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李燕懿 《东方收藏》2022,(10):16-18
袁励准书北魏韩显宗疏贴落原张贴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佛堂处,属养心殿建筑群原状陈列中的一部分,为清光绪时期翰林、帝师袁励准所写。其书法风格苍劲浑厚、秀丽挺拔,内容出自《北史》中韩显宗进谏孝文帝的典故。该贴落因常年存放于开放环境且年久失修,病害较为复杂多样,具有一定的修复难度。因此在修复工作展开前,修复团队做了大量的实验与检测工作,根据文物自身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了修复方案,并在修复过程中详尽记录了操作步骤,旨在为今后同类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332-341+351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养心殿屏风后的照壁(又称罩壁)上曾先后贴过"油画鹿"、"老虎画"和《百鹿图》,其中《百鹿图》留存至今。本文结合档案查证出《百鹿图》的作者、创作时间及粘壁沿革,指出贴于养心殿私密位置的《百鹿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动物题材画,而是幅反映乾隆帝的室内装潢趣味及企盼寿享遐龄的吉祥作品。  相似文献   

3.
马越 《文博》2022,(3):91-96
本文以故宫藏深粉色暗八仙纹粉蜡笺纸为研究究对象,对其显微形貌、结构、材料和工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粉蜡笺纸为双面涂布,在桑皮纸表面依次涂布铅白粉末层,蜡层及表面描金纹饰层。本研究基于该清代宫廷粉蜡笺纸的科技分析,阐释其加工工艺,为清代宫廷粉蜡笺纸类文物的价值认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养心殿位于故宫内廷西路,燕喜堂为养心殿后殿西耳房。虽然燕喜堂室内棚壁基本为白纸裱糊,但在局部仍存有不同类型的印花裱糊纸。为研究燕喜堂室内裱糊纸的结构和工艺,通过现场调查其室内裱糊纸的种类与分布,结合文献档案记载,对局部白纸进行试揭,发现不同时期的裱糊痕迹。再通过对多层裱糊纸的显微剖面结构观察,以及纸张纤维种属、颜料和胶结材料的分析等,研究燕喜堂室内裱糊纸的结构和工艺,为其内檐装饰中“裱糊作”的相关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4):55-64+108-109
本文依据乾隆三十年(1765)内务府造办处的活计档、故宫博物院的清宫藏画,以及现存的宫廷原状贴落画,就如意馆画家金廷标为三希堂绘制的两幅贴落画的创作年代、画作定名、图式来源及艺术特点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文将有助于促进对乾隆朝三希堂室内装饰画的研究,同时也将进一步加深对金廷标晚年宫廷绘制活动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乾隆御笔符望阁口号》贴落书写于青色洒金蜡笺纸上,原张贴于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由于文物右上角缺失,致使文字缺损。又因蜡笺纸制作工艺失传,带来文物修复材料的问题。本研究将数字复制技术应用于该文物的修复当中,首先解决了修复材料短缺问题,同时通过将数字复制技术、人工临摹技术、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相结合,最终完成该件文物的修复。此件文物的修复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巨大优势,扩展了数字复制技术的应用领域,丰富了古书画修复手段,为类似文物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养心殿明窗是清朝皇帝“试笔迓新禧”之地,现已无存。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发现在故宫博物院旧藏宫廷绘画中,有谕令如意馆画家为明窗绘制的一系列贴落画,它们不仅具有装饰居室环境的实用性,而且还是反映当朝皇帝政治理念和家国思想的“宣传画”。因此,厘清明窗贴落画的更替时间,探讨其表现题材,寻求画作的主旨,有助于对宫廷建筑室内定制贴落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藏于故宫养心殿正脊正中脊筒内的"嘉庆六年"款宝匣内所藏24枚"天下太平"钱币的科学分析,探讨了这些钱币的材质、制作工艺及历史背景,研究表明:1.钱币材质主要为金和银,按照国际通用的K金计量标准进行计算从14k-18k金不等;2.钱币两面的文字、地章、内廓、外廓均为人工錾刻制成。  相似文献   

