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萍浏醴会党起义檄文辨伪》一文(以下简称《辨伪》,见《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认为,萍浏醴起义中的两篇檄文(《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都督檄文》和《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布告天下檄文》)“都存在着重大疑点”,“如果要将它们作为1906年萍浏醴起义军所发布的文告,那无疑都是赝品”;《魏宗铨传》所述“魏宗铨和萍浏醴会党起义也决非真貌”,写《魏宗铨传》的目的,“是为了抬高传主,以博取褒扬和抚恤”。由此认为,史学界长期以来关于萍浏醴起义性质问题的讨论“不过是两篇伪檄内容对立的延伸罢了“。  相似文献   

2.
汉简邮书刺中,对所传递的各种文书据其内容或形制等而有众多不同的称谓。其中的檄有杨檄、板檄、合檄、单檄、校檄等,杨檄或为书写于以杨木为质材的简牍之上的檄。板檄和合檄相对,经过诸多学者研究,其性质形制基本明确。而单檄也和合檄相对,我们认为单檄即板檄,只不过二者命名的角度不同。校檄,则当为源自将军之下建制为部校的檄书。檄之外,悬泉汉简邮书刺还可见众多对书的不同称谓,主要有以性质命名的皇帝玺书、诏书和军书,以封装命名的绿纬书、皁纬书、蒲封书、苇箧书等。这些文书在传递过程中根据文书的不同特点来命名,涉及传递过程中邮书的内容、包裹封装及批次传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金国汗皇太极宣布将女真族名定为满洲,今简称满族。清初八旗满洲有“旧满洲”,满语称佛满洲,佛(Fe)汉译“旧”的意思,“新满洲”,满语称伊彻满洲,伊彻(lce),汉译“新’助意思。是太极崇德年间用兵X龙江流域,曾把当地部分索伦、达翰尔和赫哲人编人满洲八旗,通称其为“新满洲”①。由于当时这些少数族人被分散编入八旗各佐领,入关后同其他满族成员均被称为“旧满洲”。“其顺治、康熙年间,续有招抚壮丁,编佐领隶旗籍者,则以新满洲名之”②。清初招抚新满洲是事关东北国防的重大事件,迄今为止几乎…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邮传通信的国家。远在没有文字和交通工具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采取以物示意的方式进行通讯联系了。西周时期出现了以烟火为号,传递军事紧急信息的烽火台,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有创造。当时在军事要塞和通达边疆的要道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筑一烽火台,连接不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闻烽举燧燔。”檄文中所说的“烽”、“燧”,是指古代烽火台上发放的两种信号之名。黑夜遇敌报警,举火为号,称之为“烽”,白天遇敌报  相似文献   

5.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何以能统治这么长久?以往的研究者常从“汉化论”加以解析,近年美国新清史学派的解释则从边缘视角出发,强调“满洲中心论”,认为清朝统治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经营,在于其保持了满洲认同、满蒙联合、满人的族群未被“汉化”.作者认为“汉化论”与“满洲中心论”分别凸显了清朝统治的两个面相,在清史...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的爆发,给内外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和上层喇嘛,以极大的震动。素对我国外蒙古领土抱有野心的帝俄,则乘机而动,外蒙古以博克多哲布尊丹巴活佛——杭达多尔济亲王为首的库伦集团,接受帝俄的策动和资助,以反对辛亥革命为名,宣告“独立”,成立所谓“蒙古国”。库伦集团倚俄为势,于1911年12月向呼纶贝尔、内蒙古等盟旗,发出《檄文》,通告各蒙旗:外蒙已“独立”为国,得到了“俄国政府允许”,今后俄蒙继续“彼此相助”。要求各旗札萨克、总管,向属下宣布这一消息,并向“蒙古国”表明自己的态度。继《檄  相似文献   

