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一汉毛织品的染色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1985年新疆且末县扎洪鲁克墓群和洛浦山普拉墓群出土的一批周一汉毛染织品的染色工艺,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和色度仪对这批毛染织品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反射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这批毛染品均使用植物染料染色,分别采用四种染色工艺:直接染色、媒染染色、复染染色和套染染色。其中,蓝色毛织品为直接染色;红色毛织品采用了媒染、复染工艺,绿色毛织品由蓝色与黄色套染而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红色毛织品是用铝盐作媒染剂染色而成,铝盐含量与毛织品的色度呈相关性。说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色度仪的使用是分析古代毛染品染色工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贡,因盐而兴,因盐设市,盐味十足,这里的一切无不深深地打上盐的烙印,是盐塑造了这座城市,使得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与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在新郑市开餐馆的黄先生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盐管局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盐管局说,对盐进行区域性管理,是为了老百姓吃上放心盐。很多人还是头一回听说"跨区域用盐",觉得是这个新名词,涨了姿势。其实,禁止跨区域用盐并非什么新鲜事,古代就实行销盐划区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定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这是食盐专卖的有机组成部分。食盐专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是管仲老先生的发明。齐桓公想要争霸,财政不敷其用,  相似文献   

4.
藏北驮盐歌     
驮盐歌可分为: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藏北牧民创作了丰富的劳动歌曲,几乎所有传统劳动都有不同的劳动歌,其中驮盐歌是最完整的一种,如果以内容进行分类就可以分出若干个章节: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相似文献   

5.
实验对比了硅烷、BTA、AMT三种青铜器保护工艺的效果差异,硅烷处理工艺表现出较低的腐蚀速率、较好的抗盐雾和抗高低温湿热交变性能,应用于各个时期潍坊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物,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石窟壁画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其保存一直受到可溶盐及相关病害的威胁。研究石窟壁画可溶盐破坏过程是治理和预防这类病害的基础工作,深入的基础研究既需要全面的现场勘测,也需要实验室的模拟研究,能否制作出反映实际情况的试验样品仍然是十分艰巨的挑战。为此,作为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典型制作工艺和病害情况的调研,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基础上,规范地制作出便于实验室研究的模拟样品。通过对样品的破坏循环实验表明,所做样品可以重现可溶盐的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破坏情形。同时,样品的各种性能变化参数能够比较方便准确地测定,呈现的病害状况基本符合文物现场的实际现象,初步实现了石窟壁画病害的实验室模拟研究。本工作建立的模拟方法为深入开展壁画保护的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无不在自然产盐地区,或得盐便利之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迁徙线路,都与盐的产地密切相关;远古人类发展的快慢高低,无不与食盐供给便利与否密切相关;人们常说"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这个白色的小精灵已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山西运城是全国以盐运设城的唯一城市。""的造字初意是由河东盐"其味苦"而来。所以,对池和盐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作深入了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禁盐制夏”是北宋前期经略西北边疆的重要举措。太宗淳化年间首行禁盐,出现戎人扰边和边民犯禁的双重困境。至道禁盐与淳化禁盐基本无异,亦遭困境。真宗咸平三年继以禁盐,鼓励商人将解盐运至陕西沿边低价销售,日渐出现财政负担加重和商人私抬盐价问题。整体而言,禁盐未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北宋无法保持解盐低价销售和解决内属蕃部生计问题。与西北地区“禁盐制夏”不同,西南地区通过运盐对山地族群进行治理且成效明显。研究发现,影响北宋以盐经略边疆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有效控制盐产资源是重要前提,满足民众生计需求是关键因素,其他则需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与政策调适。  相似文献   

9.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11,(17):25-28
盐是人类仅次于火的发现。有了盐,人类才得以向文明社会迈进。 景泰城外,营盘水附近,有一条古老的盐路。 这条从内蒙古通往黄河岸边五佛沿寺的盐路是何人所开?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盐路又上演了怎样的风云往事呢?  相似文献   

10.
王小燕  周山仁 《沧桑》2010,(2):94-95
潞盐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是与华夏民族同龄的古老而特殊的宝藏。潞盐生产过程中的独特之处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其一度在全国产盐区中名列前茅。运城盐池开发利用之后的漫长历史过程是辉煌的,同时也是漫长而又曲折的。本文侧重从潞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评述了潞盐的运销、盐政管理、盐商的兴衰等,并提出不足和展望,使运城盐池的研究朝向更深、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史春秋》2013,(3):29-32
有道是: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生活必需品,盐关系国计民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历朝历代的战略物资,一直被官方垄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大多不产盐,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广大军民备受缺盐之苦。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围绕食盐演绎了一幕幕艰辛的战斗……  相似文献   

