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沈洁 《中国现代史》2022,(2):139-150
20世纪30至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人,他们肩负着学术报国、救亡的时代责任,以纸笔为武器,并致力于民族精神的传扬和本位文化体系的构建。艰困赋予了时代亲历者、历史观察者更深刻的洞察力,使他们立足于“经世”与“民生”,其作品超越了时代。另外,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还存在一系列条件,诸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动员、学术机构与学人群体的集中、汇通中西的学术环境、出版业的大力撑持,均构成经典产生的依托因素和力量来源。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战争年代对学人与学术的多重塑造。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新文化派推动经学史学化、以史代经,质疑老辈学人学术。他们以方法和材料为准则判分新旧中西,无形割裂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关联。老辈学人宋育仁则提出"述文化于史",尝试以孔门四科统摄现代学术分科,贯通义理与制度,在共和语境下重构儒学人伦与政教体系。其浓厚的复古、尊孔意识或有可商榷之处,但若以宋育仁与胡适等趋新学人的学术分合为线索,梳理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理路,则既可丰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路径,又能为当下反思以西律中的分科之学,谋求沟通中西、融汇新旧的新学术体系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民国学人对于宋代研究渐趋推重,可是推崇最甚的陈寅恪、傅斯年等人,却很少专论宋代,而以宋为制高点研治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各项重大问题,如“宋学”渊源、宋代史学和新宋学等,引起各科学人的长期讨论。由此可见,要把握宋史、宋学、宋代史学、宋代思想学术的区别与联系,不宜用分科治学的眼光尤其是区分经史以及史料与史观的观念研究宋代历史及其思想学术文化;应该讲宋学,做汉学,一方面,治宋史必须通宋学,如治国史必须通知本国文化精意,另一方面,将包括义理等在内的一切虚玄思想还原为历史,既有道理,又可目验;应将两宋学术文化作为标高,纵横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有系统而不比附,不以赵宋为断代,方有望达到新宋学的高度,开创中国学术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4.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是一部海内外学人纪念历史学家韩儒林教授诞辰90周年的学术文集。韩儒林教授(1903-1983年)是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曾师从法国东方学大师伯希和(PaulPeliot),运用历史语言比较的方法,比照...  相似文献   

5.
刁生虎 《史学月刊》2007,(2):90-103
陈寅恪与钱钟书同为中国20世纪罕见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巨人。他们在学术品格、治学兴趣、语言工具、材料基础、文化取向、打通意识、史诗关系和诠释向度等众多方面都既有惊人的类同之处,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故探讨和比较两人的同异之处,找出其中所潜藏的规律性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学人无疑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小云 《民俗研究》2008,(1):246-256
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型,不仅表现为中学在西学冲击、影响下,发生分化、重组;就是外来概念、知识、学术系统本身,由于来自历史文化等背景各异的国度,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传播过程中增加了中国学人认知、理解和取舍的难度,也会不断有所调整演进,民俗学在中国的演进即为典例。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与杨志玖是具有师生关系的两代学人,他们二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但很少有人对他们的交往和情谊进行论述。他们数十年前往来的书信和交往的资料,记载了他们交往的史实和表现出的深厚情谊,其中既显示了杨志玖先生谦虚诚实、好学进取的学人风范和重诚尚信、尊师重道的品格,也反映出傅斯年为发展学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遗余力奖掖后学的宗师风范。  相似文献   

8.
准安市博物馆是苏北地区的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众多抗战时期旅居重庆的学人书画。这些书画的作者虽不是以书画艺术闻名的艺术家,但却是中国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精英。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从事文化救亡和学术救国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2007和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先后主办过两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集中展现近年来近代文化史领域的新成果,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了第三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近40个学术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本次研讨会以"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为主题,围绕近代思想文化、学人与学术、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教育等主题展开热烈的研讨。与会学者充分肯定近代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香林教授是我国20世纪初、中期学术著有名望与影响的学人。他研究和论著的学术范围,有中国文化史、我国从禅宗六祖、回教蒲寿庚家族、到唐代景教、基督教等诸宗教史、古今知名人物史、名胜古迹、暨我国民族史、南方与岭南百越与蛋家民族史等类,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议和不著。因而在我国学术史坛上,既是我国现代研究中国文化和其他学术历史的一员泰斗;又是从事中国文化著论的一位杂家学者。值今罗氏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时刻,  相似文献   

