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生态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辉  谢辉 《旅游科学》2008,22(3):18-23
本文基于对当今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的调查,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的异同。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缓解压力”和“欣赏自然”,而在国外生态旅游者中,旅游动机为“寻求新的体验”和“了解自然”的居多;环境纯净、风景优美的自然生态旅游地是现今中外旅游者的首选;影响国外生态旅游者选择何种旅游产品的因素主要与旅游地的情况有关,而旅游产品价格、旅行社服务水平对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地选择的影响较大;中外生态旅游者的团队在构成上有比较大的差别;导游讲解和导游手册/景区标识牌是国内生态旅游者增进对景区了解的主要途径,而国外游客对旅行社与导游的需求较少;当环保行为与游客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内游客还是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利思想,而国外游客则表现出比较坚定的环境信念。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特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系统阐述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生态旅游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是满足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黄家玲  徐红罡  代姗姗  李军 《旅游科学》2011,25(6):46-54,92
本文以生态意识结构层次为理论基础,设计出符合海南省旅游实情的旅游者生态意识衡量指标,并对海南省的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生态意识的4个影响因子:生态认知、生态态度、生态评价和生态行为。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考察社会属性和旅游经历两个外部因素对生态意识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海南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水平整体低下,行为与态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旅游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对生态意识的不同层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影响,其中:旅游者的年龄对生态态度层次表现出负相关影响,旅游者的教育程度对生态意识的积极影响效应并不高,旅游次数与旅游者的生态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针对性的生态意识宣传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朱璇 《人文地理》2008,23(6):113-117
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和自身建设薄弱的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目前对生态旅游者的概念含混不清,大多扩大了生态旅游者的内涵,有悖生态旅游者的本质特征。本文从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出发,找寻中国生态脆弱区发展生态旅游最适合的人群。在文献分析、二手调查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背包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论证了两者的高度契合,推导出背包旅游者应当是中国当前脆弱生态旅游区的先遣军。  相似文献   

5.
张萌  杨樨 《旅游纵览》2016,(4):254-255
分界洲岛生态旅游景区借力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近些年来迅速发展。但是作为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旨在于防止过度开发影响分界洲岛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分界洲岛作为海岛型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提出了分界洲岛作为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对策:建立旅游生态管理机构;建立岛上环保章程;强化旅游保护宣传;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完善旅游综合设施建设;增加旅游者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张耀文 《旅游纵览》2013,(9):215-216
近年来,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在个球兴起,但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本文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对辽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在简单介绍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与可持续旅游关系,以及简要总结生态旅游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旅游供给方、旅游需求方即旅游者和综合层次三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形式、生态旅游产品及其组合与可持续旅游思想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和空间实现。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既强调空间地域研究,又考虑生态学的思想和原则,为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提供了理论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麦嘉瑞 《旅游纵览》2014,(11):241-242,244
在国家旅游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倡导09“中国生态旅游年”传播后,生态旅游开始成为许多旅游景区招揽游客的新噱头。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随着当今国民旅游热情的日益高涨,各省市各类生态旅游区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借此,我国生态旅游区管理的重心也逐步从对外宣传方面,向生态旅游的现代化管理方面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据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旅游管理对生态区域和人文区域管理的针对性不足、对生态旅游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不够完善等,均会影响我国生态旅游区旅游管理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在回顾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区旅游管理的需要,从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角度,探讨管理体制和系统的运行机制、管理对策及管理模式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几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开始出现在旅游者的视野中。辽宁省锦州医巫闾山是一座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名山,极具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本文将锦州医巫闾山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挖景区生态旅游资源、拓展旅游营销宣传手段、提升景区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对策,以期推动锦州医巫闾山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失范现象切入,研究具体情境中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从概念辨析、逻辑思辨和科学实证等不同进路对情景化旅游伦理感知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是一种体验动机导向的主观建构。社会层面的旅游伦理是一种共识性的伦理理型,其作用机制有赖于旅游者在伦理的情境性感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建构结果。个体对于情景化旅游伦理的感知建构是一个体验导向的主观选择过程,此过程不仅受到客观层面建构障碍的阻遏,还与旅游者主观层面的建构过程相关,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发生于旅游情境当中,从而使旅游者的伦理建构往往呈现某种遮蔽现象,进而导致旅游者行为呈现失范倾向,甚至出现旅游交往的社会情境因不伦扰动而失序的情况。为此,文章根据建构障碍和建构过程在主客观层面的不同影响,将旅游行为失范进一步划分为伦理失察与伦理僭越两大类型,并据以辨析不同旅游行为失范背后的成因差异,为纾解或消除旅游行为失范提供理论参考,以期进一步丰富旅游伦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正祥 《沧桑》2014,(6):126-129
