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诚南旧事》享誊海内外的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北平度过了生命里最难忘的时光,一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她还是“比北京人还北京”。《林海音与北平》一文循着作家在北平的足迹,记述了她自童年,到少女,到妇人的生活,同时给读者色勒出迷人的故都风物。  相似文献   

2.
林海音是大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她的《城南旧事》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20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它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  相似文献   

3.
万慧芬 《纵横》2011,(11):14-15
家住城南的往事 众所周知,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是脍灸人口的电影《城南旧事》的作者。她原名叫林含英,是我大姐万德芬在北平春明女中(位于宣外菜市口)的同窗好友、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原型。那时,我家住在城南宣外香炉营四条,林含英大姐家住在城南宣外南柳巷胡同。她与夏承楹结婚后,  相似文献   

4.
何鲁丽出身名门。她的父亲何思源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曾赴美国、德国、法国留学。回国后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曾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后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1946年任北平市长。北平解放前夕,何思源没有去台湾。他选择了为北平的和平解放而奔走呼号。何鲁丽的母亲是一位法国人,名叫宜文妮·詹姆斯。她的中国名字叫何宜文。生于法国南部的何宜文于1924年在巴黎大学读人文专业时,与中国留学生何思源相爱。1928年,她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上海与何思源结婚。从那时起,这位法兰西女性,在异国他乡整整生活了50年。她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了一个人人见了都会羡慕的温馨的家。何鲁丽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5.
秦海燕 《世界》2005,(7):36-39
连战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和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大陆访问期间,向大陆有关单位赠送的礼品中均有台湾琉璃工艺品。台湾出生的赵美玲女士,在台湾从事琉璃工艺品研究、生产、营销工作。她的父亲是从山西太原到台湾的,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女儿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赵美玲女士带着全家来山西太原开办了翔鹤手工艺品公司,在大陆通过琉璃工艺品传送着友谊。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峡两岸,长期共同祭记着一位海神,群众亲切地称其为妈祖。台湾是祖国开发较晚的一块宝地,而开发台湾的先驱者主要是闽粤移民,他们在波台的同时也就把妈祖信仰从大陆移播到台湾,现在台湾有妈祖庙达580余座。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生日,在这一天,台湾很多地方都举行祭记妈祖的活动,十分隆重。妈祖原名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3月23日出生在福建莆田海边的港里村,因为她生下来直到满月不哭不叫,父亲便给她起名叫“默娘”。相传她善良、勇敢、豪爽、擅长游泳,是个杰出的女性。因为妈祖生前能治病救人,还单身出海救助过不…  相似文献   

7.
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家喻户晓,而她的台北家事知者恐不多。 晚年的林海音出版了一本名叫《生活者》的书。生活者,居家过日子人也。表明她是位吃五谷生灾病,有七情六欲的平淡素人。70岁后她特别钟情于画事。笔者有幸读过一些她的画作,多系水彩画,不为发表,纯属自娱。画作的题材单一,单一到画面雷同,几近全是“家”。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是与冰心同期的著名女作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她就以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在文坛崭露头角,时人将她的文字与冰心相提并论,称作“冰雪聪明”。赴台湾后,自1956年起就一直在成功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古诗、楚辞、神话方面都有丰硕的建树,是台湾最著名的作家学者。在台湾,其地位犹如冰心在大陆,被视作五四新文学精神的象征。苏雪林非常爱国,1998年曾有以103岁的高龄回故乡、登黄山的豪举。1999年4月21日因败血性休克并发心力衰竭在成功大学附设医院逝世。遗嘱将骨灰送回大陆,葬于苏母墓旁。特撷取苏雪林…  相似文献   

9.
刘一昕 《神州》2013,(21):8-8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以诚挚的感情和笔触追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的“我”身边的一系列旧事。小说通过“告别”这一主题,即告别故乡、告别亲友、告别童年,浸透着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金汕 《文史春秋》2000,(1):35-38
自从本世纪最有魅力的女作家张爱玲几年前在美国的寓所中猝死,这位才女更被炒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的命运就是这样难以捉摸,当年与她几乎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到了几乎被彻底遗忘的地步。这位至今健在的女作家虽然连自己也不大愿意沾张爱玲的光,但40年代“南张北梅”的确是文学圈很多人认可的称谓。1941年还在读者中进行过“你最喜欢的女作家是谁”的民意测验,也是这两位女作家得票最高。  相似文献   

11.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台湾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台湾。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林海音以小说《城南旧事》享誉文坛,《冬阳·童年·骆驼队》即是该书的出版后记。千金难买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生活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2.
台湾女作家戴文采,其作品文字鲜活、哲思幽微,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梁实秋散文奖”。她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经历,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与传奇女作家张爱玲做了一个月的邻居,并根据亲身经历写下了散文《华丽缘:我的邻居张爱玲》,为读者揭开张爱玲晚年隐居生活的一角,本文为其节选——  相似文献   

