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连续上演了两幕削藩的活剧。两剧的导演,一是建文帝,一是永乐帝。建文削藩,激成"靖难之变",刀光剑影,干戈扰攘,结果皇冠落地,江山易主;永  相似文献   

2.
论蒋介石的“削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削藩”一词,源于西汉文景时期。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刘邦实行分封制度。迨至文景时期,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正如政治家贾谊比喻的,“天下形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这种枝强干弱的状况,汉景帝时期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向景帝上了著名的《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势力,“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进行削藩,吴王刘濞为首,借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将晁错“衣以朝衣,斩  相似文献   

3.
蒋仁 《福建史志》2014,(4):26-26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后,立即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靖难”名义起兵对抗,经过三年攻战,朱棣率燕军攻下京师(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称永乐帝,令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方抗命拒绝,惨遭杀害。朱棣诏令夷其十族(第十族为朋友及弟子),仅方氏一案被杀者达872人(一说847人)。  相似文献   

4.
五代朝廷军事上削藩设置易图强五代上承唐末,是藩镇动乱的时代;下启北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针对藩镇动乱,五代朝廷实施了反动乱的举措,在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诸方面进行了削藩。军事上削藩是五代朝廷削藩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即从五个方面论述军事上...  相似文献   

5.
在唐后期的历次削藩战争中,元和削藩无疑最为成功,影响也最大。而元和削藩诸战争中又以淮西战争(815—817年)的胜利最具战略意义,它对成就宪宗“元和中兴”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一直以来对淮西战争关注颇深,在战争的背景(动因)、基本过程、影响与意义;裴度与李想等人的功绩评判;韩愈、段文昌《平淮西碑》相关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并且不乏远见卓识。本文将依次对以上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尽可能集中反映元和淮西战争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明郢靖王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叉河村四组皇城湾,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朱栋及其王妃的合葬墓。朱栋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安陆(今湖北钟祥市),卒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享年二十七岁,谥号“靖”,  相似文献   

7.
试论明朝建文帝的维新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建文一朝虽仅占有四年的时间,但他不默守故训,积极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刷新政治、革故鼎新,“永维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大胆地推行了一套“变古乱常”的维新措施,然而“靖难之变”却中断了他革新的进程,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削藩是建文新政  相似文献   

8.
兴献王是明宪宗之子、明世宗之父,特殊的身份,使其成为研究明代藩王问题的很好样本。兴献王在就藩时,拒绝了不满意的就藩地点,求得湖广安陆州作为自己的就藩之地,并获得丰厚的藩产。根据兴献王这一个案,再结合明代其他藩王的史实,可以看出,明永乐以后,藩王拥有选择就藩地点的自主权。这一自主权是造成全国藩府不均衡分布的重要原因。兴献王将钦赐藩产及其管理权与就藩地点结合在一起,使藩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兴献王的例子,亦可窥见因藩产数量、管理权、管理程度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明代各藩财产极不均衡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六百年前,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靖难之变。刚从爷爷朱元璋那里接过帝位的朱允蚊(史称建文帝),由于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实施“削藩”政策,引起了诸王的恐慌。1399年,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10.
在幕末激荡的历史时期,许多藩士冒着“叛藩叛国”罪的危险而脱藩。其脱藩原因虽各有差异,但归纳起来或因触犯藩法为保全性命所做,或为强调自我意志所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坂本龙马的两次脱藩。其脱藩的思想根源在于打破“一藩勤王”的制限力主联合勤王。从其后的行动观之,脱藩成为坂本龙马结交开明幕臣及思想家的主要契机,成为其为整体国家利益设想而奔走呼号的起点。因之,在这个意义上,坂本龙马的脱藩带有“思想亡命”的性质,是其新国家建设思想延长线上的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北京故宫的始建年月,目前国内外有两种流行说法:一是“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一是“始建”于永乐四年。“筹建”与“始建”,相差一个字,前者著意含糊,后者口气肯定。但是,都不正确。  相似文献   

12.
清代“藩部”一词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藩部”是清代概念。清以前的古代史籍中早已有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关于“藩客”、“番族”的记载①。古今辞书和典籍中多有藩、NEF76、蕃、番等字的记录和解释。国内外有的学者关于藩或藩部、番部虽有论述②,但专门就“藩部”一词论述则不多见。本文拟以北方民族和清代蒙古等少数民族为例,试图对藩与藩部略作考察,以祈教方家学者。辞书载,藩同NEF76,又通蕃、番。其含义:一是指篱笆,引申为屏障;二是遮蔽;三是用篱笆围起来;四是沿边、领域,指偏远地域或边疆地区;五是藩国、藩镇,指古代王朝的封国、侯国、属国、属地,或指域外…  相似文献   

