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牧惠 《文史天地》2001,(5):30-32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叛军侯景攻陷首都建康,梁武帝萧衍得知已不可能再决一死战后,叹息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他是实际上成了俘虏之后,侯景让他饥渴而死的。《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萧衍传记后有一段评论文字,其中说:“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树置失所,而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可为深痛,可为至戒者乎!”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六年元月,武汉市考古队在武昌东湖附近的三官殿清理了一座梁武帝元年铭文砖室墓。墓地在东湖之滨,今湖北省博物馆之北仅百米处〈图一〉。  相似文献   

3.
剑门山,古称梁山,相传才华横溢、笃信佛教、与达摩有过“公案”的梁武帝萧衍,也曾在剑门山的大剑山绝顶舍身佛门。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依然矗立在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舍身崖海拔1180米,脚下便是落差数百米的悬崖绝壁。登临古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感觉时空的聚敛,能领悟天地的浩然。放眼北...  相似文献   

4.
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这神思激越的呵天一问,把无数神往的目光聚焦到横枕大江、石壁嵯峨的镇江北固山麓;一代伟人毛泽东书写了这名篇名句。辛词毛书,旷世绝唱,引无数人竞相前来瞻仰镇江千古江山的迷人风韵",历经八个寒暑、六易其稿的《镇江市志(1983~2005)》以这样富有诗意的文字起头,开始了对镇江改革开放二十三年历史的记载。全志共536万字、549幅图照,鸿篇巨制,其资料之翔实,体例之谨严,篇目结构之全面、合理、有新  相似文献   

5.
正因山因仙,众说纷纭关于黄鹤楼的得名,主要有"因山说"和"因仙说"两种说法。其中"因山说"主要依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该说法意在强调黄鹤楼所建的地理位置为黄鹄山,而古时"鹄""鹤"二字一音之转,所以黄鹄山又名黄鹤山。那么,在黄鹄山上的建的楼自然取名黄鹤楼。这一说法影响颇深,后世不少关于黄鹤楼得名的说法皆采纳之,如南宋学者张栻曾载,"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  相似文献   

6.
嘉峪关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为万里长城的西端点。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其南凭雪峰如玉的祁连山峰,北依逶迤绵亘的马鬃山脉,两山相距仅30公里,为河西走廊最窄处,关城扼守其间,如虎踞龙盘,咽喉之势天成。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据《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历百余年而就,成为雄踞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  相似文献   

7.
游大峪     
殷帅帅 《神州》2011,(1):74
庚寅重阳,余偕同事游于大峪,登高有感,因有此文。大峪者,始名大义谷,位于终南北靡,东临库峪而西接白道,为"长安八峪"之一。峪者,山谷也;山地区域有山,有谷,隆起为山,低陷成谷,山、谷并存者,峪也。道尽峪口,有溪侧出,会节重九,游者甚众。目之所至,景明气爽空中有鹤,水清透明浅底无鱼。  相似文献   

8.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 ,叛军侯景攻陷首都建康 ,梁武帝萧衍得知已不可能再决一死战后 ,叹息说 :“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 ,亦复何恨!”他是实际上成了俘虏之后 ,侯景让他饥渴而死的。《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萧衍传记后有一段评论文字 ,其中说 :“自古拨乱之君 ,固已多矣 ,其或树置失所 ,而以后嗣失之 ,未有自己而得 ,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 ,以致穷门之酷 ,可为深痛 ,可为至戒者乎!”萧衍“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这句话 ,稍为读过一些历史的人 ,大概都有印象。是因为它太深刻了?太沉痛了?还是其中有阿Q味?估计人们会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9.
宣化古城墙     
颜诚 《文物春秋》2001,(2):40-43
“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人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这是竖立在宣化镇朔楼(鼓楼)之侧,明代都御史罗亨信撰的《宣府新城之记》碑对宣化古城历史、地理、环境、规模及形势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孙科致冯玉祥函一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科致冯玉祥函1933年8月1日焕章先生惠鉴: 别来两载,每想贤劳。比者先生本卫国之热忱,兴师北塞,继续抵抗,以谋恢复失地。薄海听闻,咸为感奋。祗以所取行动缓急之不同与政治责任轻重之悬殊,几因一时之误会,将变对外抗争为对内用兵之举,此诚党国大大不幸,而吾辈义难袖手者也。兼旬以来,事机危迫,忧时之士,焦虑弗胜。科不自揆度,尝以款款之愚,贡陈当局。尚幸此庐山集议,汪蒋两公咸本相忍为国之义,宣告全国,力主和平。以先生平昔之爱护宗邦,讵有愿为戎首之理?则机运移转,重见祥和,固吾国家民族前途无疆之庥也。至于今后大计,有欲与先生一商兑者。窃以为彻底抗日,收复失地,诚为国家民族永久不易之方针。人非汉奸,断无异  相似文献   