11.
五凉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动乱的十六国时期,“中州板荡”,“生灵涂炭”,不仅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就连学术文化也被扫荡殆尽。与此相反,在西北边陲,河西一隅,五凉政权相继统治的一百多年时间,却是经济复苏,文化昌盛,学者云集,人才辈出。或开馆延学,发展教育;或著书立说,弘扬学术;或营窟造寺,宣传佛法,出现了河西历史上空前的文化高峰。史书称:“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一代学人陈寅恪先生也指出,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入华推动了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伴随着欧洲学术的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进入欧洲的视野,清代语言在这一时期为欧洲语言学家所关注。清朝前中期的语言经由欧洲入华传教士和俄国入华商人带给欧洲学人,在世界语言学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将欧洲的科学和思想引入俄国之后,彼得堡科学院为欧洲的学人提供了"用武之地",彼得堡也一度成为欧洲科学和文化成就的试验田,清朝前中期语言正是在这块试验田中进入了世界语言学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刚  陈利文 《南方文物》2007,(2):51-60,92
高庙遗址的发掘和高庙文化的确立,是近十余年来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这类遗存以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浓烈的宗教艺术氛围而吸引着诸多业界学人,特别是一些敏感的民俗学家与从事宗教艺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在遗址发掘的全面报告还未出来之前,讨论就已很热烈了,由于各自的视角不同,当然难免纷争与歧见,但这种多视角的探索,是学术研究所推崇的。  相似文献   

14.
稿约启事     
正本刊的宗旨是"崇尚实学,去绝浮言"。衷心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赐稿!本刊以古籍整理研究、古文献学为主,也欢迎有关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科学技术史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本刊专栏设置:文献考辨、出土文献、域外汉籍、古籍版本、目录研究、校点商榷、古籍辑佚、古注辨正、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历史与文化、世纪学人、学术综述等。  相似文献   

15.
稿约启事     
正本刊的宗旨是"崇尚实学,去绝浮言"。衷心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赐稿!本刊以古籍整理研究、古文献学为主,也欢迎有关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科学技术史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本刊专栏设置:文献考辨、出土文献、域外汉籍、古籍版本、目录研究、校点商榷、古籍辑佚、古注辨正、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历史与文化、世纪学人、学术综述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流官制度对推动区域间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上北上河洛地区的岭南进步人物对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的工作寓居或短暂的交游会友,北上河洛地区的岭南士宦与当地学人建立起同事、同宗、同党、联姻等关系,不时进行联欢性质的宴游、学术性质的清谈、养生送死的人情等社会文化交游活动。纂修志书、雅集唱和、编刻文献、修庙宇、建书院、办教育等学术文化交游是士宦重要的生活内容,文章专列13种参与纂修的志书和6种待访书目并作述略。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政府内务部的主导下古物陈列所于1914年创办,因其"国粹"性质引起遗老们的怀旧,传统学人仍以金石学的眼光看待古物陈列,而以顾颉刚、胡适为代表的新派学人,则以"平等的眼光"将其视为史料之一种,且对其缺乏科学的陈设理念加以批评。在民初改元的背景下,无论政府还是部分知识精英,寄望古物陈列所发挥重塑新民、普及美育观念的功能,从其后续的美术人才培养实践来看,这一理想部分实现。  相似文献   

18.
罗香林是现当代文史学界的杰出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在学界得到公认,学术地位与名望很高。客家学研究自19世纪末发端以来,罗香林是最早对客家民系作系统研究的奠基人,他于1933年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后续发表的《客家源流考》等,至今在影响着学术界。罗氏的学术思想对学界的客家学研究启示多多。综观罗氏的学术思想,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字里行间。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下,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罗氏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术的南北派分,由来已久。民初整理国故运动蔚为风潮,南北学人输入西学时,往往以西方学术分科格义中国学术,近代新学术由此建立。清季民初,复兴蜀学成为川省学人的群体诉求,各派学人以汉宋、今古、经史的不同立场,所建构蜀学系谱因时而异,各有侧重。“好今文家言者”多主张晚近学术当以“东西”代“南北”,以今文学之“理论”整合古文学的“事实”。宋育仁、蒙文通、刘成断等学人批评整理国故运动妄立科目,任意比附,认为复兴蜀学才是学术正途。纵观清季民初“蜀学”的渊源流变,及其与江浙学界的分合,可在科学史观与分科治学之外,探索近代学术转型的新路径,此种尝试或是时下理清中西学术纠结、建立中国学术本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的古籍总数量,据学术界估计,在10万种左右。这些现存古籍记录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有些古籍还留存了历代学人的印迹,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学术、文化的重要依据。由于古籍的不可再生性,它们中的许多已成为或即将成为珍贵的文物。怎样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古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