7.
日本“满洲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满洲移民”始于日俄战争后,至日本投降计40年。探讨“满洲移民”之源起,其直接提出为儿玉源太郎;制定移民策,阐明移民50万必要性的是后藤新平;提出20年向“满洲移民”百万人计划的则是小村寿太郎。移民分为两个时期,九一八事变前为一个时期,称早期移民;九一八事变后为第二个时期,1932~1936年为第一阶段称武装移民,1937~1941年为第二阶段,称国策移民,1941年开始第三阶段为移民崩溃阶段。“满洲移民”给中日两国人民特别是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仅使中国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给日本移民当雇工,受尽其剥削,不仅肉体遭折磨,还受到精神上的摧残。日本的居民背井离乡,移来中国,幻想建立“第二祖国”,其后果是灾难重重,自食恶果。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新小说”崛起之时,出现了名噪一时的“政治小说”。“政治小说”在清末小说中所占数量虽不多,但是它却成为清末“新小说”的主流,对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治小说,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于幻想。”在当时,政治小说是“理想小说”之一种。这种“政治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没有的,它主要是受欧洲、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詹师富起义,于明朝正德年间,爆发于福建省南靖地方大帽山区。起义历时年余,活动于江西、福建、广东交界之地。明朝政府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亲自统兵镇压。起义军被镇压后,明朝皇帝对镇压起义“有功”人员颁发了“勅谕”,表彰其“功绩”。这个“刺谕”反映了起义军一些活动。故将这次起义与“刺谕”有关情况简述之。一明朝中期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朽,英宗(正统)时,太监王振专权,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爪牙遍及各地。福建参政宋彰,  相似文献   

10.
例二十 师役则掌共其献赐肉脯之事(《周礼天官外饔》) 杨先生谓: 贾公彦疏云:“掌共其献者,谓献其将帅,并赐酒肉之事并掌之”是贾以“献”字绝句。 我以为杨先生因贾公颜疏云:“掌共其献者”,便定为“贾以‘献’字绝句。”如因贾解释“献” 字便以“献” 字绝句,而先解释“献”字的并非贾公颜而是郑玄注谓:“献,谓酌其长帅”,可见郑玄便已以“献” 字绝句。其实,解释“献”字,并不足以断定以“献”字绝句。 杨先生又谓: 王氏应电云:“劳将帅日献,犒兵众日赐,献赐皆有肉脯。”按王以则掌以下十字作一句读,是也。 按杨先生的逻辑解释“献”字,便是以“献”字绝句,那么王既解释“献’又解释“赐”,便应也以“献”、“赐” 绝句,而却谓“按王以则掌以下十字作一句 读,是也。”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文艺创作皆与战争关系密切。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后,其军歌《讨匪行》随之问世。《讨匪行》旨在颂扬军人、鼓吹侵略,但因其词曲悲伤、低沉,亦有人以之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与无奈。然而,从根本上说,《讨匪行》是军国主义的产物,同时也是宣扬军国主义的重要工具,通过其创作与流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显露无遗,其民众对...  相似文献   

12.
郑薪 《巴蜀史志》2003,(2):58-58
以茶敬客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俗。早在晋代,士大夫好清谈,常以茶助兴,弘君举在《食檄》中描绘当时主、客见面后是“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可见当时已出现以茶敬客的礼俗。晋代王潆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以后,此风更盛,“寒夜客来茶当酒,两腋清风几欲生”(郑清之),正是这种风俗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从初登历史舞台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时期成为立宪派的理论旗手,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政治表演,大抵没有脱出过改良派的温和形象,所谓梁启超鼓吹革命,则是指他在二十世纪初年有过不少激烈言论,诸如“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等等。长期以来,由于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与革命派为对的事实,其鼓吹革命的言论不是被视为假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何时?孙中山本人的说法当最有权威。目前人们多采用冯自由《革命逸史》、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的说法,简单地把东京留日学生的加盟大会视作它的成立大会。这并不符合孙中山关于同盟会成立时间的说法。他在《孙文学说》一书里说: 乙巳(1905年春间),予重至欧洲,则其地之留学生已多数赞成革命。……予于是乃揭橥吾生平所怀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号召之,而组织革命团体焉。于是开第一会于比京,加盟者三十余人;开第二会于柏林,加盟者二十余人;开第三会于巴黎,加盟者亦十余人;开第四会于东京,加盟者数百人,中国十七省之人皆与焉;惟甘肃尚无留学生到日本,故阙之也。此为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始。从上文可以看到:(一)孙中山此时所组织之革命团体,已不称“入会”,而曰“加盟”,可见,1905年春在比利时所组织之革命团体,已同兴中会有所区别;(二)孙中山将在欧洲和日本组织的革命志士“加盟会”按顺序称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会,显然是把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看作是欧洲“加盟会”的继续。  相似文献   

