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对新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视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惯性的推动,在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海外学者对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视域从关注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转移到了关注中国粮食安全与全球性粮食安全的关联,中国粮食安全被置于全球粮食安全的分析框架内,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阶层分析杨龙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非常明显,各个阶层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变化。他们各自的参政活动也因之呈现新的特点。针对这些新情况,有必要对当今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对古代中国主要造纸原料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分析目前我国手工纸造纸原料现状,最后对古今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原料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当今中国传统手工纸在原料种类、比例、处理方式等方面与古代相比较,还是发生一定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变化,导致手工纸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持其原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地区向中国内陆及周边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而制造业的区域转移是该过程的主体。本文对中国制造业不同尺度的份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对二者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制造业重心基本空间格局未发生变化,但已发生明显的份额变化;第二,制造业份额变化涉及多个空间层面,并遵循随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而降低的梯度原则;第三,根据2001年和2009年中国地市级尺度制造业份额变化及其影响要素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结果,中国区域制造业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且仍对低成本劳动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交通设施改善对于制造业份额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嘉道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在这个时期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只着重从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交换结构和分配、消费结构几个方面分析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具有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朝鲜古汉籍《燕行录》,是历史上朝鲜使臣出使中国的见闻记录,保留有很多历史气候资料,十分宝贵。本文收集了19种《燕行录》中记载的16-19世纪东北南部地区河流封冻情况,并利用中国其它文献为补充,使用现代河流封冻资料为对照,逐年考订了当时河流封冻与现代河流封冻的距平情况,并得出封冻期的50年平均距平值。由于冬半年气温变化是影响河流冰情的关键因素,河流封冻情况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该区域冬半年温度变化情况。分析发现,在1500-1900年间,存在3个较冷的时期,其中16世纪上半期是400年中最冷的时期;存在2个较暖的时期,分别为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下半叶。而和20世纪的温度变化衔接分析,则500年间区域气温基本是上升的趋势。同时和中国其它区域以及欧洲的小冰期温度变化序列比较,在大的趋势变化和波动方面有一致性,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表明区域间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封建租佃制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互相关联。租佃制的发展既是以阶级变化为基础,同时又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利用租佃制剥削佃农的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当权派。而这些阶级关系的变化又推动了封建租佃剥削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使封建租佃剥削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剥削形态。分析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形态发展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当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风 《安徽史学》2015,(4):5-12
很早以来,中国人就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契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契约形制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讨论了契约的发现与契约的研究史,提出利用古文书学的方法,对于契约展开长时段、跨地域的比较研究,将会是今后中国古代契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前,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时期,中国正处于风云变幻、社会即将发生大变革、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时新疆的金融是个怎么样的情况呢?笔者试作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行为空间的研究是行为地理学的核心问题,[1]而空间感应是行为空间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处于变化之中,所以对空间的感应也处于明显的变化之中。在此时期把握人们行为空间感应变化的脉络,对了解区域经济由计划休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空间感应如何影响人们空间行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本文以江苏吴县东山的实地调查为依据,试图通过个案的分析,揭示在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人们的空间感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于洋 《神州》2012,(18):36-37
唐朝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富强地立于世界的东方,日本的国力远不及中国,而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推移使得在近代的中国落后于日本,这个变化有历史的原因,更离不开历史串件背后的民族群体心理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尤其着重于从文化方面入手分析中国的民族群体心理。其次对日本的快速发展进行探究,究其背后的民族心理因素。总结后对民族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以来 ,随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先后共有过 1 2次版本变化。回顾这一变化过程 ,分析并思考其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 ,将为有关学科及部门提供新的史料和发展咨询  相似文献   

13.
朱乃诚  王景霞 《南方文物》2009,(2):105-108,153
本文分析了近90年来160多种中国考古文物类期刊的创办与发展情况,提出中国考古文物类期刊的发展与中国考古学学科的发展一样,经历了初创与早期发展、全面发展、复苏时期、成熟发展等四个阶段。现在的中国考古文物类期刊的格局,是1979年以来形成的。目前主要刊物的栏目形式有所变化.但研究论文与田野资料并重的办刊方针总体上没有变化。近10年来一些刊物新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的内容,这应是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发展的三项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这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宽泛的贸易辐射面。本文力图在把握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贸易历史大环境的基础上,复原两广地区、西南地区、闽浙台地区、上海及长江流域、环渤海地区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的演进,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案例分析对加拿大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空间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伦多华人超市从原先市中心的中国城向周边地区有明显扩散。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与加拿大华裔移民的增加有很大的联系。大量华人对中国食品的眷恋成为华人超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空间分布反映出华人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而商业店铺租金、政府的税收制度等也促进了华人超市的发展及空间格局变化。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过分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自我成功,缺少团结合作。因此,尽管华人超市在数量上已经与本地部分连锁超市旗鼓相当,但由于华人超市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华人超市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贾春阳 《攀登》2010,29(3):35-40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加快了向东亚转移战略力量的步伐,这一动向值得中国关注。本文通过对近代以来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美国东亚政策的来龙去脉及其主线,并对美国东亚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研。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这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宽泛的贸易辐射面.本文力图阐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国内主要通商口岸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的演进,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区际粮食流通的三次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50多年间,粮食流通经历了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到北出南进乃至南北同出三次历史性变化。通过对这一过程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重大的历史变化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在市场化主导下非均衡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将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调整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军 《民俗研究》2013,(4):F0002-F0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巨大,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引发诸多研究。《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一书便是其中的杰作。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对中国社会整体变迁进行描述;第二章讨论作为改革起点的农村社会变迂;第三章就农村与城市互动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第四、五两章分析城市社会生活和管理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都将中国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文化母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尽其可能地吸收。尽管幕末以来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但是并没有阻止部分日本人对"洋学"的吸收学习,相反却使得日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西力东渐"风气下积极学习西学,而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变化更明确了日本人的这一目标。本文以幕末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为中心,分析日本幕末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