生态旅游是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代表着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南阳市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提出对策,为南阳市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具有高成次的、高成本以及高品位的专业化旅游规划活动要依据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即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配套的原则,具体包括生态安全性原则、资源条件利用原则、旅游设施生态化原则以及各方参与原则、产品多样化原则。其中,草原生态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人文条件,具有旅游开发的条件,本文对以草原生态旅游规划为例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研究和分析。目的地对于旅游的选择具有系统性的影响,其中最具根本性的影响是生态理念,所以,探讨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的可持  相似文献   

13.
陈晔  妥艳媜  吴迪  张彤 《人文地理》2020,35(5):120-129
旅游已成为个体寻求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本文以大众旅游者个体为研究对象,探索旅游对旅游者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逐级编码、概念化和范畴化,发现大众旅游者自我认知的变化具有普遍性,构建了旅游者情境自我发展过程的框架,最终得到核心范畴——旅游者自我发展。研究发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或结束后对自我的内省能够促进自我发展;影响旅游者内省行为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情绪过程受到旅游者对旅游情境因素的知觉和出游动机的双重影响;意志过程主要受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丝绸之路外国旅游者为例,选取西安、敦煌、乌鲁木齐和喀什4个城市为研究地点,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了5个文化类别国家的旅游者在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主要推力因素是拓展视野,主要拉力因素是旅游景点,且5个文化类别国家的旅游者在推拉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各文化类别旅游者在旅游计划、旅游方式、计划停留天数和旅游路线安排等行为特征方面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因素对旅游者旅游动机和行为特征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朱璇 《旅游科学》2005,19(3):38-43
与国外已十分深入的背包旅游研究相比,我国对背包旅游的研究远远落后,而且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结合背包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人口统计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三方面阐述了发展背包旅游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背包旅游者是中国现实国情下具有先导作用的旅游者,应当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优先开发的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6.
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志远 《旅游科学》2012,26(5):9-19
相对于旅游对目的地和居民影响方面的研究,学界对旅游者个人变化的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本文通过选取国外有关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的18篇文献,对其研究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恰如一种“通过仪式”,这种体验经历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带来能力、人格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旅游者在目的地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活动,饮食消费既是满足旅游者基本需要的行为,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旅游学界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主要受"文化象征"、"基本需求"、"人际关系"和"健康考虑"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在旅游者的个体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当旅游饮食消费作为一种日常延伸的支持性体验时,其明显受到"基本需求"和"健康考虑"的影响;而作为一种颠覆日常的高峰体验时,受"文化象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基于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体验,提出"旅游者的自我矛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旅游信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信息起着沟通目的地旅游商品、服务与旅游者的作用。对旅游信息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认知作用,信息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旅游者信息获取途径,如何对信息寻找进行分类,以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旅游者在目的地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活动,饮食消费既是满足旅游者基本需要的行为,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旅游学界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主要受"文化象征"、"基本需求"、"人际关系"和"健康考虑"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在旅游者的个体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当旅游饮食消费作为一种日常延伸的支持性体验时,其明显受到"基本需求"和"健康考虑"的影响;而作为一种颠覆日常的高峰体验时,受"文化象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基于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体验,提出"旅游者的自我矛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改进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六个子模型,从而使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用地承载力达到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