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早年八月金秋、丹桂飘香的季节,如果您漫步在南京城南的小巷之中,就会不时听到这样的叫卖声———“糖粥(音竹)哩”,寻声而去原来是经营糖粥藕的流动小吃摊。过去南京人把用扁担挑担子的行当统称为“八根系”,因为扁担两头四根绳索系着担子。这其中又把卖菜,挑...  相似文献   

2.
京华粥考     
倘若细论起食文化来,粥是理应摆在首位的。人们无论高低贫富均与粥有过缘份,盖因它最为简单实惠。一个“粥”字,给了我们极丰富的想象范围,勾勒出一幅远古征战的画面:金戈铁马休憩之时,两张硬弓一支,中间一口大锅里投入菽粟,点上火,便成了浴血将士的果腹充饥之物。窃以为,这就是“粥”字的象形起源。 由古到今,粥成了人须臾不可离  相似文献   

3.
正春天,万物复苏,冰河解冻。轻风染绿嫩柳,暖阳催开梅花。春天正是咱们南京人去梅花山赏梅的季节。周日,我和妈妈来到梅花山赏梅。一到梅花山,我就被满山盛开的梅花迷住了。放眼望去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梅花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的、有绿的、有粉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4.
赤裸上身的肌肉男和身着红上衣黑内裤的女子在地板上缠绵,旁边一名金发碧眼的白衣女子微笑着看得津津有味,周围站着一圈性感的长腿美女。起哄声、欢呼声充斥着"性派对"现场,让人脸红心跳。这场"性派对"让捷克总统泽曼很烦,因为有媒体爆料,白衣女子就是他19岁的女儿卡特里娜,而且有很多照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滋味     
正我和妈妈走进厨房,开始我的烹饪尝试。我把煤气罐的开关逆时针旋转了90度,平时妈妈都是这样做的。我接着打开煤气灶的开关,看到蓝色的火焰在跳动。妈妈教我等锅热了再倒入油,一会儿锅里的油就响了几声,这是油热了。突然,一滴油炸了出来,跳到了我的眉毛上,"啊!"我叫了起来。妈妈立即往我的眉毛上吹气。我拿出一个蛋,在桌上轻轻地敲了一下,把蛋倒入锅里。妈妈拿来铲刀,把蛋在锅里翻了个身。我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该怎么评价南京人呢?总觉得南京人似乎缺少什么特点,他们没有北京人的豪气,没有杭州人的秀气,没有苏州人的文气,没有上海人的傲气,没有广州人的阔气,没有武汉人的痞气,也没有东北人的爽气、蒙古人的勇气、湖南人的匪气、陕西人的老气、山东人的义气、四川人的贵气,以及没有西北人的霸道气、山西人的谨慎气、重庆人的江湖气、天津人的圆滑气,但是南京人又似乎跟什么"气"都沾了一点  相似文献   

7.
雾霾来袭     
正要是让我选2013年年度最热门词语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雾霾"。我相信2013年的"雾霾"给每一位南京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2月4日晚,奥数课课间,一位家长在教室后面说:"明天小朋友们不用上学。"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嘀嘀咕咕:"怎么可能不上学,今天不是愚人节吧?""到底怎么回事啊?"大家都将信将疑。一见到爸爸,我赶紧向他核实,爸爸证实第二天学校确实放假。原因是:  相似文献   

8.
<正>在专题文章《精致苏州》中,本刊的报道者为我们详尽地勘测了江南古城苏州所占据的那一片"文化高地"。无论是匠心独具、移步易景的苏州园林,还是五世传承、价值连城的过云楼藏书,或是精细入微、美不胜收的传统缂丝技艺,苏州的风物中总是富含文化意蕴。就连青团、糖粥这样的寻常饮馔,在苏州的做法也要格外精致:糖粥里的红豆沙一定要先去掉豆皮,青团的绿色则必须来自浆麦草的汁液。越是日常事物,越要下极致的功夫,这或许是苏州人推崇的文化真髓。比起存留在高文大册中的那些堂  相似文献   

9.
<正>提起旧成都的民间艺术,人们自然会想到"倒糖饼"(今称"糖画")、"捏面娃娃"、"吹糖哨子"等等,却忽略了"车甘蔗"一行。旧时市面上饮料还不普及,一般中、下层市民行路口渴了,除了喝一碗便宜的红白茶外,最方便实惠的就是买一段红甘蔗解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老成都的民间艺术,人们自然会想到"倒糖饼"(今称"糖画")、"捏面娃娃"、"吹糖哨子"等等,却忽略了"车甘蔗"一行。旧时市面上饮料还不普及,一般中下层市民行路口渴了,除了喝一碗便宜的红白茶外,最方便实惠的就是买一段红甘蔗解渴。  相似文献   

