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昌华 《文史博览》2006,(11):40-42
读者一瞥“傅斯年”三个字,马上想到他的绰号“傅大胖子”或“傅大炮”。此言诚哉。前者肖其形,后者攫其神。傅斯年矮而胖,腰滚肚圆,“滚”到几近与裤长等比;“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北大学生领袖,示威时扛着大旗走在队列前首。二十多年后他敢在皇亲国戚头上动土,公然在报端抨击贪污、腐败的宋子文、孔祥熙;当胡适垂青某个官位时,他致信提请他注意自己的“名节”,说蒋介石拉胡做官是“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世人公认,他是那个年代唯一一个敢在老蒋面前跷着二郎腿说话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也难怪有人干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至1921年,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取得了正宗的国语地位)。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世界语运动,就鲜为人知了。尽管如此,世界语运动在“五四”也引起了不少波澜,《新青年》杂志就曾于1916年到1919年,为此开展过一场历时三四年之久的大讨论。本文就“五四”世界语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受挫原因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章慕荣 《文史春秋》2006,(12):59-62
中国数千年的学史上,人才辈出,但有成就的女作家却凤毛麟角。“五四”新化运动唤起了众多女陛灵魂的复苏和觉醒,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有3位多才多艺的女性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她们就是冰心、林徽因和庐隐。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后,冰心和林徽因的知名度依旧是家喻户晓,而英年早逝的庐隐则逐渐被大众遗忘。这位只活了35个年头、创作生涯仅14年的女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以《海滨故人》为代表的11部作品,被学大师茅盾誉为“五四的产儿”。  相似文献   

4.
张潇中 《文史月刊》2004,(12):31-32
周作人在“五四”运动前后,曾以自己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锋,英勇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呵斥礼教,痛击军阀,成为“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们的“精神领袖”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逐渐向往平和敦厚稳重的隐士生活,企图远离现实,在关键的时代考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5.
许承宁 《神州》2010,(5):24-26
九十一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震古烁今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中国百年现代化运动中的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点。“五四”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倡新文化、新文学,批判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理性吸收外来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赵焕军 《神州》2010,(5):1-1
因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更因为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勇气与担当,“五四”已然树起一面青春理想与奋斗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何立波 《文史春秋》2012,(11):41-46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沈泽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实际上,沈泽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定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他竭尽全力编辑译介西方文学作品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文章,同时撰写一些评论,他创作小说比哥哥沈雁冰(茅盾)早了8年。沈泽民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党员之一,  相似文献   

8.
曹曦  殷开 《安徽史学》2006,(3):115-118
随着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与台湾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台湾民主国的著作越来越多.较有代表性的有黄秀正的《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黄昭堂的《台湾民主国之研究》(台湾现代学术研究会1993年版)等,但是这些多为港台学者的著作;大陆关于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相对较少,其中主要的有桑兵的《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等,而且许多仍然停留在史实陈述层面和历史评价上,真正深入地研究尚待展开.  相似文献   

9.
薛立林 《神州》2012,(28):29-29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也直接成为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但是人们至今仍在激烈争论这场运动的是是非非。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影响和意义之深远。我们探究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思想遗产,对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浅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其历史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字突出分析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陈漱渝 《百年潮》2006,(10):62-6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坦言,他之所以能以这些小说为中国的新文学奠基,"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相似文献   

11.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北京求学兼做《川报》记者的王光祈。首先将北京学生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斗争情景写成消息,用新闻电讯拍发到成都。任《川报》编辑的李劫人,将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这一消息于5月7日发表在《川报》上。  相似文献   

12.
许承宁 《神州》2010,(5):12-14
“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新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新纪元,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它的划时代意义没有过时。它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但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救国兴邦的道路,而且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近代文明世界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则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宋明焱 《神州》2010,(5):14-17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一批新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便借助这份崭新的传播媒介开始了对“民主”、“科学”等新观念的倡导,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并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适(1891—196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提倡白话文,鼓吹新诗。他早期即以《尝试集》风靡诗坛。书名本意是尝试写白话诗,而其中也收了一些格律诗词。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时,各地出现了一些学生运动领袖,他们在报纸上发表意见,互相通信,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北京学校较多,成为指导中心。“五四”后,苏联派一同志来(名字记不起了),对各地成立马克思主义小组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夏曦其人     
一、投身革命 夏曦,字蔓伯,湖南益阳人,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和毛泽东同学。1919年“五四”运动中参加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是该地早期骨干。不久,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夏曦参加了学联领导下由第一师范学生组织的救国十国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1919年12月,他和毛泽东等组织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炎黄春秋》2002,(1):28-29
大光同志与我同庚,都出生于“五四”运动的前夕1917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运动,随后入党。这时大光在上海已是团省委巡视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出身贫寒,只读过初中,16岁从家乡安徽到上海当学徒,17岁起就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而由上海到广东,由广东到川贵,由川贵转到东北,长期战斗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长春解放前,他曾任国民党市政府社会局局长。直到1948年,他才回到解放区党的干部队伍。 20世纪50年代我们都在工交部门做负责工作,但没有来往。1964年,大光任交通部部长,当年大概是最年轻的部长,这…  相似文献   

19.
自“五四”运动先驱们提出“德、赛”二先生,曲折走来到今天,终于“民主是个好东西”公开见诸权威报刊,最高领导人公开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进而阐明: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民主不再冠以“资产阶级”,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公开讨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