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栎 《东南文化》2015,(2):23-29
中国考古学正处于转型期,新形势要求考古学理论创新的同时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考古学已经脱离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察其被相关学科附属的现象,探讨学科的定位问题,对构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意义重大。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一、通过借鉴西方过程主义论和后过程主义论的精华,补充学科理论层面的不足;二、提高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研究体制,尽可能减少行政因素的干扰,让考古发掘和研究回归学术本身;三、加强对公共考古学的关注,在和参与者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吸纳更多理解人类社会、文化与行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张嘉欣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3):175-176,F0003
考古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系统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一样,由高级、中级、低级三个层次组成。中国考古学发展至今,一直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学科问题的最高指导。然而一门学科的发展既需要基础的方法指导,也需要提纲挈领的哲学指导,更不能忽视的是各类在发展中的中级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讨论什么是考古学的中级理论,又包括哪些内容,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的中级理论的关系,以及考古学中的中级理论对中国考古学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已经开始第二个百年历程的中国考古学初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且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最能反映考古学的中国特色与发展水平。通过梳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高校考古通识课的建设,回顾河南大学考古通识课的讲授,我们对如何在高校开设和讲授考古通识课进行了思考,并试图在发展考古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下,反思高校考古通识课的设置,并试图探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时性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考古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文章讨论了包括考古学学科定位和学科研究倾向在内的多个问题,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背景,学科发展,个人魅力和具体贡献比较了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宾福德的影响力。文章对名气和影响力做了区分,认为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要比有名气困难得多。显然,这种影响力是学者本人洞察力和所作贡献的体现,表现为不满足于现状和传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而且,这种影响力往往要在这些学者过世后才会显现,而他们身前往往因为与传统或现状有所冲突而备受争议,饱受批评和压制。柴尔德因为欣赏当时苏联考古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而丢掉饭碗,二战后被美国政府拒绝入境。宾福德因挑战传统而遭遇被推迟授予博士学位、被美国顶尖大学解雇和到69岁才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坎坷。他的遭遇几乎是沃尔特·泰勒的翻版,但是与泰勒只能离开考古学界相比,宾福德因影响了新一代年轻学者而名满天下,最后扭转乾坤,使过程考古学最终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范式。柴尔德和宾福德难分伯仲,他们都是20世纪考古学范式的奠基人,前者在20世纪初建立了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范式,而宾福德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了过程考古学的范式。范式的变化是科学的革命,他们两位为考古学带来的变革,从学科发展和科学史上的影响力而言,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柴尔德与宾福德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可能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过于强调传承,削弱了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如果中国考古学要对世界考古学界产生影响,那么造就像柴尔德与宾福德这样的变革者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杨杰 《东方收藏》2022,(8):96-98
本文通过大量的科技考古实例,阐明科技考古学对于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并对科技考古在龟兹石窟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介绍,同时对更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做出推测。科技考古学为传统考古学研究古代社会带来了新方法,提供了新的信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及社会进步。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考古学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在龟兹石窟保护研究工作中,同时不断促进石窟保护研究工作向深化和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考古学为中心,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古新发现的数量与性质令人欣喜,相应的研究也开拓出不少新的领域。综观这段研究史可以发现,考古学家从研究社会的角度,以历史学、政治学的语言去描述考古学学科的材料,体现了考古学学科的进步;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家则采用考古学材料去构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理论模型,完善与修订相关概念,说明考古学材料实际上已经成为早期国家研究的核心与导引。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曾在之前的无角度系列中讨论了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和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1,在持续地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仍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以下从考古学学科性质与学科归属的独断论倾向、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和现象学下的考古学、考古学的整体论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10.
