时期朱砂在丧葬活动中的礼仪功能是主要的,用以体现死者的身份等级,同时或具有辟邪的功能。殷墟朱砂的来源,最大可能性仍然是以贵州为中心的我国西南地区,不过特定时期也可能采用了来自陕西秦岭一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X. Ma Y. Shi H. Khanjian M. Schilling M. Li H. Fang D. Cui I. Kakoulli 《Archaeometry》2017,59(1):121-132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from fragmented pieces of an imperial lacquer plate in the Luozhuang Han tomb, which dates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Various non‐invas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XRF, Raman spectromicroscopy, FT–IR, XRD and THM‐Py–GC/MS. The lacquerware pieces consist of a five‐layer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from the top): a red pigmented layer, two lacquer finish layers, a ground layer and a canvas/wood foundation layer. The red layer consists of ground cinnabar mixed with urushi. The lacquer finish layers are made of urushi mixed with perilla or tallow tree oil, without any pigment. The ground layer is a mixture of 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urushi, tree oil and amorphous carbon (possibly burned ashes) and inorganic fillers such as quartz, albite and potassium feldspar. Urushi was also identified in the canvas/wood foundation layer. Though highly degraded, the canvas is probably made of hemp (bast fibr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drying oil indicates an intentional addition of oil into the urushi to retard the rate of hardening and to increase gloss.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费家村南两座东汉墓葬M17和M19出土15件陶器表面彩绘成分及保存现状,通过XRF,XRD,FTIR和SEM-EDS等分析仪器进行检测。经分析检测发现:M17出土6件陶器表面使用铅丹作为颜料,部分铅丹已转化为白色碳酸铅(PbCO_3)。M19出土陶器表面分别使用朱砂和铁红颜料,同时确定在部分器物表面使用了髹漆工艺。在M19出土的3件器物口沿处发现二氧化锡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文献研究,确定其应为单质锡氧化而来,且使用锡汞齐方法镀锡,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批器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宁夏姚河塬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西周封国都邑性城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红色粉末物质。本研究对部分红色粉末样品进行拉曼和粉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后,大部分样品鉴定为朱砂,仅一例样品鉴定为赤铁矿。对姚河塬城址出土朱砂进行硫同位素检测分析发现该遗址的朱砂硫同位素值较为集中,可能来自同一产地。与我国其他遗址出土朱砂的硫同位素值比较后发现,除个别遗址外,周代各遗址出土朱砂的硫同位素值都非常接近,其原因需要更多遗址的数据以及其他证据(如汞同位素)来共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龙兴寺佛造像红色颜料为辰砂(Hg S)与铅白(2PbCO_3Pb(OH)_2)混用;地子主要为铅白,经过对该批出土佛造像残碎的石块做薄片处理做偏光显微分析,得到造像石材的主要矿相为含菱铁矿、生物碎屑、白云石的泥晶灰岩(灰岩即石灰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资料与同时期石窟寺的色彩对比,再应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能谱(SEM)等分析仪器,对彩塑的制作材料及其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进一步的修复材料及工艺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墓葬壁画是一种重要的彩绘文物,对其进行揭取搬迁并加固修复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而在揭取搬迁时,对壁画绘画内容和颜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及特性分析,是后续壁画表层合理修复的重要依据。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属性与视觉同步感知的信息探测手段,可以用于壁画表面颜料层的高维信息记录与材质属性分析;同时,利用高光谱伪彩色显示技术可以实现颜料色彩的虚拟复原。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融合光谱分析与带通能量积分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修复方法,并利用采集的颜料光谱数据、壁画高光谱成像数据与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混合颜料光谱数据进行壁画颜料识别与色彩虚拟复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选取的唐墓壁画上的红、黄、蓝、绿四种颜料,其融合光谱识别结果是:武惠妃墓的红色颜料为朱砂/银珠、韩休墓的黄色颜料为石黄/雌黄、武惠妃墓的蓝色颜料为石青/青金石、韩休墓的绿色颜料为石绿的匹配度最大;同时,基于上述识别结果,得到了纯色复原和壁画基底绘制复原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复原结果,可以为壁画实体修复提供颜料层视觉修复的参考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在壁画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机质文物如书画和纺织品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常常遇到褪色问题,对于染料分子是一种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有必要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原因机理进行研究。苏木在文化遗产领域常作为天然染料用于纺织品染色,但色牢度较差。通过溶液动力学模拟实验借助紫外光老化过程推测降解副产物,追踪了对曾经在文物中检测到的有效化学组分巴西苏木素和原苏木素B在N,N-二甲基甲酰胺基质里光催化老化代谢过程,分别获得20组不同老化程度的紫外老化的标准品。实验表征手段主要采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及核磁共振氢谱对颜色变化趋势和老化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苏木染色及丝织品光老化实验,得到17组不同褪色程度的纺织品样品。采用液质联用在负离子模式下结合化学计量学统计分析差异代谢物及老化机制,巴西苏木素、苏木红素及原苏木素B可能的转化及降解产物分别得到一定的推论。结果显示褪色纺织品随着光老化的发生反射光谱最大波长总体发生蓝移。巴西苏木素季碳羟基容易发生脱水反应产生一系列变化,原苏木素B光老化过程容易转化成原苏木素C、尿石素C等化合物。苏木染褪色纺织品总体可分为两类组间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出差异代谢物巴西苏木素、原苏木素B以及C等多种老化产物,这些总体因素造成体系的光老化颜色变化。这些探索性发现期待为今后天然染料的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助力提升有机质文物的科学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