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各地的烧饼品种,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论烹制方法,有烤的,有烙的,有煎的诸等。就馅料来说,有荤的,也有素的。就口味而论,有甜的,也有咸的。可在林林总总的烧饼家族之中,您品尝过烂面烧饼吗?我可以肯定地为您回答:大多数人没有。烂面烧饼是我们扬州一带的传统美食,外地没有。不信?您"百度"一下,一切就不言而喻了。放眼全国,烂面烧饼虽是小众美食,但在我们扬州一带,却是一道大名鼎鼎的大众美味。烂面烧饼外观浑圆,金黄油亮,饼皮如纸,馅料丰足,酥脆喷香。尤为刚  相似文献   

2.
代茜 《民俗研究》2006,(3):67-80
一、土家烧饼风靡全国2005年,一种名叫“土家烧饼”的风味小吃风靡全国,似乎一夜之间遍及各地的大街小巷。“土家烧饼”来自湖北土家族的聚集地恩施,土家人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圆形烤饼。自2005年5月第一家土家烧饼店在武汉出现至今,土家烧饼已由我国的西部逐渐向东扩张。这些“土家烧饼”店无一例外地有着相似的店铺装饰,翠竹、红线、簸箕等“土家族”店面装饰元素;叫着相似的店名:“土家族烧饼”、“土老冒烧饼”、“土家烧饼大王”、“掉渣烧饼”、“土掉渣烧饼”、“掉馅的烧饼”、“土家西施烧饼”等。短…  相似文献   

3.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  相似文献   

4.
夏天的滋味     
正夏天有很多特色,而夏天的滋味就是其中之一。我觉得有一些滋味是很独特的。下面就让我来讲一讲吧。首先当然是"甜"啦,夏天我们最爱吃的两种食物——冰淇淋和西瓜都是甜滋滋的。让人尝一口,就从嘴里甜到了心里。所以,我一看到冰淇淋和西瓜,就像小熊维尼看到蜂蜜一样爱不释手。这就是"甜"。接着就该讲"辣"味儿了,这可是夏天不可缺少的滋味。夏天,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街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我的童年与干松香脆的泰州草炉烧饼有不解之缘。长麻石铺就、宽仅8尺的高桥西泠街,解放前后挺热闹的,店铺连着店铺,我家斜对面是爿金民烧饼店。于是,看做烧饼成了儿时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6.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几经工艺改造,如今  相似文献   

7.
内地来新疆的朋友,有这样一种 共识.不尝一尝新疆的羊肉串,似乎就 不算到过新疆。实际上,新疆的特色美 食,除了羊肉串外,还有馕。在新疆, 天山南北,都可以吃到香脆的烤馕。 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踏勘新疆. 描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时曾提到“冷 饼盈怀唤作馕。馕是新疆土生土长的 食品,在史书称为“胡饼”“炉饼”。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里,陈 列着一块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 中的馕。据专家考证,这是一块唐初的 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张骞西域后, 馕从西域(新疆)传到内地,即为烧饼。 在唐朝,烧饼叫胡饼。打制烧饼…  相似文献   

8.
金宁 《丝绸之路》2016,(5):33-34
正在南疆柯坪的田间地头、屋舍村旁总能于不经意间看到很多桑树,它们高矮有别,粗细不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桑田"代指田园,"桑麻"代指农事,"桑梓"则代指故乡。《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有桑的地方就会有一种家的温馨,就会有一种甜甜的回味,就会有一股淡淡的乡愁。每年的四五月份,桑葚就成了南疆大地的第一味水果,也成了广袤大地的一种装饰,有红的、紫的、白的,它们继承了新疆水果的特点——汁水多,味道甜。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妈妈的爱意     
正从我懂事到现在,妈妈就一直教导我: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不久前,亲戚送我家4根上好的甜玉米棒。那天一大早,妈妈就把玉米煮熟,然后端出两根香喷喷热乎乎的玉米棒,让我和爸爸一人吃一根。我一边美美地啃着玉米,一边随口问道:"你怎么不吃一根?这玉米和我们本地的味道不一样,可甜可好吃啦!"妈妈笑笑说:"我吃过啦!"我也就随口问问,妈妈  相似文献   

10.
张川 《湖南文史》2011,(5):34-34
干香酥软的烧饼来自西域,当时中国称外来文化为“胡”,因此当时的烧饼称为胡饼。后来胡饼在中国盛行,人们便将其改名为烧饼。早期小贩在卖烧饼时,总是会点灯、敲响案板以告知客人烧饼摊子开张了。然而很少人知道,这项惯例其实跟三国时代的刘备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古书史中梵夹装并非经折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中世纪所出现的古籍梵夹装和经折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籍形制,不是一种书籍制度。但在一些学者著述中却把二者不加区别地混同称呼,以为是一种形制,两个名称。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海》,在有关辞条中便称"梵夹装即经折装",或谓"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刘国  相似文献   

