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综述了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定义及类型,并对目前酥碱病害的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针对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修复效果缺乏系统科学评估手段等问题,开展实验室模拟评估研究,以表面硬度、收缩率、透气性、色度、光泽度以及耐水性能为表征手段,综合评估酥碱壁画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为古代壁画酥碱病害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酥碱病害是壁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病害产生机理复杂、修复材料匮乏和修复方法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酥碱病害的修复与防治。本文系统梳理酥碱病害的成因、病害机理、加固材料、地仗修补材料,以及针对不同盐霜的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酥碱壁画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防治与修复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阿尔寨石窟寺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寺建筑群,其蕴含了珍贵的关于历史、宗教、科学、文化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敦煌”。由于当地典型的沙旱寒区气候特征,酥碱成为石窟壁面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阿尔寨石窟正处于保护阶段,因此通过室内对病害进行模拟和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以红砂岩风化土为基质的壁面的酥碱病害进行修复,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了病害前后土颗粒粒径的变化,提出酥碱高度、酥粉体积、盐壳厚度的量化指标用以评价病害的发展程度。基于微生物矿化技术生成矿化覆膜对病害进行抑制,推荐使用微生物菌液浓度OD600大于1.5的具有耐盐碱性能的矿化菌株,修复后酥碱高度下降幅度大于20%,酥粉体积下降幅度大于30%,盐壳厚度下降幅度大于25%。研究成果对生物矿化技术应用于红砂岩石窟壁面的酥碱病害的修复进行试验验证和可行性评估,为绿色生态环保的岩壁病害修复与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科学预研。 相似文献
4.
以乐浪郡为首的汉四郡自设立起,其盛衰就与周边各民族集团的动向息息相关,领地与人口不断变动,总体呈现渐趋衰落的态势。带方郡的开辟虽使当地的汉文化势力有昙花一现的兴盛,但4世纪初二郡仍在高句丽的进攻下覆亡。在高句丽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原乐浪郡汉人大量南下,加之内地新移民的到来,于带方郡故地形成汉人聚居区,势力逐步有了恢复性的增长,并于4世纪中叶达到相对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城郊游憩带研究的现状。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思路:探讨我国城郊游憩带形成的驱动力因素、城郊游憩带空间配置原理和配置模式、城郊游憩系统的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特征等。作者认为,应对城郊游憩系统进行系统规划,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各种旅游地类型,发挥配置模式的指导作用,以适应大都市城郊旅游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浑仪、简仪(以下简称两仪)在高PH、大气污染和日晒雨淋环境中的腐蚀是一种动态加速腐蚀过程。采用合成的双唑胺铜缓蚀剂和有机硅改性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并分别复配成协同缓蚀剂群和含有增效稳定剂的封护剂。采用这两种材料和脱水后再防护的工艺,使带锈防护后的浑仪、简仪的腐蚀低于无污染大气中的速率。用电化学方法评价了防护技术的可行性,根据腐蚀与人工老化试验结果讨论了防护材料性能与腐蚀环境和带锈防护的关系,采用XPS分析方法探索了双唑胺比BTA更适用于两仪防护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合作的徐连旅游带建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文章首先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旅游产业化组织、旅游合作的技术支撑、旅游合作的空间体系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接着对徐(州)连(云港)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出徐连两市具有城市共生、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扼等,有利于旅游联合发展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徐连旅游带的总体思路。最后指出了徐连旅游带建设应重点实施的五大战略:政府主导、系统开发、联合促销、结构演变、信息化推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图们江地区开发前景及其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阐述了吉林省东西向条形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吉林省应利用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和新亚欧大陆桥建设的契机组建东西向开发开放走廊带,使该走廊带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轴线,从而促进吉林省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9.
