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驹 《文史月刊》2010,(12):74-75
<正>一、邂逅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毛泽东一直把他视为挚友。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始于1926年。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与毛泽东曾少祥广州初识由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和林伯渠进行筹划安排,广东大学决定聘郭沫若为广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接到聘书后,郭沫若便和创造社同人郁达夫、王独清一道,从上海搭上轮船,于1926年3月20日到达广州。成仿吾在码头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一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史学大师和杰出诗人,郭沫若与《光明日报》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且引发了诸如评价曹操和武则天、评论《再生缘》、辨别《兰亭序》真伪等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争论,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表达的是两人共同的政治激情,同普通编辑人员由密切交往而生发的友谊令人感动,这一切堪称学者和报纸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关于《甲申三百年祭》致郭沫若函(编者按)为纪念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本刊特辟专栏,发表40年代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和90年代江泽民的讲话摘录以及与此有关的若干文章与附录,以期古为今用、以史为镜,从中获得珍贵的启示。袜若兄:大示读悉。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周恩来寥雄军毛泽东(右)和周恩来(左)在西柏坡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我党、我军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毛泽东和周恩来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结下厂最亲密的战斗友谊。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合作与友谊长达半个世纪,这在人类政治史上,领导...  相似文献   

6.
冯晓蔚 《文史月刊》2006,(10):48-50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位以革命救国为己任的战斗者,在大革命的高潮中相识、相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枪和笔并肩作战。在1944年4月19日延安高级干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同志学习,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贺培真《原名贺果》,曾于“文革”中为我叔叔贺绿汀等人的冤案进京告“御状”,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因为毛的直接干预,叔叔才得以从上海“四人帮”余党魔掌脱险回家与我父亲重逢。父亲于1913年由家乡湖南邵阳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四师”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直到1918年毕业,与毛泽东同班达五年之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之后数十年的革命风雨中,父亲与毛泽东虽不在一起,却是经常互相惦念、关心着对方的安危。全国解放后,父亲奉调贵阳任市教育局局长,与毛泽东恢复了通信,父亲一生珍藏着毛泽东于1951年12月5日…  相似文献   

8.
贺果是毛泽东同班时间最久的同学之一.他们的友谊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笃念旧交,帮助同学尽心尽力。在多方搜集与查阅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笔者写成此文,以向世人展现这份珍贵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与王海容一家》详细地记述了毛泽东与王海容的祖父王季范的友谊及对他全家在政治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关照。  相似文献   

10.
1965年,郭沫若发表文章,推断《兰亭序》为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高二适对此不以为然。高文经章士钊推荐到达毛泽东手中,又在毛的直接过问下得以公开发表,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关注,学术争论逐渐深入。然而,就在此时,形势突变,毛泽东、郭沫若态度都有改变,而章士钊也感觉到“气候”有所变化,他的秘书把本打算发表的文稿从《光明日报》撤回……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主席历来喜欢与党外人士交往,与党外人士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被世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2.
冯晓蔚 《百年潮》2005,(11):32-35
1951年5月,毛泽东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场突如其来,波及全国的批判运动,第一次震惊了中国知识界、文艺界,也震惊了郭沫若.郭沫若为什么震惊,是因为他原本是武训行乞办"义学"的肯定者.  相似文献   

13.
李燕 《百年潮》2022,(9):49-55
<正>1925年,为支援五卅运动,在上海的四川同乡成立了“上海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李一氓就是在这里与郭沫若相识的,他们不仅是同乡,还是成都石室中学的校友,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了几十年的战友和兄弟的深厚情意。此时,李一氓在东吴大学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北伐开始,李一氓和郭沫若一起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并且充当了周恩来和郭沫若的联系人。在南昌起义途中,周恩来和李一氓共同介绍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冯玉祥是一位爱国名将 ,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为世人熟知。“七七”事变后 ,冯玉祥赠给郭沫若三首诗 ,据查 ,这三首诗在冯玉祥的诗歌选中没有选进去 ,见于郭沫若任社长的《救亡日报》1937年 9月 12日、13日、14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 ,蛰居在日本的郭沫若毅然别妻抛子 ,回国参加抗战。 7月 2 7日 ,郭沫若回到上海后 ,立即由中共长江局为他恢复党籍 ,受周恩来等直接领导 ,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开展抗日民主救国的革命活动。9月 7日 ,郭沫若坐车抵达昆山 ,就上海抗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采访陈诚将军 ,恰巧陈诚到前线去了。郭沫若不期遇到了…  相似文献   

15.
武际良 《百年潮》2013,(12):32-36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奔走呼号了一生。1937年,在保安的窑洞里,斯诺与毛泽东一见如故,相识、相知,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中国革命胜利后,斯诺又三次访问新中国。斯诺既是毛泽东的挚友,又是诤友。国际上赞誉斯诺是“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6.
从中央苏区开始到文革期间,毛泽东与陈云共事长达40多年。这两位卓越的领导人互相尊重、相知甚深。陈云把自己作为毛泽东事业的追随者,真心诚意地拥护;而毛泽东则把陈云看成难得的战友,非常倚重,十分爱护。他们之间的交往超越时空,至今感人至深。请阅《毛泽东与陈云》一文,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代伟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7.
刘园 《贵阳文史》2008,(5):4-12
毛泽东与李达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作为大会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者的李达与湖南党小组代表毛泽东在会上由相识到相知,并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逐步形成了互相信赖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从1928年起到1970年止很多次到中国,为采访和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特别是1936年夏秋间,斯诺专程到苏区采访,同毛泽东畅谈了10多个昼夜,毛泽东称赞他“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首次见面1936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他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书写的致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其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中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约见了斯诺,两人开…  相似文献   

19.
晓英 《文史天地》2009,(3):4-10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顶级文化巨匠,也是“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却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这20世纪三大人物的态度,彰显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20.
对《毛泽东与陈独秀》一文若干问题的订正杨荣华近阅《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6期上由徐光寿先生撰写的《毛泽东与陈独秀》一文,它全面地阐述了这两位伟人的交往、合作、友谊和政治分野,给人以不少启迪。但是在一些历史事实和逻辑分析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为对历史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