13.
张光正 《炎黄春秋》2000,(10):66-69
自1982年《城南旧事》电影放映以来,台湾老作家林海音的名子在内地几乎家喻户晓。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和我父亲张我军,都是七、八十年前定居老北京的第一代台湾人。海音之母黄爱珍与我父是台北板桥乡亲,据说爱珍女士在15岁嫁给焕文先生之前,与我们张家某人有过姻亲之议。此事虽未成,两家却一直以亲戚相称,我和弟弟们从小都叫林母为姑妈;海音姊妹称我父为大舅或清荣舅(我父原名清荣);  相似文献   

14.
社长总编先生大鉴: 您们好。近日偶阅贵刊创刊号上汪兆骞先生大作《蒋纬国的仕途与婚恋》,觉有舛误,现不揣冒昧,坦率陈言,以正视听。 1.家母施利聆,浙江海宁人。幼失怙恃但从未出国,哪来的“在她父亲的催促下……便被飞机载往加拿大,永远地和蒋纬国失去了联系”?!而且据我所知,台湾家大人并不是卅年代在姑苏和家慈失去联系的,而是到1949年大陆解放时才茫茫音信两不知的。他率队撤往台湾时还有一书给她催其速去。 2.我就是汪文中所谓“几十年后一位自称是蒋纬国和施利聆之子的中年人”。但记忆所及,我似乎从未“表示要到台湾寻父”。汪先生这…  相似文献   

15.
陈光中 《纵横》2008,(4):55-58
一1933年,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女作家冰心发表了一篇小说,名为《我们太太的客厅》。她是这样开头的: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谓太太的客厅,当然指  相似文献   

16.
我母亲郭碧玉,台湾省台中市人.母亲家中兄弟姐妹16人,她排行第五,有一个舅舅排行十四.早年,母亲家中贫寒,她很小就出外做工,协助父母抚养弟妹.我母亲的勤劳与善良,在这个舅舅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父亲是浙江人.1948年我舅舅9岁时,我父亲患病,在浙江省镇海县老家治病,我母亲携带襁褓中的我从台湾到浙江探望.那料,我父亲不久就病故,而我和母亲又因众所周知的情况,回不了台湾.我母亲与舅舅断了联系,一晃就是40年.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准予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次日,我舅舅立刻到有关部门办理赴大陆探亲的手续,他是台中市第一个申请者.他因担心一时难以找到我们,便设法加签到6个月的探亲期限.  相似文献   

17.
1989年是上海戏剧学校建校50周年,为了庆祝母校校庆,大陆的一部分“正”字辈准备联合在台湾的同学们在香港会合,举行一次纪念性演出。海峡两岸有两位“正”字辈的演员是必须邀请参加的,这两人是:“钱正纶(即浩梁)、顾正秋。顾正秋,原上海戏校培养的名伶。她蜚声台湾。演京剧有“台湾梅兰芳”之誉。在人生舞台上,她又与掌握台湾最高权力的蒋经国,以及另一位曾风云一时掌管财政大权的任显群,扮演了一场三角恋爱剧,这里面有悲欢离合,生死  相似文献   

18.
飞机降落到台北桃园机场时,刘旎的心一下放松了,看着窗外熟悉的低矮古旧房屋,她默念一句:台湾,我回来了。这是她来台湾的第四年,按照预定的计划,这一年,她要实习、找工作、离开台湾、回到大陆。作为2011年首批赴台读本科的742个学生之一,刘旎的计划是这批学生常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先生1987年10月3日在台湾病逝的消息,震惊了大陆文坛。在北京,我曾有幸接触过梁先生的长女梁文茜,她是北京一位出色的律师。1949年后,海峡两岸信息隔断,父女天各一方,思念情深,痛苦异常。后来,情况稍有松动,1971年夏天,父女二人便急切相约在美国会面。梁文茜给父亲捎去了北京东城内务部街梁先生故居四合院里枣树上的大红枣。先生爱不释手,老泪纵横。事后梁实秋先生将这颗红枣带回台湾,浸泡于玻璃杯中,供奉案头,足见其思乡之情深!我还见到过一帧照片,梁先生在他台湾的寓中昂首站在一幅北京故居图画之前,遥望着远方,寄托他对故都,对北京…  相似文献   

20.
1948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标榜所谓“还政于民”.北平满族代表(女)唐舜君在这次会上享有“国大之花”之称.彼时,她才30出头,绿宾红颜,风华正茂,出席国大会议,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记者下笔的好材料,所以唐舜君的芳名早在1948年即名闻大陆.岁月如流,匆匆50年,一代美女唐舜君竟在宝岛台湾老成凋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