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伟 《羊城今古》2001,(3):53-55
康熙二十四年(1865),清政府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其任务是代替历代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粤海关设立,清政府就任命海关专职监督来管理海关全部事务。粤海关监督是由满族人担任的,任期一般为三年。  相似文献   

2.
张海梅 《民国档案》2003,(3):115-118
海关是对进出国境的物品和运输工具进行监督、征收关税并查禁走私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和云台山等口岸分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监督外国商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门户被迫开放,清政府陆续在各通商口岸设立海关,并设海关总税务司署进行管理。进入民国以后,各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关创设于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台山等口岸分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以海关命名的中国管理对外贸易征税机构,其行政组织、官员任命、方针政策和章则条例,一直为清政府所掌握,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设立的行政机关。鸦片战争伊始,中国海关有如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化道路,不能幸免地逐步丧失其独立性。其中,中国近代赔款对于海关权力渐入他人之手的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4.
冤哉,秋瑾女士——析时论对秋瑾案的评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7年的皖浙案震动全国,上海各报连续多日追踪报导,猛烈抨击地方政府和涉案官员,显示了民间舆论"天下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今日高扬秋瑾"革命女杰"、"反清志士"迥然不同的是,当时凡涉及秋瑾与浙案的新闻、论说,皆强调弱女子不会参加革命,这是官方株连无辜的冤案.其中原因既有清政府权威丧失,也与延续千年仍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性别与社会角色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5.
海关是一个国家监督管理进出口国境的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并执行关税法规及其他进出口管制法令、规章的行政管理机关.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684-1685),清政府取消海禁,允许开海通商,正式开设海关,在福建漳州设立闽海关、广州设立粤海关、宁波设立浙海关、江南(上海)设立江海关.在清代前期的四个海关中,以粤海关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思衡 《古今谈》2001,(4):35-37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吴三桂引清兵人关,打败了李自成起义军,明很快就灭亡。最后臣服于清的是江浙闽三省,清政府对之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如在杭州,他们派了八旗兵在此驻扎,划地建营。这就是旗营,或称旗下营,又叫旗下。驻防官兵初为三千九百数十人,旗营筑成,又遣官兵协防,十年后还增甲兵五百副于营外。这样的旗营在乍浦、福州、荆州、德州、青州、四川等地也有,但杭州的最受朝廷重视,设有镇浙将军和镇浙副都统各一人,别处大多只有都统一人。  相似文献   

7.
王逍 《史学月刊》2001,(2):62-65
光复会计划在浙路风潮中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绅商的两重性及清政府各级官员的自救之策弱化了朝野冲突;二是光复会本身的“异端性“及革命处于低潮、对下层民众缺乏深入细致的宣传组织工作、与立宪派较量的力度不够;三是中下层民众斗争的焦点集中在“认购路股“的方式上,及农民的相对漠然态度、宁波帮工人的特殊性、股金来源涉及面不广等因素使其计划缺乏广泛而彻底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使得清政府风雨飘摇,而19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进行一些改变,以求度过危机。清政府对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态度上努力改变现有现状,对外方面,则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条件下努力联合外国势力,完成了对太平天国等内乱的平叛,这是清政府的成功,同时也是清政府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对教案的预防和处理与清政府外交密切相关。清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预防教案和由教案引起的中外争端,但效果不大,此后,清政府又制定了处理教案的政策。清政府制定和实行的教案政策既有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一面,又有一定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要闻     
《文史春秋》2006,(9):12-12
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日日本宣布大连为国际商埠。6日清政府官制编制馆成立,孙宝琦、杨士琦为提调,金邦平、汪荣宝、曹汝霖为起草委员。13日清政府宣告于安东大东沟设置商埠,并设立海关。15日清政府简派袁世凯、铁良为河南秋操阅兵大臣。16日清政府镇国公载泽奏请裁撤内监。18日清政府编篡官制大臣奏上厘定官制宗旨折。18日飓风袭香港,死伤10余万人。20日清廷诏禁鸦片,定限10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并令议订严禁吸食、禁种罂粟章程。24日清政府出使英国大臣刘式训奏请变通简派出使人员办法。29日北京《中华报》被封,干事彭诒…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要闻     
1日云南士绅电请清政府与法使商废楚雄、澄江、永年等7地矿约。1日英、法、德、美等国公使请撤牛庄税关,被外务部拒绝。2日清政府练兵处决定每年派学生100人就读日本士官学校。3日学部定京外官绅出洋游历章程。3日清政府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孙中山在南洋各岛敛财煽乱,定期起事。诏命各督抚严防,随时查缉。5日清政府学部规定外国人在内地设立学堂,一概不准立案。8日清政府外务部照会驻华各使,禁止外国人在京开设商店。10日清政府练兵处定选派军官入京师法律学堂肄习军律。11日清政府巡警部颁订《报章应守规则》9条11日日本外务省答复出使大…  相似文献   

