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红 《满族研究》2022,(3):100-105
本文对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汉文创作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在清代蒙古族文学汉文文献整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研究三个方面。成果虽丰,但从总体来看,笔者认为还可在对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游记文学、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文论及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文学接受等方面作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汉文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10)
正对于顾从义书画鉴藏的研究,已有资料大多集中在对顾氏家族的研究和对顾从义具体藏品的讨论上。从家族研究角度而言,朱丽霞的《明代江南家族与文学—以上海顾、陆家族为个案》将整个明代上海顾氏家族世系和文化成就进行了罗列,也对顾从义本人的艺术鉴藏进行简要梳理,彰显其艺术鉴藏的丰富。~(1)从顾从义  相似文献   

3.
晁成林 《福建史志》2022,(3):34-40+72
寒门出身的萧氏家族跃升皇族后,萧氏子弟纷纷进王封侯,出任地方州郡,并逐渐习练文学和经籍才能,以便能颉颃其他文化家族。萧氏子弟先后出任福建州郡,为地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他们在闽地任上不仅多有政绩,也留下了许多文学著述。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原本居住于陇右地区的氐族苻氏带领部落向自关中、中原地区迁徙。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来自西域的佛教文化以及来自,中原地区传统儒道经典、新起玄学思想等均广采博取、为己所用,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多民族文化的文学家族。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苻氏文学家族的文学水平、特色尽管随历史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汉文化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氐族苻氏文学家族的作品体现出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融合的气质,表现出清雄健爽、质实贞刚的文学风格,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是中国文学繁荣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古籍文献资源是我们了解、掌握历史的重要工具,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就目前我国古籍文献资源的保管以及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利用文献资源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更应该加大在这方面工作的力度。这篇文章旨在从我国古籍文献资源的现状及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对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超 《沧桑》2011,(6):53-56
士人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士人所在家族组织的沉浮,普遍的出现在学者研究的视线之内,士人家族无疑为当时社会之重要组成体,与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选择南宋文集《后乐集》作者卫泾及其家族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卫泾及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在其家族所在地有较强的实力和知名度,对其活动的记载也较多;上层党派政争对其家族沉浮影响不大,其家族发展较为成功;其数代家族成员的兴衰沉浮,使我们有可能对于南宋昆山乃至苏州的士人家族之沉浮研究有所填补。  相似文献   

7.
文峰林氏家族和武林沈氏家族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两个知名家族。这两个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世代联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两大家族的联姻,不仅提升了家族凝聚力,也对福州地方区域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姗 《旅游纵览》2013,(9):327-328
中国作为对东亚最为重要的文化古国,对于韩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文学上也是如此,韩、中两国国境相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对于韩国的文学有着如何的影响,本文将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家,在东亚地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日韩两国,韩、中两国国境相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文化方面,韩民族  相似文献   

9.
试论商代的父系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家族组织,是商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近年来,人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多予关注,但是,有关商代父系家族组织的结构、特征以及家族组织内部诸成员身份及其地位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本文试就这些问题探讨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萧放 《民俗研究》2015,(2):31-35
孝文化是以"孝"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包括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行为准则两大方面。孝文化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历史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发展到极致。近代以来,随着王朝的覆灭、家族的崩解,孝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直接造成当代社会的普遍道德危机。当下,可从诵读经典与加强孝道文化实践两大方面入手,实现孝文化的回归,这对于凝聚家庭、和谐社会、培育感恩意识与家国情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以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为早期代表,初祖方苞。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上建树卓著,而且在方志事业上亦颇有成就。由于清初方氏家族不少人曾被流放边城、据实地见闻撰成著作,对黑龙江省的方志事业贡献尤著。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快速兴盛的歙县岩镇金氏家族与桐城派代表人物及传承者刘大櫆、吴定、王灼、张惠言、恽敬等关系密切.金氏家族特别推重刘大櫆的古文,器重桐城古文的传承者,并以新兴大族的实力吸附着文人学士讲学习文,俨然成为早期桐城派古文传播的中心;桐城派作家应金氏家族请求而写的传状类文章以及与金氏家族相关的诗文成为记录其家族发展、展示其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金氏家族及其历史因桐城古文的书写而穿越地域时空至于不朽,桐城古文因金氏家族这个徽州文化交流中心的推崇得以广泛传播.探讨桐城派与歙县金氏家族的关系,对于研究桐城派的传播和徽商家族文化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是研究傣族文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傣族文学乃至对于云南一些兄弟民族文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刊决定从第二期起,开辟专栏,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登了岩峰同志的文章《贝叶寄语》,这一期又刊登了杨知勇等几位同志的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傣族同志们、研究傣族文学的专家、学者和读者同志们,积极为本刊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文化和文本研究当中,文学反映论占据着重要位置。该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所反映,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本文是从文化对文本的动力作用方面来探讨文化的主动性,从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旨在找到文化与文本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理解历史,理解文化。试图从文化动力的角度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为丰富文学理论系统做出贡献。本文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研究的突破口,针对当时的  相似文献   

15.
雍正朝满族文学及其发展环境张佳生雍正一朝,历时十三年,时间甚短,很难清晰界定此阶段满族文学发展之得失。然而在清史中,康熙至雍正是一个转折点,两者在政治措施和思想文化政策方面多不相同。至使满人的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和文学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满...  相似文献   

16.
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是研究傣族文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傣族文学乃至对于云南一些兄弟民族文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刊决定从第二期起,开辟专栏,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登了岩峰同志的文章《贝叶寄语》,这一期又刊登了杨知勇等几位同志的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傣族同志们、研究傣族文学的专家、学者和读者同志们,积极为本刊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是研究傣族文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傣族文学乃至对于云南一些兄弟民族文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刊决定从第二期起,开辟专栏,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登了岩峰同志的文章《贝叶寄语》,这一期又刊登了杨知勇等几位同志的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傣族同志们、研究傣族文学的专家、学者和读者同志们,积极为本刊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傣族文学源远流长。在辽远古代,傣族的先民就创作了许多歌谣和神话。进入阶级社会后,佛教传进傣族地区,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傣族文学并未断流,它在吸收外来文学的养分后继续蓬勃向前发展。经过一个时期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傣族文学中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这就是贯串于傣族文学发展史的主线,也是我们在研究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时必须看重的基本事实。有的同志说“傣族文化是佛教的文化,傣族文学作品是佛教带来的”,就不符合客观事实。当然,我们在看到傣族文学主流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佛教对于傣族文学的影响。由于我国傣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们很早就同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交往。根据中印文  相似文献   

19.
焦若凰 《文史月刊》2012,(Z3):37-37
早期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跟从西方激进派的偏激理论,阻碍了中国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而应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精髓,不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相关内容,这对于发挥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建设两性和谐的局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是研究傣族文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傣族文学乃至对于云南一些兄弟民族文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刊决定从第二期起,开辟专栏,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登了岩峰同志的文章《贝叶寄语》,这一期又刊登了杨知勇等几位同志的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傣族同志们、研究傣族文学的专家、学者和读者同志们,积极为本刊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