12.
主编的话     
本期文章多言盐,而且言之有物。 结晶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盐融化在水中,看不见了,无色无嗅,却无处不在于水中。蒸发掉水,结晶盐又出现了。 这个可以往复的物理循环,可以譬之于人文之于生活。人文就像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又像盐,融于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3.
张家山汉简和岳麓秦简均见"巴县盐"记载,此前的解释或不全或不确。"巴县盐"是指巴郡的"县盐",即秦政府在巴郡产盐县设置的盐官。"巴县盐"具体很可能指的是巴郡的朐忍、临江、涪陵三县盐官。"输巴县盐"则是指将已定罪的刑徒和六国贵族送到设置在巴郡产盐县的盐官工场里罚作劳役。"输巴县盐"在秦代属于"难亡所苦作",不仅解决了巴郡盐官的劳动力问题,也是严惩和控制罪犯和六国反秦贵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可溶盐是石质文物风化的重要原因,其聚集、运移与水密不可分。石窟顶部土层中的盐是云冈石质文物内部盐分的重要来源,因而研究石窟顶部土层中的水盐分布特征对未来减小可溶盐在石质文物内部的聚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云冈石窟顶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层的饱和渗透系数、含水率、孔隙比、可溶盐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取土位置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研究了云冈石窟顶部土层中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越高,土体含水量越高;坡度越大,土体含水率越低;土体孔隙比与饱和渗透系数呈线性关系。植被覆盖率、坡度及土体的渗透性能是影响石窟顶部土层水盐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大蒙古国时期不存在统一的盐引制度。从忽必烈即位开始,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的建立,户部集中管理、盐运司分区发卖的统一的盐引制度才逐渐形成,并于至元后期定型。盐引是元代食盐管制的核心票证,无论商贩还是官运都遵守"引盐不相离"的原则。由于有价值稳定的商品盐作为支撑,盐引又衍生出了支付功能,被元代官府和皇室广泛运用于军粮和籴、分例赏赐等。元代的盐引制度代表了北宋以来食盐"官控商销"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覆盖范围空前,而且盐利高度向中央集中。元中期以后,一方面盐运司发卖盐引演变为计口摊派,另一方面西北地区以盐引和买军粮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明初户口食盐和引盐开中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人不可缺少。俗话说:走遍天下离不了钱,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娘好,吃尽滋味盐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盐既是民生之必需,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盐,国之大宝     
蒋蓝 《华夏地理》2004,(8):52-63
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人不可缺少.俗话说:走遍天下离不了线,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娘好,吃尽滋味盐好;开门开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盐既是民生之必需,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甚至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盐,虽然看似微小,却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现在的盐是廉价且常见的货物,而谁能想到就在几百年前,盐却是比金子更贵重的奢侈品,甚至被称为"白金"。当你沉浸在盐带给你味蕾的刺激和满足的时候,你是否会期待着盐带给你的视觉大餐呢?中国青海的茶卡盐湖和突尼斯的吉利特沙漠盐湖,虽地处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却一样是天地相接,宛若人间仙境;萨尔茨堡盐矿和维利奇卡盐矿,同是地下埋藏的艺术宝藏,却有着不同的神秘故事和古老传说;你听说过玻利维亚的"天空之境"——乌尤尼盐湖,却不一定体验过用盐砌成的盐酒店,那里还有着许多  相似文献   

19.
金沙土遗址表面存在泛盐、粉化、空鼓等盐害。对这些盐害的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的研究是科学保护金沙土遗址的第一步,也是进一步探讨盐害致病机理的前提条件。本工作收集整理了2010~2020年金沙土遗址病害调查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盐害的类型、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离子色谱和扫描电镜等测定了不同高度土样的成分、盐分含量以及微观结构。结果显示金沙土遗址主要的盐害类型为表面泛盐、粉化、空鼓、片状剥蚀和掏蚀;主要分布区域是西北向走廊和古河道附近,机挖坑侧壁最为严重;在探方侧壁上盐害由上到下依次由表面泛盐过渡到单独粉化,再到空鼓和片状剥蚀,最底层为掏蚀。金沙土遗址盐害的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发育的盐害类型不同,依次为表面泛盐、粉化、片状剥蚀和掏蚀。越到后期,各类盐害分布范围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对土遗址破坏性越大。离子浓度沿高度的分布与毛细上升作用有关,也与病害的劣化程度和发育进程有关。硫酸钙类是导致土遗址泛盐、粉化和脱落的主要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盐分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机理为主题,分别评述了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文化遗产盐害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物本体盐害的发生、发展与遗址本体中盐分的种类、含量、文物本体微结构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盐害发生发展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以土遗址和陶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共性问题,研究文物本体环境现状、材料组成、病害调查、盐分组成、迁移、毛细吸附、结晶破坏及可溶盐沉淀分布等,归纳出了若干盐害毁损的机理和规律。鉴于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盐害分布极其广泛、赋存环境条件千差万别、盐害成因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理难度极其困难、盐害文物修复后的复发几率又比较频繁,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还很难解释所有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盐害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文物盐害特点的研究方法,使得在该方法下获取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也是很迫切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