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书法空间构成所表现是一种节奏化了的自然,书法在表现空间的同时也有感情的抒发。书法与国画都以体"道"为目的,两者具有某种共通点。在体"道"的方法上,书法比绘画更直接、更抽象。  相似文献   

2.
先生王林坤,字甘木,1942年生于河南沈丘。"板桥体"书法名家。幼时追随板桥体书法大家何仰羲先生,后研悟弘一法师,经年不懈,书艺精进,声名远播,其书拙实秀润,凝厚飘逸,奔放阔达,得到业界广泛肯定,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亦对其不吝赞誉。  相似文献   

3.
丁晓翁,满族,1937年1月生于沈阳市郊。自幼酷爱书法,从师于高德余先生学习苏(东坡)体字;50年代中期结识书法名家沈延毅先生,沈先生主动收其为徒,苦学魏碑、汉隶;60年代初尤喜郭沫若书法艺术,并得到郭老亲笔国书勉励:"……你的字可以,要继续练下去。"有书法在黄河碑林、开封中国翰园碑林、云南五龙山碑林刻碑上石;有书法被沈阳市文物管理处、桂林博物馆、沈阳张氏帅府、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处收藏;应邀参加过中、韩、日三国书画巡回展、迁安国际书画名家大展并获奖牌、证书;国内外报刊对其发表多篇专访文章,被誉为…  相似文献   

4.
向来提起胡兰成,一半因为张爱玲,一半因为他的"汉奸"嫌疑。花边新闻与稗官野史从来盛行,但直面一代才子胡兰成,其经历、才情、识见别开生面,并非"汉奸"二字可以概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曾评价胡兰成书法:"于书法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12月30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推出了"以碑破帖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首次大规模展示了清代碑学书法,超过三分之二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为全面展示南博藏明清时期的书法作品,南博已分期推出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关于清代书法展览,南博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  相似文献   

6.
正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其笔意师法秦汉碑刻,开一代碑学之先声,时人称其书法为"千数百年无此作已"、"国朝第一"。他所开创的书法、篆刻新流派,被后世称之为"邓派"或"皖派"。这位桀骜不驯的清代书法篆刻大师,在家乡安庆留下了很多故事和遗迹,如其故居铁砚山房和"笈游道人"铁砚、集贤律院里的完白山人放鹤处、天花禅院内的完白山人读书处。这些不仅见于地方史志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比较完整的乾隆皇帝在皇子时期的书法习作,当时称为"仿",这些习作不仅记录了从康熙六十一年冬到雍正十三年八月期间,弘历每天临摹字帖的情况,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授课老师的硃笔批阅。本文在对这些"仿"作进行整理与分期的基础上,对弘历的书法启蒙、父祖影响、选帖安排、纸张使用、老师指导以及个人喜好等几个方面再行考证和研究,以期还原一个相对真实而完整的清代皇子书法学习的情境,从而为更准确地评价弘历的书法艺术提供一些详实的资料和一个全新的角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书法学习是清代皇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是每天课业的第一部分。第二,弘历的系统书法教育始于雍正元年,主要学习方法是临摹楷书,期间经历了以摹写颜真卿《多宝塔碑》打基础,以摹写唐诗、《千字文》等学习大楷,以摹写王羲之《乐毅论》学习小楷,以摹写《瑞麦赋》重新学大楷四个阶段。第三,弘历的书法学习与家庭前辈的喜好、老师的指教暨字帖选择和字体练习次序密切相关。最后,雍正皇帝的突然去世,打乱了弘历书法学习的进程,对其书法的进步造成负面影响,使得他的风格水平过早定型,难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杨新 《文物》1981,(10)
程正揆是明末清初一个颇有声誉的画家。当时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山水画家都对他有过评价。如龚贤曾这样说过: "青谿,程侍郎也,……程侍郎画冰肌玉骨,如董华亭(其昌)书法。" 笪重光评云: "东坡(苏轼)云:国朝书法,余以君谟(蔡襄)为第一,千百年后,始信其言。余谓本朝画法,必以青谿为第一,盖不俟千秋之后,已有知其说者。" 其他如周亮工、张怡、张恂、方亨咸、吴山涛、杜濬等,对于程正揆的评价,都是  相似文献   