胡继高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89,1(2):10-18
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但病害很多,其中龟裂起甲尤甚。因此,如何抢救濒临毁坏的古代珍贵壁画已很紧迫。本文介绍在总结用西方修复湿壁画方法所致缺点的基础上,选用新的粘合剂配方(A:1.5%聚乙烯醇水溶液:1°。聚醋酸乙烯乳液4:1:B:2.5°。聚乙烯醇水溶液:1%聚醋酸乙烯乳液=4:1),采用清洁画面、表面喷涂和注射粘合剂,及压实画皮相结合的工艺,修复了2000m2龟裂起甲壁画,为保护病害壁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探讨改革带教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有长远的影响。方法:比较传统横向带教模式,纵向带教模式的优缺点,并调查40名在校大学生和6名教师对纵向带教模式实施半年来各方面的满意度。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和导师在相互的交往和生活中对纵向带教中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生活,学业成就,人际交往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双方满意率高达89%。结论:改革后的纵向带教模式更人性化,更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自主能力及自身素质的的培养,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宝顶山石窟的风化治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蒋思维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9,11(1):18-22
论述了宝顶山石窟的风化病害,提出选用有机硅树脂保护剂治理风化,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治理风化的步骤:清除表面灰尘,起壳脱落部位的复原,保护剂的配制,封护加固以及封护加固结果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龙游石窟砂岩的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相似文献
13.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石质物风化的诸因素,认为主要来源于石材原料、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破坏等儿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用于石质物加固保护的无机加固剂、有机加固剂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该工作对石质物加固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安城墙的墙体常大面积析出白色盐粉,这种现象被称为\"泛碱\"。大量出现的泛碱现象不但大大影响西安城墙的整体美感,而且会降低砖材的力学强度造成脱落、粉化等病害,甚至对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造成威胁。为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本工作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泛碱物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泛碱主要成分为NaCl、NaNO3、Na2SO4.10H2O、无水芒硝。结合对西安地区环境地下水和降雨等资料的调查,认为\"泛碱\"的主要原因为原材料以及地下水、雨水等引入的可溶盐。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用\"多层纸张贴敷法\"除去导致砖石表面酥粉泛碱的可溶盐,再后期杀菌封护的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小学思想活跃,求职欲望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萌芽种子。这粒种子的能不能萌芽,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敢问、会问和爱问,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技能,从而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被动采样器结构和原理的分析,对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论述其对环境的适用性和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及有害气体的监测需求。认为被动采样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有害气体的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advances an affective agenda in urban geopolitics that studies the everyday felt experience of urban terrorism. It takes as exampl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atial politics and affective atmospheres of Place de la République (Paris) and Place de la Bourse/Beursplein (Brussel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2015 and 2016. Intersecting feminist geopolitics and non-representational geographies, the essay bridges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experience and affective atmospheres with experiential accounts in urban geopolitics. It argues for a renewed conceptual engagement and scholarly focus on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urban geopolitics and security, that highlights the contested and unequal topographies of everyday experience in the aftermath of terrorism in urban Europe. 相似文献
18.
Paul Simpson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2013,14(8):1050-1069
AbstractEveryday experiences of movement have become a central concern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Work here has begun to unpack the specific meanings, imaginaries and experiences that come to be bound up with mobile bodies and their practices. However,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more could be done to examine the material, elementary, molecular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movement which are significant to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on the move.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of cycling amid such turbulent ‘elemental’ materialities. Such ‘matters’ matter to cycling in the way that they (re)make both mobile environments and mobile subjectivities. Cyclists come to have quite immediat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terial and ‘elementary’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s they move through given their relatively unmediated encounters with them. This paper draws on video-interview based research with 24 commuter cyclists in Plymouth, UK to consider cyclists’ experience of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 terms of air’s force and air quality. From this, the paper reflects on how the experience of such ‘elemental’ matters might be significant to future research on and planning for cycling.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永济蒲津渡铁器群现场保护过程中因温湿度变化、有害气体的侵蚀、酸雨、凝露等因素所引起的铁器析盐及铁在不同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为实例,进一步分析铁器的大气腐蚀现象。 相似文献
20.
Sister Daniilia Elpida Minopoulou Konstantinos S. Andrikopoulos Andreas Tsakalof Kyriaki Bairachtari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8
The old katholikon of St Stephen's monastery at the Meteora (sit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lex of monasteries in Greece after Mount Athos) is decorated with wall paintings that date from the beginning of 17th century. In terms of style, the artistic ensemble is altoge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riod. The painting technique has been examined by means of μRaman and μFTIR spectroscopie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GC/MS), optical microscopy (O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