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28日,“德国东方学会”的第27届学术年会开幕式在波恩大学的会议大厅举行,庆典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的公共空间》,报告人是欧洲汉学家协会主席、海德堡大学的瓦格纳(R.G.Wagner)教授。笔者受庆典报告的激发,认为此次年会定有德国汉学...  相似文献   

2.
享誉世界的德国汉学,如果从德国汉堡殖民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习的1907年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德国汉学在现、当代经历了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的德国汉学,跟欧洲其他国家的汉学并没有什么两样,明显受到帝国扩张主义的影响。在希特勒暴行的纳粹时代,部分学者被迫流亡他国,造成了德国在汉学史上的巨大损失。而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也使得双方汉学研究的路向南辕北辙:东德汉学为逃避政治的敏感而长期处于孤  相似文献   

3.
1.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1.1.德国早期汉学:17世纪至建立于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众所皆知,欧洲汉学研究的开端来自天主教16至18世纪在中国所进行的传教工作,最早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其为欧洲最早汉学研究之地,之  相似文献   

4.
辅仁大学汉学国际研讨会为辅仁大学外语学院华裔学志汉学研究中心所举办。该中心为德国圣言会华裔学志研究院的台北分部办公处。辅仁大学第三届汉学国际研讨会——“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Rolf Trauzettel教授周围的波恩汉学学派”是为台湾汉学学者和其相  相似文献   

5.
从事国际汉学研究,必须要了解所研究国家的汉学发展轨迹。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国外汉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张国刚的《德国的汉学研究》、严绍望的《日本中国学史》、张静河的《瑞典汉学史》、侯且岸的《当代美国的显学》、陈君静的《大洋彼岸的回声》等。这些著作都是开启国际汉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俄罗斯汉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与西方汉学、东方汉字文化圈汉学鼎足而立。然而,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汉学大国,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出版一部俄罗斯汉学史专著便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德国汉学家,现任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上世纪60年代曾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社会学、汉学, 70年代中期在北京留学,8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向德国人介绍了从老舍到张洁等一大批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举办的“四川盆地古代盐业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图宾根大学汉学、韩学研究所的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教授,史前史、上古史及中古考古研究所的Manfred K.H.Eggert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otsen考古研究所的罗泰(Loth  相似文献   

8.
张雷 《环球人物》2013,(17):74-76
《徒步中国》作者雷克接受本刊专访今年32岁的德国人克里斯托弗·雷克,是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的"韩寒现象"。2007年,他从北京徒步走到了新疆,用350天走了4646公里。他挑选  相似文献   

9.
艾兰(Sarah Allan)先生1945年出生于美国,现为达慕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荣休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家。她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和早期中国历史的研究,著有《世袭与禅让》《水之德与道之端》《龟之谜》《湮没的思想》等专著,曾与李学勤、齐文心等中国学者整理出版《英国所藏甲骨集》,并长期担任海外汉学重要期刊《古代中国》(Early China)的主编。艾兰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是二战之后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我们特约本次访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简介韩博天,1965年生于德国奥芬巴赫,曾在图宾根和中国南京学习政治学、汉学和比较语言学,并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99年起,韩博天担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重点研究东亚地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日本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於2003年11月7日、8日两天在台湾大学举行,由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主办。延续第一届日本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旨,本次会议主题依然以日本汉学、汉文学为主。来自日本的与会学者有兴膳宏(京都博物馆馆长)、川合康三(京都大学)、後藤昭雄(大阪大学)、蔡毅(南山大学)、中见嶋隆藏(东北大学)诸位教授;傅佛果教授(Prof.Joshua Fogel,加州圣塔芭芭拉分校)及麦立伦教授(JamesMcMullen,牛津大学)分别来自美国与英国;来自中国的与会学者有孟昭毅(天…  相似文献   

12.
1998年5月22~26日,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在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College)召开,来自中国海峡两岸和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达慕思大学汉学研究特设讲座教授艾兰(SarahAllan)、《老子》研究专家韩禄伯(Robert G.Henricks)教授联合召集,达慕思大学主办,达慕思大学(Dean of the Faculty)、鲁斯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与迪奇基金会(Dickey Endowment)资助。  相似文献   

13.
竹治贞夫(1919-1995),日本德岛县人,早年毕业於广岛理科大学学科汉学专业,1963年以论《楚辞研究——以诗的形态考察为中心》获广岛大学学博士,此後任德岛大学教育学部教授,1985年退休後任德岛理大学学部教授。竹治贞夫几乎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倾注於《楚辞》研究之中(另有中国古代学研究论十余篇,涉及先秦至元代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赴美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他们在美所从事的文史研究是美国汉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汉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美国汉学的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开拓美国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萧瑟 《世界汉学》1998,(1):203-206
在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一海德堡大学,隶属于东方学和古代文化研究学院的汉学系,是一个年轻的系科。它的古代汉学事业建立于1962年秋冬学期.  相似文献   

16.
仇华飞 《史学月刊》2000,20(1):93-103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使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但早期美国汉学也存在着缺乏专职性和研究群体单一性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7.
李维维 《南方文物》2013,(3):129-132
日本汉学一直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其起步之早,研究范围之广,成就之高,一直为学术界公认。日本当代著名汉学家、古文字学家、古钱币学家江村治树专致于秦汉古代史研究,学术态度严谨,学术方法多样化,学术成果丰富,本文从江村治树的生平、著作、治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试图对其汉学研究做一个较为完整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版过英文的汉学刊物,其读者是有意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欧洲人,其中大部分为居住在香港和上海的外国侨民。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国际汉学的中心随之从殖民地和租界转移到了对中国感兴趣国家的首都和大学。如今,汉学又回到中国,而其性质也已完全改变:《世界汉学》第一期(创刊号)在北京问世了。目前这本汉学杂志在中国印行,其主编刘梦溪亦为中国人。刊中未提及编辑部隶属的机构或组织,但却列举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二十一个合作单位。这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其实施者为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荷兰、瑞典、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19.
在德国纳粹政权统治时期,绝大多数从事汉学与东亚艺术史研究的德国青年学者,和一些已确立地位的德国学者,离开他们的国家迁往它地继续其学术生涯,尤其是前往美国。若不提及五十年前所发生的这一幕——上方面是德国知识与创造力的广泛损失,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学者在美国学术机构的有效发展,——就几乎不能阐释当前国际汉学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十八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划时代的巨变。工商业的发展逐步转化旧有的中国农业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往来亦为中国社会带来新的价值及文化元素,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城市劳工及农村的自由劳工等等亦改变了;日有社会阶层。一切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国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代的中外学者,一直对清代的种种社会及文化变迁极感兴趣。这些变化的成因、阻力、过程及影响亦为他们竭力研究的课题。本文集中研究近代德国汉学家,尤其是九O年统一前的西德汉学家对清代文化及社会变迁的看法。德国的汉学,自1887年柏林费德烈威林大学设立首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