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美国《连线》杂志前总编辑、著名科技理论家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强大,就必须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未来10年,互联网与工业技术的结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制造业革命,而活跃于其中的是一群被称为"创客"的人。他们将科技行业带进"个体制造的时代",而"小众市场"的社会大趋势,将让他们获得无穷机会。  相似文献   

2.
浅议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大工业文明的建立胡才珍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在它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世界大工业文明诞生了。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大工业文明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动力...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当前,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群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次新技术革命与人类近代史中曾经发生过的几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前几次科技革命是通过运用机器延长了人的手足,节省了人的体力,从而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这次新科技革命从本质上是依靠微电子技术使信息、知识、人工智能与机器体系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开发了人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大工业于18世纪最后30年在英国发端,漫长的工业化时代和繁荣的工业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沧桑历程,见证了工业文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然而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它们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意味着一种文明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试论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龚淑林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和空间技术利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发端后,迅速扩展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本身的一系列特殊条...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2017,(5)
正当前,以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集群式爆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全球经济进入到一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抢占全球经济竞争新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以"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法案及行动计划,力图掌控全球经济转型发展主导权。德国实施了工业4.0战略,重塑国家经济竞争新优势。法国实施了新工业法国计划,助力重返全球经济第  相似文献   

7.
近两百年来,汽车从富豪"昂贵的大玩具"发展为大众出行的便捷工具,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汽车工业发展初期的重要的几步都始于美国,到上世纪20年代,这项工业更是首先在美国迎来辉煌。1923年10月,《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制作"汽车工业"专刊,印下了那个大时代的有力脉搏。  相似文献   

8.
小溪 《中华遗产》2013,(7):36-51
留美学生是群个性鲜明的读书人:爱学习,不爱革命;爱文化,不爱军事。温和、阳光而优雅。他们关怀政治,却不热衷于做官;爱好理工科,在人文领域也大放光芒;既称霸大学杏坛,也深入平民学校。他们笃行“工业救国”、“科学救国”,把民主与科学带回中国。他们的一切,都烙上浓重的美国印记;也让深受他们影响的中国,在一些方面变得越来越美国化。他们的成功,还深刻地影响了中美关系,影响了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现实作了极为尖锐和深刻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提出了"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模型。以《单向度的人》一书为理论依据,本文着重分析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物化"的生存困境,包括两个方面:人高度追求物质的虚假需要,即人之需求的物化;人沦为物的被奴役状态,即人之主体的物化。笔者将以电影《楚门的世界》和小说《变形记》为例,印证阐释工业文明中人的"物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国际化的客观基础及条件随着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今天国际化过程带有新的面貌。商品生产,不论在国内或国际方面,分工越来越细,而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也越来越密切。科技革命作为变革的起点,不是像18—19世纪工业革命以技术,而今天是以科学。数学和物理的发现,形成核的分裂和建设原子工业的基础,使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可能;化学的发现,导致一系列工艺过程的变革,并出现新的工业  相似文献   

11.
《历史研究》2007,(5):22-34
20世纪初俄国社会发展要求尽快改变落后状态,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社会生产关系做相应改变。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资产阶级也无法解决尖锐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民族矛盾。布尔什维克党顺乎形势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是俄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并为俄罗斯通向社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使俄国一举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文化革命"的开展使苏联在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普遍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实际上的免费住宅、休假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确切证明了苏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成就。当然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一些如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弊端,也是值得认真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美国革命史研究长期受到"美国例外论"的影响,在"建国神话"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帝国学派以降,部分历史学家一直试图借助时空维度的扩展,在超越"美国例外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美国革命的内涵、性质和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充分借鉴帝国史、大西洋史、西部史、跨国史和全球史等路径,提出了"革命时代"等富有新意的命题,开拓了"流散群体"研究等新领域。这一学术取向反映了历史认识和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变化,改变了美国革命史的研究现状,但也存在不少局限,如模糊了革命的本义、忽视了国家的角色、操作层面的困难和现实关怀的干扰等。  相似文献   

13.
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中,有必要把美国革命还原为一场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政治革命,着重探讨它在政府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变化,尤其是关注它在现代民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美国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主流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外来移民的同化进程。1870~1924年,意大利"新移民"同化境遇的一波三折,既与美国主流社会态度的急速流转紧密相关,也与当时美国社会转型及一战桴鼓相应。同化不仅需移民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更赖主流社会的包容与接纳。自工业社会以降,美国主流社会习惯于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并将其塑造为"不可同化者"而拒绝接纳,从而颠倒移民同化进程的逻辑。因此,钩沉意大利"新移民"同化与美国主流社会态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能认识移民同化的根本特性,也是透视美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15.
"勤勉革命"原为日本学者速水融对走向工业化进程中劳动集约型路径的表述。美国学者德·弗雷斯提出要用"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来替代"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他改变该词原义,称1650~1850年间英国出现了家庭劳动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为取得更多的新式消费品,家庭中劳动投入日益增多(即勤勉),包括男子劳动时间加长和妇女儿童参加劳动,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勤勉革命"论得到了不少学者支持,也受到许多学者质疑。"勤勉革命"论虽以消费革命为前提,但强调劳动的关键作用,比将英国消费社会形成看成工业革命动力的流行理论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往往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事件,而革命史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经历了从辉格主义范式向新美国革命史学的转变,这场革命也从建国之父领导的政治革命,被改写成了一场由普通民众和边缘群体扮演主角的全面变革。在这一转变中,平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等思潮与革命史写作之间发生了微妙的互动。这种经过重构的美国革命史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从学术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为当前美国社会各种激进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能量。但它仍只是美国革命史的众多相互竞争的版本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英国最强盛的时期,即"日不落时期",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顶点,大英帝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在这个"最美好的时代"里也充满了贫困和社会的矛盾。这一时期,英国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法案,建立大量的济贫院,福利思想在英国发展,并为以后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卢梭(1712-1778年)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为以后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契约论》这部巨作被处于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奉为"圣经"。在书中,他不仅提出了"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出旨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幼童留美。幼童虽然是异域留学,受到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冲击,但他们在美国的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都表现出色,迅速适应了美国社会,甚至使当时的美国人都大为赞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幼童年纪幼小,特别是来自美国友好人士对幼童"家长式的爱护"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受欧洲文化传统影响,美国人曾将森林视为"野蛮"的象征和"文明"的对立物。这一观念为美国人的毁林行为提供了伦理上的正义性。但随着毁林所带来的生态和社会后果日益凸显,美国社会对森林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敌视转向欣赏,这种认知转变为后来的森林保护运动做出了舆论准备。以缪尔为首的自然保护派和以平肖为首的资源保护派之间的分歧,不仅反映出二者关于森林保护的目的、道路和手段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保护理念的差别。在森林观念发生转变的同时,美国社会对植树造林活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番变化,从早年试图改变气候、防治水土流失和砍伐地复植等针对性很强的保护活动,日益沦为掩盖美国社会破坏森林行为、对环境过度索取的奢靡性消费方式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