许永杰 《北方文物》2023,(1):104-112
陈雍新著《考古何为》是一部全面阐释考古学中国化过程及中国考古学特色的专著,从五个方面对该书的内容做延伸和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学派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最突出的特色,给予考古学这一“外来物种”旺盛的生命力。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生命源泉,根植于中国黄土的考古学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层位学等方法论;作为阐释考古学的聚落考古学和认知考古学属于“新考古学”的范畴,作者通过缜密的逻辑阐述与易懂的实例演示,使读者能够有很好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参照;考古学是一门与众多学科存在联系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时,要注意把握考古学的学科本位;“考古学文献导读”是作者奉献给青年一代考古学者的全新知识。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文博》1998,(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严文明在《文物》1997年第二期撰文,对中国考古学的历程和发展作了系统性研究后指出,中国考古学走向21世纪的过程,也将是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过程。要实现这两个走向,首先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同时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分化和不断地相互渗透中实现的,考古学应克服以往强调独特性和纯洁性的观念,对其他学科须采取欢迎而不是排斥的态度,否则,就谈不上学科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考古学若不能克服仅立足中  相似文献   

12.
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方法。在秦汉考古学体系的重构与建设中,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全球史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共考古学的多样性与非调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考古学英文作,或被译作公众考古学。在英文中,public所指并非汉语中的公众及其群体,而更与国家公共机构密切相关。从这层意思上来说,Public Archaeology译作公共考古学更为贴切。这一概念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英等发达国家,最初是与考古学科发展所带来的考古遗存和文化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紧急情况密切相关的。这种紧急状况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学科专业化增强所带来的资料的保护和管理问题,第二是学术界对于大量的具有潜在价值的考古资源面临日益严重的破坏而自身却又缺乏足够的保护能力。就是说,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公共考古学关注的焦点,甚至可以说,公共考古学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业内人士对以往那种由专业学者和官员来"替"公众管理文化资源的模式进行反思,首先从理论上厘清了长期以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于公众角色的定位问题。这里的"公众"一词指的是一个多元的、但又不以考古研究为职业的人群。作为国家概念之外的一个具有批评性的实体,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参与权与解释权应得到充分尊重;考古学的公共方面多数是与文化、价值甚至经济利益冲突相关的,因此被有的学者称为"不谐调的遗产";考古学归根到底是阐释文化认同及其演变,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政治脱不开干系。诸如此类,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中所遇到的这类问题,都成了公众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众考古学现已发展成为当今考古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作为NickMerriman所主编的《公共考古学》一书的序言,对于公共考古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系统论述,有利于我们对国外公共考古学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方辉 《南方文物》2013,(1):24-27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考古学科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级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样,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成为历史学门类之下并列的三个一级学科。据说,以往国家对学科评估和资源投入是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的,因此,学科分类对于整个历史学门类的发展是有利的,对于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三个一级学科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学科升级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学科升级之后如何更好发展,才是我们大家所必须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在中国学科体系的划分下,考古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更多地与历史学联系在一起;在国际领域,考古学无疑是一门科学。同时,考古学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在一个科学主义至上的时代,考古学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作为一个学科的精神的自由。本文将以中外两篇对考古学本身作出阐述的文章为参考,从科学与艺术两个角度梳理考古学发展的脉络,展现考古学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16.
考古学的性别化研究是相当晚近的现象。本文回顾性别考古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当代欧美性别考古学的研究模式,并简要评述了我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现状。性别考古学是当前考古学重要议题之一,不应被中国考古学家所忽略和淡忘;多角度解释考古遗存有助于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张忠培 《华夏考古》2003,(4):102-105
在世界的中国考古中,中国大陆的中国考古扼制着这个学科的制高点,掌握着这一学科的发言权,中国大陆的田野考古技术在世界考古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它的理论与方法也居世界先进行列。中国考古学的这些成就对世界考古学做出了贡献,对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外国学者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这虽是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讨论已引起整个学科的瞩目,它表明这个学科正处在新的历史变化时期,并促使人们对现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一中国考古学史的简要回顾与当代学科重点的转移任何学科之所以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近代考古学自19世纪中叶诞生之日起,迄今已走完整整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如今它已是一门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专门科学,在科学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壮大的.最早诞生的是史前考古学,此后产生了历史考古学.20世纪初又正式提出了“田野考古学”的命名.至此,这三大分支便成为考古学科的主要“角色”,这一格局一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自19世纪中叶在欧洲产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在欧美,史前考古学属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支,研究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历史的考古学属于古代史研究的范畴;在中国,考古学一直被囿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主题的史学体系中.将考古学摆在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地位上,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归属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学科目的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总而言之,影响到考古学是不断发展走向成熟还是固守传统而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