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明中叶史学风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李梦阳、陆深、瞿景淳、梁梦龙、卜大有的研究 ,对明中叶史学风气转变的背景、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 ,当时史学风气的转变与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具有一定联系 ,而陆深等人的《史通》研究 ,促进了史家对史学理论的关注和史学批评的展开。梁梦龙等人对史学要义的思考 ,也推动了史学理论的普及。  相似文献   

2.
明初曹昭根据家藏和所见古物撰写《格古要论》,开创了古物赏鉴类著作的先河和体例。明代中期王佐对此书作了大量的增补,即《新增格古要论》,但因其杂抄而不受重视。本文从版本、作者、体例、内容几个方面对二书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了其学术价值,并着重强调了王佐新增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孝迁 《史学集刊》2007,2(3):62-69
五四时期,在我国史学专业化的背景下,《史学原论》作为西方史学方法论的经典教科书,在史学界流传甚广。胡适、李泰菜、梁启超等人的著作深受此书的影响。民国时期不少青年学生赴法留学,跟随《史学原论》著者研习史学方法,这些中国留学生归国后执教于各地大学历史系,极力宣扬师说,使西方史学方法论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得到贯彻,“史学方法”被官方定为必修课。这本教科书在中国现代史学专业化进程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史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输入、移植、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到逐渐领悟而尝试建构中国本土化史学理论的过程。它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推进的:一是以西方史学理论著作为蓝本,接受并综合西方近代史学理论而创建中国本土的史学理论;二是用西方史学理论的基本理念来关照中国史学传统,发掘中国传统史学中适合近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因素,进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民国史学理论研究,深受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影响,以科学化作为史学理论建构的主要目标,努力建构实证主义的科学化史学。科学化的史学研究,重视历史考证和史实求真,致力于历史学的科学化并强调科学方法,将研究重心集中于科学方法论,出现了史学研究的“方法热”。这种“方法热”趋向,既体现为自觉借鉴并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及社会科学方法,更体现为集中探究狭义的史料学方法,即研究实用性的史料考证方法。因此,本土化、科学化和方法热,构成民国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5.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对它的修撰,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时至今日,也非易事。它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古籍整理研究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清理了自《四库全书总目》以后我国的文化遗产,史学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三国史记》在编撰方法上借鉴了中国古代史籍的编撰体例和原则,体现曲编年体和纪传体的某些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编写特点;在历史观上,《三国史记》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史籍中所具有的正统史观、天命史观以及尊儒崇礼、重民观念等史学思想,还体现了它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史观。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史学通史》(张广智主编)是迄今为止我国学者撰写的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西方史学通史,意义重大,兹不赘言。然而,该作品第三卷中关于拜占庭史学的部分内容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史实和表述两个方面。笔者对这些内容一一予以辨析,愿为该书日后的修订完善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明嘉靖年间王宗沐首修与万历年间陆万垓增修的《江西省大志》,是一部以经济史为主的通志,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表现在:一是对明代江西赋税与徭役的记载是有关明代江西史料中最全面最详细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明代江西制瓷业与造纸业的记载成为研究明代中国造纸业与制陶业的珍贵史料;三是对水利、防卫、藩府等的记载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在考得失、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在“史部”典籍的提要中 ,《总目》通过区分类聚、考察源流、比较异同等途径 ,评品史籍 ,显示其史学批评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柱间史》是伏藏文献中出现较早的一部。相传是吐蕃松赞干布讲述,所以一般也称作《松赞干布遗教》,本文对《柱间史》的史学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笔者认为即使存在书中涉及到的一些神话传说,及书中的部分内容是由后人杜撰的问题,同样不会影响到本书的完整性及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所著《史学通论》,是一部广征博引西方诸家之说,同时又有自己识断的;以进化史观为指导的较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在《新史学》等专论中所阐述的基本史学理论,实际上主要是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中有选择地移植过来的。20世纪初的梁启超在新史学的理论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创见,因此,将其视为中国新史学理论的奠基人或创立者,是不准确的。当然,梁氏的移植并非完全照搬照抄,而是有所归纳,并结合中国旧史弊病有所演绎,这就使其《新史学》等专论所宣传的新史学思想更条理、更易为中国学界所接受,并且有了针对性。正因为如此,梁氏在中国新史学发展史上,有着无人能够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知幾《史通》、郑樵《通志总序》和章学诚《文史通义》三书在我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书对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通史都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就其撰写体例、史料取舍、语言表述等方面提出批评。这些批评或正确、或错误,或偏颇。刘、章两人还对《史记》创设的纪传体史书体例提出了改造或革新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史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晚期学者姚永朴系统阐述其治史理论与方法的专著。从姚永朴所论史学的意义与功能、史著的体例、史文的古今奇偶繁简曲直之分,以及使用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形式等方面来看,其《史学研究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结,也是对当时西方史学在中国传播所做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明光宗实录》和《三朝要典》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两部官修史书,纂修于明末党争激烈的背景之下。《明光宗实录》经过改修,其初修本与改修本反映了力求直笔与肆意歪曲两种不同的撰史态度。《三朝要典》的编纂则与一系列的私史之禁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续夷坚志》曲折反映金元之际的社会动荡,该书材料来自传闻和作者亲身经历,尽管所属内容有荒诞迷信之处,但所载奇闻异事为我们展现出当时人们内心世界、宗教信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此书中,王夫之明确提出经世致用的治史目的,具有较高的史论价值。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动时代,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史家的主要任务。史家在前人书中力图寻找可用于当今之世的知识,经世致用成为治史的主要目的。为履行这个"经世致用"的"君子之道",王夫之明确提出对史书、史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干宝《晋纪》已佚,其中二千七百多字的《总论》因历代各种文献引录完整保存至今。创设"总论"这种新的历史评论范式,摆脱《左传》、《史记》就事论事或寓论断于叙事中的历史评论方式,在更宽阔的历史视野下表达史家的历史认识,对后世历史评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论》对西晋兴亡的历史过程及其缘由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这些历史认识对研究西晋历史发展及其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晋纪·总论》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血脉及其文化从古至今连绵延续、未曾有过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有着良好的修史史学传统。通鉴体 (编年体 )是修史传统中重要的一种体例。在现代社会 ,这种编年体体例仍是必要的。《清通鉴》就是颇可称道的这种体例的史学巨著  相似文献   

20.
陈高华 《史学月刊》2001,(3):124-125
《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刊载的《&;lt;述善集&;gt;选注(二篇)》,介绍《述善集》的二篇文章。这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有助于元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