12.
有关清政府的对台政策,通常以1874年沈葆桢渡台为界,在这之前被视为消极经营的阶段,其中又以严禁偷渡、禁止携眷入台、禁止汉人开垦“番地”等政策为清政府消极治台的突出表现,但这只是纵向比较的结果。如果横向比较的话,纵观清政府的全部对台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教、民族政策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政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而并不能涵盖清政府全部的对台政策。所以要探讨清政府的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13,(4):89-91
清政府在庚子事件后,痛定思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大新政,其中尤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但是甲午、庚子赔款令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法集中财力发展海军。这时,美国为了谋求远东利益,主动凑向清政府,向清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海军建设帮助,意图发展出美德中三国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14.
"隆科多案"原本是清政府内部政治斗争,但隆科多是清政府派往边界谈判的首席代表,"隆科多案"中雍正将隆科多撤职是导致清政府谈判失利的直接原因,对于清政府来说,《布连斯奇条约》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条约。  相似文献   

15.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13,(4):89-94
影像站1910年代的中美海军同盟清政府在庚子事件后,痛定思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大新政,其中尤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但是甲午、庚子赔款令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法集中财力发展海军。这时,美国为了谋求远东利益,主动凑向清政府,向清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海军建设帮助,意图发展出美德中三国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介入了朝、俄关于朝鲜人越境及遣返的交涉,两次派人赴俄同南乌苏里当局交涉,但不久后清政府退出了交涉.清政府介入遣返朝鲜人事务的原因,有维护边境安全的考虑,担心俄国借朝鲜人来蚕食中国领土,同时和朝贡制度的“惯性”也有一定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试图维持以它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在作为“外藩之首”的朝鲜身上表现明显.清政府退出遣返朝鲜人交涉,反映了在条约体系的冲击下清政府正在逐渐适应西方国际交往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陈晓东 《史学月刊》2008,3(3):46-50
清政府实行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旨在加快干路建设.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溢权较少.川、粤、湘、鄂四省广大商民掀起保路运动,其因在于清政府以封建专制之法,强行"干路国有"之策.  相似文献   

18.
清代征税官员作为清政府赋税制度的执行者,其征税行为直接影响着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清政府的统治。作者通过列数清代官员在征税中的种种经济犯罪行为,旨在通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清政府由于到处充斥着腐败最终走向了灭亡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斌 《史学月刊》2002,(10):41-46
教会医疗事业是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中的特殊部分,它与晚清政府有着特殊的关系。清政府对待它的态度和政策几经变化、在禁教政策下,清歧府对教会医疗事业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和政策。两次鸦片战争之际,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的压制下被迫接受教会医疗事业,但是仍想加以抗拒。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条约制度得以建立;与此同时,清政府对外来化的态度发生变化。此后,清政府对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虽有变化.但基本上持保护、支持和利用的态度和政策.并在一些方面体现了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里瓦几亚条约》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一改以往签约之情形:拒绝承认该条约,对签约全权大臣崇厚定"斩监候",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改定条约。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势日蹙的形势下,仍然做出了上述决定,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