12.
文史摘     
据2004年夏《北京青年报》所载《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一文所述,1936年9月19日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叫杨家华“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个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包了烧饼给他。当聂荣臻从包烧饼的《山西日报》看到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西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便大声对杨家华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3.
干香酥软的烧饼来自西域,当时中国称外来文化为胡,因此当时的烧饼称为胡饼。后来胡饼在中国盛行,人们便将其改名为烧饼。早期小贩在卖烧饼时,总是会点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8)
"夹缬"一词屡见于唐代文献,如《唐语林》卷四有"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白居易诗有"成都新夹缬"。吐鲁番出土唐代文书中亦记有夹缬被子。然而"夹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使用什么样的花版,怎样进行操作,却没有记述。近人偶有论及,或语焉不详,或将印花工艺与印花设备及操作方法混为一谈,依然莫明其究竟。印花工艺与印花工具设备及操作法虽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同一概念。按印花工艺分,有直接印花、拔染印花、防染(防印)  相似文献   

15.
<正>京江(方言念"金刚")■,江苏特色面食,平民化食品,属烘烤糕点发酵类产品,也是地方茶食的一种。过去春季远足,每人买三四个,甜甜的,软软的,底子带点硬、脆,和着开水,就当一顿中餐了,特别好吃。还有咸的,面色黄而发白,时间一久就发硬,不像甜的那样放两三天还是软的。"■"这是周边地区的称名。"■",镇江本地原称"齐儿",扬州及江北地区常称"齐子"。许多地方也叫老虎脚爪。评论家周泽雄评价上海作家王安忆作品《长恨歌》:"当作者引领我们追随流言的生成轨迹时,我的嘴边几乎已能咂摸出雪里蕻咸菜那样强烈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书卷"意指"写卷"或"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意蕴。有唐一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以"卷轴装"居于主导地位,"经折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唐代书卷"经折装"受到过佛经典籍"梵夹装"的启发,但它与"梵夹装"并非一回事。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言中的"模勒"一词,意指"摹画"、"勾勒"之意,与后世学人所误读的"雕版"、"刊刻"关系无涉。  相似文献   

17.
1980年4月,江苏吴县东渚公社淹马大队社员,在万家村前渚头山东的窑墩上挖土制砖坯时,发现一座古墓(图一)。窑墩原是一处高出地面3—4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土墩。在墩上及墩边采集到穿孔石斧、常型石锛等磨制得很光滑的石器(图二一五),还有夹砂红陶鳍形大鼎足、"T"字形断面的鼎足、满饰划纹的夹砂红陶器耳、泥质黑衣陶豆盘、饰有竹节纹和镂空的豆把、带有断凿附加堆纹的夹砂红陶罐  相似文献   

18.
1945年11月25日星期日冷晴下午二时,到南菁中学礼堂听本校胡积善同学"二胡独奏会"。他是为联大浙江省立宁波中学校友杨君募捐,杨君患肺结核,穷,没有医药费。抗战后期,昆明物价相当高。炒两个鸡蛋350元,牛肉面130元一碗,包子、烧饼20元一个,稀饭20元一碗。寄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出土资料考释了敦煌文献中"朱履椀、朱履柒垒子""铜沟桥""白去、(夹)缬绮""綖、颜"等几个疑难名物词语。通过考证认为:"朱履椀"和"朱履柒垒子"中的"履"是"里"的通假字,"朱里椀"和"朱里柒垒子"都是外黑里红的古代常见漆器;"铜溝(沟)桥"录为"铜(讲)桥"是误录,"铜沟桥"即"铜钩桥",是古代器物中起连接作用的铜锔子;"白去"中"去"是"绮"的通假字,"白绮"为古代常见丝织品,"(夹)缬绮"当为在原有的织好的花纹的基础上又印染出其他花纹的丝织品;"綖(颜)"即为佛经中常见的"綩綖",是一种外来的高档丝织品。  相似文献   

20.
目下 《中华遗产》2014,(2):54-73
北方人的餐桌上,几乎顿顿少不了麦面做成的主食。汤面、馒头、烧饼、饺子,貌似平庸无奇,却是中国人的元老级食物,咬下的每一口,品出的每一种滋味都混合有古今交汇的味道。面食,书写着一部中国人独有的食物进化史,让我们来一场穿越,仔细打量一下它的前世与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