11.
东兴吃粥     
东兴,是广西边境与越南芒街毗邻的重镇.北仑河从东兴和芒街中间流过.河上有友谊桥相通。近几年来,由于边境贸易发展,经东兴到芒街旅游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东兴的经济日益繁荣. 当人们来到了东兴市,漫步餐馆林立的美食街头时,就可以见到这些餐馆的门外或店堂内,都竖着写上各式各样粥名的广告牌,如海鲜粥、牛肉粥、鳝鱼粥、白鸽粥、蛇粥、野兔粥、野鸡粥、羊肉粥、虾粥、甲鱼粥、皮蛋粥、鸡肉粥等等,共有二、三十种,看得人既眼花缭乱,又食欲大增。很想尝一尝东兴的粥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 于是,我们一行几人便找了个清静一点的粥…  相似文献   

12.
思源 《炎黄春秋》2009,(2):28-33,37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人生在世,常见的风险莫过于遭灾之年,无米下锅、食不果腹。古时候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却早有慈善事业,如施粥之举。饥民早起排队,一人一勺、一勺一大碗。施粥因承办者不同而分为三种:一是王府官家施粥,二是富裕人家施粥,三是寺庙出家人施粥。其宗教慈善事业流传甚广,至今已有千百年。  相似文献   

13.
炎热的夏天,人们喜欢喝一碗清热解毒的绿豆汤,可为什么一般人熬出来的绿豆汤总是红颜色的?有关人士指出:烧好两锅水,水开后放入同样多的绿豆开始煮,其中一个锅把锅盖盖上,另一个敞开盖儿,5分钟后再看,敞开盖的锅里,绿豆汤的颜色变成红色,而盖着锅盖的那一锅却是绿的。  相似文献   

14.
歇后语集锦     
放下担子说话—歇后语一支筷子吃藕—挑眼儿(专找缺点)一张纸画鼻子—好大个脸十月间的桑叶—没人采(睬)}八罗汉请观音—主多客少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三伏天穿皮袄—不是时候三根屎棍支桌子—臭架子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檐(言)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飞机上放炮仗—响(想)得高飞一机上放屁—臭气熏天大姑娘做媒—摆着自己说别人土锅里的鸡—飞不掉马望墙头草—眼饱肚子饥三个铜钱两处摆—一是是一,二是二小娃娃吃泡泡糖一一吞吞吐吐孔夫子的徒弟—贤(闲)人孔夫子的裕链—书袋(呆)子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井里丢石头…  相似文献   

15.
煮面条     
正下午放学,小红回到家里,看见妈妈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紧皱眉头。她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啦?"妈妈有气无力地说:"我胃病犯了,很难受。"小红心想,我去煮碗面给妈妈吃吧,胃会舒服一点儿。于是,她来到厨房,开始煮面。她想,放多少水呢?她用水和面比了比,然后把水和面一起放到了锅里。过了一会儿,锅里开始冒气了,就改用小火,再等一等,让面条熟透,变软。"哎呀,这么烫的面,怎么端到妈妈房间呢?"她看见旁边有块布,就用布垫在碗底下,小心翼翼地把面端进了妈妈的房间。她来到妈妈床头,说:"妈妈,我喂你吃面,好吗?"她怕妈妈被面烫着了,把面吹了吹,一  相似文献   

16.
报界名宿张友鸾是我的恩师,抗战胜利后,他由重庆回南京复刊《南京人报》,社址在太平路136号,报社日常办公则设在文昌里4号一栋三层西式楼房。一楼是单身汉宿舍兼饭厅,我当时跟随恩师办报,也住一楼。二楼办公,三楼是张友鸾全家9口居住。他们全家和我们同一锅咸淡,共一碗酸甜。  相似文献   

17.
正暑假里的一天早晨,我很早就起床了,因为我要给妈妈做一份"爱心早餐"。一开始,我先把黄豆放进豆浆机,再按照要求倒进一些水。盖上盖子,按了一下开关,豆浆机就开始工作了。我打开冰箱,拿出两个鸡蛋。在锅里倒点油,打开煤气灶,等油热了,把鸡蛋打进锅里,只听  相似文献   

18.
你是南京人,你在南京工作和生活,你一定也想知道120年前南京的习俗和民情。值此我向南京人推荐一本书,它就是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这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记叙了十九世纪末南京的民俗风情,还在于是一个异国人的亲历亲见,絮絮叙来,真实生动,令人读来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9.
“你说,是不是我们这样的人最长能活十五年?要是能撑到那时候,马妞是不是也上大学了?”午餐锅里的水开了,白色的蒸气腾上来,水把锅盖冲起来了,马深义一把抓起锅盖,把案板上擀好的面条急急忙忙刨到锅里,刚用筷子搅散,锅里的油又吱吱叫了,辣椒白菜倒进去,锅里还“嗤啦——”响着,大闺女马妞已经放学推着自行车进门了。  相似文献   

20.
山药羹【材料】山药300克,白糯米2把,芝麻少许【做法】1.将新鲜山药去皮洗净,切滚刀块;白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半小时。2.锅置火上,倒入适量清水煮开,放入白糯米大火煮开10分钟,再放入山药块、芝麻煮成粥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