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文原档》是清入关前后以满文书写纪录的政务簿册,除了老满文、过渡时期满文及新满文以外,《满文原档》部分档簿以蒙古文或满汉合璧形式书写,这不仅为新老满文的字母符号与书写规则,以及满文发展完善历程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且为清早期多民族语言接触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满文原档》之满语以口语形式为主,并未经过文人修改,在语音、形态、词汇等方面与清中后期满语相差较大,可真实反映满族入关前后的早期满语状况。  相似文献   

2.
徐栋梁  史丽 《满族研究》2016,(3):96-100
满族祭天之礼由来已久,但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前后的祭祀却有极大区别:前期祭天保留较多传统特色,尤其受萨满教影响颇深;后期祭天逐渐向中原汉文化靠拢,逐渐制度化、程序化、繁缛化.《满文老档》翔实而可靠地记载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登基时期多次祭天活动,以《满文老档》中的记录为主要佐证,对满人早期祭天的原因、仪式、过程、所用物品等予以考证,可以对满人早期祭祀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历时5年时间整理编译,由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辽宁民族出版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完成的《内阁本满文老档》出版了。《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写成的编年体档册,记载了清入关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族、文化、习俗、天文、地理以及与周边邻近国家、部族的交往关系等方面事宜。用无圈点的老满文写成。  相似文献   

4.
《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以下简称《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写成的编年体档册,是明末清初满族入关前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官方记录。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  相似文献   

5.
现今对书画文物原装裱的修复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宋艳艳女史草虫花蝶图卷》为上海博物馆藏重要文物,虽然已非宋代原装,但现装裱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流传至今装裱已出现包首磨损残缺,天头前部残缺,天杆处开裂,覆背首端严重拱起等病害,亟需修复。修复采用保留文物装裱原貌及改善原裱不合理处的方案,通过将包首与天头分离,分别进行修复后,再复位还原;去除不合理"引条"纸以改善局部拱起不平的现状;以及对原包首边缘做皮纸包边保护,以提高老材料的强度。修复后的包首和天头恢复完整,原先因加"引条"纸而拱起严重的部位变得平整柔软,更有利于今后的展示和收藏。  相似文献   

6.
清代北京城以“旗民分居”为原则,内城主要由旗人居住,而房产最初由官方统一分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房产逐渐进入市场流转,既有民间自己买卖者,也有通过官方统一出售者。本文根据《内务府奏销档》乾隆朝的九件内务府官房出售和店铺租赁档案,以“入官房产”售卖作为切入点,以期厘清乾隆朝中叶至后期北京城的房产价格,地域差异,购买程序,房款支付原则,以及购房者身份等问题,从而反映出乾隆朝北京城房价总体趋势,从一个新角度反映出18世纪中叶经济发展情况和旗人的购房策略。  相似文献   

7.
邓良春 《丝绸之路》2009,(22):88-91
本文旨在引入认知模式理论来阐释汉诗赏析及其翻译,通过剖析该诗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式,探讨认知模式下诗歌翻译技巧。另外,认知模式对诗歌意境推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翻译中要考虑到译诗整体的模式建构。  相似文献   

8.
学术著作翻译的几个问题——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学术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诠释性学术著作的时效性 ;学术著作的思想倾向 ;学术著作翻译应遵循专业的学术规范 ,包括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 ;学术翻译的语言 ,要在于确切 ,同时也要合乎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建立了新中国。为铭记革命烈士的不朽功勋,在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施行了褒扬革命烈士和抚恤烈属、军属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政务院批准,内务部制定了一系列对革命烈士进行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如修建公墓和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举行烈士纪念仪式、宣传烈士事迹、收集烈士遗物、向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发动社会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新中国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树立了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弘扬了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译佛典中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因此在今注、今译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尽量地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这两部北魏译经的今注今译本为例,选取其中误校、误注、误译六朝词语凡六条.旨在说明.要作好这一工作,必须重视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巫颖 《南京史志》2022,(39):22-24
<正>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的图书,它具有简洁明快的文字、鲜明多样的视觉形象以及飞扬的想象。与普通图书不同的是,绘本充满趣味,富含哲理,很多结尾是开放式的,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不仅孩子喜欢,许多成人也乐于阅读。但是在幼儿园中,不少教师仅仅将绘本作为简单的故事来讲述,未将绘本的优势发挥出来,绘本原有的趣味性和丰富的内涵弱了。因此,绘本阅读活动后的延伸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绘本主题的加深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1991—2010年《抗日战争研究》载文进行分析。在研究者方面,论文作者与发文数量分布和洛特卡分布有差异;研究者地域分布、所属机构分布、学术身份分布、年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呈集中特点;合著不是主要著述方式;发文数量分布不均衡。研究机构发文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少数机构。根据现有资料,对《抗日战争研究》进行简单评价,并指出定量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3.
张亮  马晓艳 《安徽史学》2021,(5):160-16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和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这一时期,"卫生运动"的概念呈现出"多样向统一"转变的特征,逐步构建了"爱国卫生运动"的话语体系.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对爱国卫生运动做了详细报道.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从媒体的视角探讨了从"卫生(防疫)运动"到"爱国卫生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概念上看,"卫生运动"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形成,1952-1954年在反对美军细菌战的背景下形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专用名词,1956-1959年全国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深化并向常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更路簿》是以潭门渔民为代表的海南岛东部沿海渔民记录的关于南海更路的航海指南,是研究我国南海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更路簿》不仅可以证明中国渔民是最早开发和经营南海诸岛的群体,同时还可以证明集渔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于一身的渔民群体在历史上曾与东南亚国家之间一直保有密切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研究和调查《更路簿》及其背后人群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和处理当前中国渔民在南海频繁遭遇矛盾冲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回国五十年——建国初期回国旅日华侨留学生文集》一书为中心,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20世纪后期从日本归国的华侨留学生在国内工作与生活的情况,希望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历史与日本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凡例是地方志的传统文体,具有指导修志工作的作用,是修志的纲领、尺度。要制定出合理的凡例,应该尽量避免三个问题,即下限应尽量避免多元化;内容上要体现出继承性,避免与前志凡例差异过大;体现省志特色应避免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17.
18.
方宇 《黑龙江史志》2013,(19):194-195,197
《日本研究》月刊是上海新纪元月刊社于1930年1月至1931年12月发行的中国最早定期研究日本的杂志,该刊本着"使知道日本的内容,知道真确的内容"的宗旨,以期"一期一期像照相般把日本古今实在的状况贡献于国人眼前"。在月刊存续期间,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日益紧张。为了更好地向国人揭露日本侵华的阴谋和罪行,该刊开辟了《万宝山专号》、《暴日犯我东北专号》,用以详细论述当时中日关系中的热点问题,此外为了纪念济南惨案,还开辟了《五三专号》。学界对"济南惨案""、万宝山事件""、九·一八事变"已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当时的《日本研究》月刊为此开辟研究专号,足以说明这些事件意义的重大。但是目前以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来研究的尚显不足。本文研究这些专号,不仅因为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珍贵图片,而且这些专号本身也是当时人们对中日关系认识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三个专号可以看出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邹伟晓 《神州》2020,(4):54-55
在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中国的花鸟画和西方的静物画都是比较独特的存在,在某种呈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李嵩和卡拉瓦乔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但对于类似语境下“静物式”作品的描绘,皆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笔者将从两幅作品时代背景、构图、色彩表现技法等方面,探求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体会两幅作品向观者所传达的不同魅力,感受中西方艺术的互通性以及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碑》《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