9.
介绍1枚存世绝罕的"咸丰通宝宝苏当五"精铜母钱,以"型大、缘阔,料精、字美"著称。书法隽秀,有祁藻相同之遗风,抑或为其手迹,有较高的钱币文化价值,难得一见。据《宝苏局钱币》一书85页记载,它是"咸丰年间宝苏局试铸钱币之一,从未正式投入流通领域,仅有极少量祖、母钱存世,设计制作精美,书法神态一致,但有多种版式,向来泉家视为奇品,它和同类钱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此版别谱无载。"  相似文献   

10.
郭国梅 《神州》2012,(14):194-194
甲骨文是汉字之祖,而书法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甲骨文书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书体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美的浅谈,激发书者创作灵感,探求其艺术真谛,有更多的有关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相似文献   

11.
<正>这里所谓"志文"仅指志书分志正文,所谓"志文书法"即指志文撰写的具体方法。或者说本文所言"志文书法"仅适用于分志正文,不适用于分志正文以外的各种辅文。其实自从有志文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志文如何书写的问题。如北宋王存论志书行文说:"绵历岁时,仅终编帙,绌绎弗工,论述无法,格以典训,实有愧焉。"(1)这里所说的"论述无法"之"法"就含有志文"书法"之意。但志文"书法"作为方志学的一个学术用语,始见于明前期。如景泰  相似文献   

12.
八大山人书法原迹传世不少,但是他的石刻拓本法帖,却未曾见。启功先生藏有八大山人书法拓本,承慨允惜现,始得与真迹并行研究。八大山人书法功力极深,他临过古人各家。有人说他的字"有晋唐风格"(《画征录》)。也有人说"有锺、王气",说他"书学瘗鹤铭"(《大瓢偶笔》)。还有人说他"行楷学大令、鲁公"(邵长蘅《八大  相似文献   

13.
孙瑜 《东方收藏》2022,(6):45-47
朱复戡乃金石、篆刻大家,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艺术涉猎十分广泛,在金石、书法、诗文、篆刻以及古文字研究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朱复戡的论述诗文是其书法审美思想的集中,也是最能够体现其书法崇尚的,他很早就受到篆刻大师吴昌硕的教导,其书法观点的形成与吴昌硕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朱复戡的论述诗文中寻找其书法审美取向,包括他的观点对后世书家乃至当今书坛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乾嘉学者对书法的态度大都较为冷漠,翁方纲对书法的态度却是"非玩物丧志"的乐此不疲,在其每一处题跋、每一个鉴赏印章都表明他过眼的法书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驿站,牵连着的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记忆。《复初斋文集》是翁方纲最重要著作,其中关乎书法之言虽不多,但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郑苗 《黑龙江史志》2013,(11):322-322
本文就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因素进行探索。书法创作的心理因素是受创作目的制约的;还受到书法审美心理的调控。书法创作心理因素构成的重要基因是"胆"。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被誉为“国之瑰宝”,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书法的认识,特别是对其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分歧,相当多的问题仍需深入探讨研究。有感于此,作者在长期从事书法古籍整理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出书法学科体系中包含有四大系列: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书法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却少为人所论及。本文从书法用笔的角度,将刘知白先生之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其作品中的一致性,呈现刘知白书法艺术中以画法参书法,笔法互用,心象自出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华佳强 《神州》2011,(24):102-103
莫友芝(1811—1871),长于文字学,精诗文,擅书法,好金石碑版,对之多有访录,并加以题跋,跋语多见于他的《金石笔识》、《郘亭书画经眼录》和《莫友芝诗文集》中,在其中可见到他"信碑不信帖"和崇古取朴、去俗弃媚的书学思想,及求精采求雅韵的审美趋向,正与其书法实践观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天津博物馆藏书画较为丰富,在全国文博界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历代书法藏品是重要的收藏,尤其以明清书法为重点。本文将馆藏历代重要书法藏品做简要概述。晋唐宋元书法馆藏晋唐宋元时期的作品数量较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钩填本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图一)。此作较完整地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全帖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文中"谢司马"应为王羲  相似文献   

20.
《孙氏墓志》记载了河东孙氏的生平及其子的官职等内容,其书刻规格之高在晚唐非奉敕书刻墓志中十分罕见.其所留存的晚唐书、刻名家信息,可补晚唐书法名家张宗厚的官职变迁、书法风貌之之阙,并为唐代"玉册官"制度的研究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