11.
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性诉求及其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陈朝创建之艰难梁末的侯景之乱,结束了梁武帝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也打破了江左长期以来的相对安定之局。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陈  相似文献   

12.
雁荡山风景区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北雁荡山背依莽莽括苍山,面对浩瀚乐清湾,是一座大  相似文献   

13.
论梁武帝     
萧衍出身于侨居南兰陵的素族,依靠军功做了雍州刺史。在齐武帝父子互相残杀时,萧衍利用各种矛盾,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实力。公元501年,他乘南齐内乱之机,领兵进入建康。公元502年,改国号为梁,他自立为帝,即梁武帝。在南北朝时期,萧衍的作为远不如元宏、刘裕及宇文邕。尽管如此,梁武帝却始终没有被人们所忽视。在过去的一些史书中,对梁武帝的评价很多,也颇有分歧。有的认为他“专事衣冠礼乐”,也有的认为他是  相似文献   

14.
清初通州范国禄以诗文名震一时,著述宏富,诗文杂著且逾百卷。其中《十山楼诗年》、《十山楼诗》、《十山楼文》、《范十山诗集四种》、《十山楼尺牍》、《十山楼序稿》、《狼五诗存》等流传至今,多为海内孤本,笔者结合各方文献材料考察、梳理范氏著述版本及其后世流传。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卷147梁武帝天监七年(508):"三月,戊子,魏皇子昌卒,侍御师王显失于疗治,时人皆以为承高肇之意也."胡注云:"医师侍御左右,因以名官.后魏之制,太医令属太常,掌医药;而门下省别有尚药局侍御师,盖今之御医也.此又一王显,非御史中尉之王显也."<通鉴>卷148梁武帝天监十四年正月,魏世宗殂,肃宗年幼,王显与中常侍孙伏连等密谋寝门下之奏,"矫皇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以显与勃海公高猛同为侍中.于忠等闻之,托以侍疗无效,执显于禁中".胡注:"观此则侍御师王显、詹事王显又似一人."  相似文献   

16.
宏健  才云 《中华遗产》2007,(5):70-75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相似文献   

17.
重阳亭位于剑阁县鹤鸣山之临顶,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千余年来屡建屡圮,现存之亭为1983年仿唐重建。“重阳亭”之命名,据清道光二十四年石碑,镌刻之《重修重阳亭记》铭文称:“是亭以山为名也,阳者何?山之东朝阳所升也;重阳者何?其山层峦叠岘,如重光之荡摩崖上下间也”。鹤鸣山位于东方,又名东山。太阳每从山顶升起,十二时后,阳光反照,山间摩崖重光灿灿,故以“重阳”二字为亭命名,其韵味甘甜,雅俗而隽永。 唐宣宗大中年间,蒋侑由湖北江陵县令擢升为剑州(今剑阁县)刺史,在任三年,实施惠政,民康物阜,社会安宁,且重视文治。剑州城治,四山环抱:东有鹤鸣、西望  相似文献   

18.
兜率,为梵文译音,亦作兜术,谓知足或喜足。考古之以兜率名寺者,四川有二:一为大邑县西十五里之高堂山;一乃梓潼县北四十里之明月山。前者系文同宦地,后者为文同家乡。两处兜率寺,均有诗人题咏。唐杜甫游梓州时,有《上兜率寺》、《望兜率寺》二诗,载《杜诗详注》卷十;北宋文同官大邑时,有《高堂山兜率寺》、《题兜率寺》两律,载《丹渊集》卷八和拾遗上。千馀年来,杜诗  相似文献   

19.
六十五年前 虔诚的朝山人流中五个虔诚的青年 才俊 六十五年后 岁月的新旧迭替间一位仅存的开路 先驱 妙峰山在京西北80里处,旧属宛平县境。山上莲花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碧霞元君”者,传东岳大帝之女也,宋真宗时被封为“天仙玉山碧霞元君”。道教典籍则称碧霞元君乃应九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碧霞元君香会,明时以涿州、通州、蓝靛厂三处为中心,至清,则有金顶妙螂山之盛。每年农历四月初-至十五,朝顶进香者,迄溺而来.近者来自京兆直隶,远者来自保定、张家口,更远者来自吉林长眷结伴而来的香客…  相似文献   

20.
孙大元帅东征日记古应芬志1923年8月23日—11月12日十二年秋,西、北两江之贼悉败退,而东路之敌仍负固顽抗,总理躬自督师,应芬于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奉命随军,亲侍左右者八十余日,尝见其筹划战守、征凋各军、审察形势、措置粮刍,终日无须臾之暇,不以溽暑而少息,亦不因挫折而见沮,其坚刚勇迈之气,求之于古,所未曾有,而况于今哉?兹谨于日记册中,撮其大概,以志于篇。先是六月我军第一师既平苍梧之敌,而北江又为北虏侵犯,曲江再失,已进至英德附近。我第一师复会合滇军击走之,曲江、始兴、南雄相继收复。时前东江陈逆各军仍据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