9.
郭思达 《文物天地》2023,(5):119-125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仙楼佛堂内檐的修复工作自2016年起实施,经过前期的探查、影像记录、标注以及拆卸工作,整理出涉及镶嵌类保护修复的文物共三大类21件(套)。这次保护修复工作对待修文物的工艺概况、伤况及病害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制定了科学可行的修复路线及计划,并且分析了修复的难点,记录了整个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现藏"资古建00000692"烫样为研究对象,纠正现有基础信息并重新命名为"养心殿东暖阁前明瓦喜寿棚",简称"养心殿喜寿棚",并进一步推论近期古建修理重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考察原始烫样制作特点和制作尺度疑问。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展开探究设计本意和可能的宫廷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一件故宫博物院藏"明喜棚烫样"样式雷烫样作品,首度亮相于世人。展陈前,故宫博物院和清华大学的合作团队曾对该烫样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和记录,结合有关史料,研判了这一作品的对应地点、名目、年代、设计制作及使用情况,并出版刊布。基于这一成果,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相关样式雷图档为线索,比较它们与该烫样的内在联系,判定这件烫样应当称为"养心殿东暖阁添搭彩台与明瓦木棚烫样",于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设计制作,同时探析了图档与烫样所反映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揭示这一设计个案的缘由和特定历史背景。希望藉此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时空为脉络,详细梳理了近90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完整故宫"保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对此做出客观的总结性评价。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就提出"完整故宫保管"计划,并确定了故宫博物院的管辖范围。后来"完整故宫"意识曾一度被淡化,改革开放后重新受到重视并作为一种理念在逐步提升。世界遗产保护视域中的"完整故宫",特别强调"故宫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结合"。在故宫学的研究视域里,"故宫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则备受关注。"完整故宫"成为指导和推动故宫保护和博物院建设的一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综合而言,不同时期"完整故宫"保护的理念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也呈现了诸理念和实践之间相互启发、补充甚至有所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文琳 《文物天地》2023,(3):112-116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社会上反响不小,引发了人们对相关文物的关注及对“和”文化的兴趣。本文就其中几件典型文物进行分析阐述。通过“齐家文化”玉璧,看玉文化的核心追求天地人和;分析清代龙袍,阐述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文化融合;由清代中和韶乐乐器金编钟、玉编磬,上溯到黄帝大乐《韶》、舜帝“八音克谐”;由《乾隆南巡图》,回顾《尚书·尧典》主张的天下大治境界。  相似文献   

14.
南桑 《南京史志》2009,(1):13-14
昨日,南京《好家长》杂志社编辑约我写点东西,题目很简单,谈谈怎么让学生写好《在雨中》这篇同题作文,我欣然答应了。《好家长》杂志所出的同题作文《在雨中》,其意图是从自然出发,试图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行连接。这个作文可能出现的薄弱之处在于——多数学生会把文章写成肤浅的风景描述,或者是简单的雨中故事。因而在作文写作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从具象看到抽象、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能力。如果平时注意这方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把“在雨天”的思考停留在表象的“雨”。  相似文献   

15.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用孔雀羽线制作的亲王用吉服袍。以往对此件袍子的研究,只是文字上描述。本文使用现代科学仪器三维视频显微镜,多方位、多角度对其制作材料、工艺进行了显微观察,通过资料分析探讨了孔雀羽线的使用方法和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研究传统注重民俗仪式、过程、事件的描述与研究,对其中的民俗物品往往视而不见,民俗物品湮没在事件、仪式、过程的描述之中,被看作孤立于事件、仪式、过程之外,与事件、仪式、过程的整体没有关联,是不具有民俗意义的自然之物。在民俗志写作中,学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人们表演的仪式与信仰,  相似文献   

17.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6828号仲尼式古琴,名曰"虎啸",其时代存疑。利用漆膜切片技术以及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虎啸"琴脱落漆膜残片予以检测分析,查明了漆膜结构与漆灰成分。漆灰含有石英(SiO_2)、石灰(CaCO_3)、石膏(CaSO_4·2H_2O)、陶瓷[Na(AlSi_3O_8)]、朱砂(HgS)等粉末,以及白铜(Cu、Zn、Ni)碎屑。综合辨析认为,"虎啸"琴为明代制作,其漆膜分层、厚度、漆灰成分等与琴音、琴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补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官员服饰的主要饰件,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佩戴于官员服饰的正后背及胸襟,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分文官与武官补子。文官等级纹样为“禽”,武官纹样为“兽”。清代补服等级制度基本上沿用于明代,但是随着满洲贵族王朝的建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在装饰纹样风格上有了不少变化,有着鲜明的清代补服特色。  相似文献   

19.
阿毗达磨藏是佛教论藏的典籍,在佛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曾被译为回鹘文。本人在长期释读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文献的过程中,又识读出三件“阿毗达摩论藏”残片。本文即是对此三件残片的释读结果,分别对每一残片进行简单介绍、回鹘文转写、汉译和注释,并附以汉文原文,以便与回鹘文对照。  相似文献   

20.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嵌石五供仅有一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但其中的一对花觚伤况严重,缺失大量嵌件。修复前,采用X射线CT扫描仪、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花觚结构、嵌件材质和粘接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表明,花觚以清宫失传“粘蜡胶”为粘接材料,使用的绿色嵌件为绿松石,靛蓝色嵌件是以钴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的钾钙玻璃。修复时,结合检测结果选用了传统“粘蜡胶”的现代替代品、绿松石和无铅钴蓝玻璃作为修复材料。同时以“精细分区”“先集中-再慢雕”的方式,准确快捷、有序地完成了700余件嵌件的复原补配。本工作可为大型镶嵌类文物修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