13.
由于越南“藩夷”地位的变化,中法战争前后中越边务经理方式及规制有很大差别。由防“藩夷”到防“敌国”,其中反映的是时人对于中越边务认知的转变以及经理方式的反思。但战后清廷力求“撙节”及对海防善后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滇粤边吏战后“建阃”筹划。如何能够妥为“建阃”,又能照顾清廷“撙节”之意,此难题最终畀以沿边疆吏,中越边地之新格局亦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4.
去年,本人随家父马定祥拜访了王健舆先生(他是已故著名古钱收藏家王荫嘉先生的后裔),承蒙青睐,使我亦有幸得见王老旧藏中的一枚罕见真品——“永乐通宝”折三钱。当时欣获王君应允,作了钱拓。(见图) 该钱楷书,直读“永乐通宝”,背穿右铸有“三钱”两  相似文献   

15.
明代庙制建立于洪武时期,以后屡有变革。而藩王继统是引起庙制变革的主要因素,如永乐、嘉靖二朝,尤以嘉靖朝的庙制变革为巨。永乐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反映在庙制变革上首先是永乐皇帝排除建文一系,重构宗庙象征的帝系传承,明代宗庙帝系残缺由此开始;其次,永乐迁都也造成“一国二庙”的双庙制出现。嘉靖时期庙制变革以“大礼议”为起点,持续了二十多年。嘉靖庙制变革包括两个阶段:世庙与太庙并存;兴献帝“称宗入庙”。与此相联系,宗庙形制经历了“都宫之制”和“同堂异室”的轮回。  相似文献   

16.
比较存世的两种明代大统历日,可确定其多数为普通民用历日,另一部分应属亲王用历,即王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可以从王历之意义、颁历方式、王历使用者身份三个方面进行审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之建立,当基于洪武封藩之政治理念。王历使用者,最初定位为亲藩阶层。颁赐王历之意义,可由《大统历》历注制度体现,它进一步区分选择活动等级,强化了统治秩序,给予亲藩阶层极高的待遇。明廷颁赐王历,设有专门的王国受历礼仪、使节之制。洪武以后,明廷推行削藩政策,亲藩地位日益走低,相关政策渐次出现调整:王历规格相对降低,颁赐方式有所简化,王历使用阶层扩大。  相似文献   

17.
一、藩属与相关概念辨析何为藩属?《汉语大辞典》的释义为,“旧指属国或属地”。~①《中文大辞典》的解释为:“服属之地也。如朝鲜、安南、琉球、缅甸诸国,本皆为我国藩属”。~②两书释义貌似一致,实有差别。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专指属国而言。也有的学者提出藩属是藩部和属国的合称。~③确切地说,藩属指与中央王朝保持宗藩关系的异民族部落或属国。清代可以理解为藩部和属国的合称,当然既包括藩部,也包括属国在内。要准确地阐明藩属的涵义,弄清藩属的异同,还必须从藩部和属国两个概念入手。藩部是清代才有的概念。清代文献中该…  相似文献   

18.
以耿仲明为代表的“耿藩”认同旗籍问题,是清代“三藩”旗籍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即是从汉满文化交流融合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对“三藩”旗籍研究有所完善补充。[1]  相似文献   

19.
郑和出使西洋究竟始于何年?永乐元年郑和是否出使暹罗?有的同志根据《两种海道针经(甲)顺风相送序》和《敕封天后志》的记载,认为永乐元年郑和已率领数百人的使团出使暹罗,对《明史》关于永乐三年六月郑和始行西洋的说法,称之为“已非全备之论”。其实《顺风相送序》,并没有指明永乐元年奉差的是什么人,而且也不能由此证明《顺风相送》的编写者是郑和。该序有关编写者身份的叙述见于最末一节,说:“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开诏,累次较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山形图画一本山为微簿。”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各种烟草充满街市,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但有一种名叫“邦藩牌”的香烟却独树一帜,卖得挺火,原由主要是此品牌的冠名“邦藩”的推出还与“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一位独臂抗日英雄的动人事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