15.
王政  张正林 《丝绸之路》2009,(16):77-79
刘克庄(1187-1269),号后村,福建莆田人。晚年著《后村诗话》,分为前集2卷、后集2卷、续集4卷、新集6卷,计14卷。前、后、续三集统论汉魏唐宋诗人诗歌,以唐宋诗为多;新集则详论唐人诗作,皆“采摘菁华,品题优劣”。《四库全书总目》称《后村诗话》“所载宋代诸诗,其集不传于今者十之五六,亦皆赖是书以存”,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说《后村诗话》“网罗众作,见取材之博;评衡惬当,见学力之精”,可见此书的文献价值与理论意义。本文从诗学观点的视角简述之。  相似文献   

16.
雅片战争前清政府为什么执行“闭关”政策?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得非常明确。一方面是“欧洲各国在17世纪之末,为着与中国通商而互相竞争,它们中间的剧烈纠纷,大大地促进了满洲人所采用的非常政策,这是毫无异义的”。另方面——从清朝内部来看“可是推动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害怕外国人会扶助很大部分中国人在十七世纪前半期或大约在这时期内所有过的那种不满意满洲人奴役他们的情绪”(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导师更从经济方面指出“在中国农业与手工工场业直接结合,这就大大节省钱财又节省时间,因此就给大工业生产品以最顽强的  相似文献   

17.
燕行使基于“满汉差异”之比较,形成有关清代盛京满洲群体的族际认知,其对满洲人“满洲本色”的捕捉折射出盛京满汉社会文化的交融与张力。相较满洲群体,由于“华夷”意识与“异质”文化的冲击,燕行使站在“汉本位”立场,对盛京蒙藏群体的质疑与批判更为强烈,并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燕行录”叠合“他者”与“异域”的历史镜像不仅呈现出跨族际的文化汇聚与碰撞,同时亦对思考清代边疆民族带来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18.
肃顺与左宗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咸丰年间,肃顺官至协办大学士,授命赞襄政务,辅佐幼帝,以其权高位重,素有“肃中堂”之称。左宗棠也曾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年间位及军机大臣,人称“左中堂”。这两位晚清重臣,都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关于两位中堂“神交”、肃顺智救左宗棠的故事,则鲜为人知。肃顺(1816—1861)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其兄端华袭郑亲王爵位。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人称“肃老六”。肃顺其母为其父的侧媵,正因为庶出,他成为了闲散宗室,早年多闲散无事,整日游荡街头,“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  相似文献   

19.
1904年後,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学人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之外寻求道德力量以图救亡。改良者限制“科学”概念於形下,同时改造传统的道德之围,以迎合进化;革命者出於精神动员的需要,完成了“科学”话语的形而上转换;游移於革命与改良之间者,径取西方反思现代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试图超越生存竞争中的道德困境。此一时期,中国“科学”概念正抽离出学术本身,演变成一个进化/退化的二元话语基础,在“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相反向度被批判,或是被宣扬,作为学术的“科学”反而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20.
因信神而祭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通例,必然的产物。 满洲震钧曾说:“满洲六礼,惟婚祭二礼不与世同”。拙文拟就其祭礼一项,择其以萨满礼仪所举行的吉礼祭神,略作一粗浅探讨。 这种祭典,源远流长。清高宗弘历说:“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礼”;《满洲源流考》也载说:“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祭堂子原用萨满礼仪,而且举行这种祭礼,其仪式的主持者必伴以舞蹈。整个场面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因而族内外普遍称它“跳神礼”。这种因祭神而结合歌舞的形式之所以终于成为本民族的特征,它和古来满洲人能歌善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