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陕西民间宗祠木雕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宗祠木雕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实地调研了集中在陕西地区的上百座建筑华美、雕刻卓著、装饰美轮美奂的宗祠,从关中、陕南、陕北三个不同地域的民间宗祠木雕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归纳总结陕西民间宗祠木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进而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并倡导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张景宇 《文物春秋》2010,(4):53-55,F0002
玉田县王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北方四合院式建筑,是唐山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其主体建筑包括秩祜堂、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及二道垂花门楼和正门楼,现西耳房、西厢房及二道门已不存。其建筑形式与布局反映了清代北方宗祠建筑的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民居与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分为宗祠和官祠两类。宗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祖先而立,如陈氏宗词、田氏宗祠、唐氏宗祠等,其建筑规模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官祠的建造一般要经官方批准,由民众集资,用以纪念出生于当地的官员或外地人在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  相似文献   

4.
张枫 《文物春秋》2007,(3):57-63
湖北省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组建筑组成,其中李氏宗祠是湖北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了鄂西地区宗祠建筑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居及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熹宗祠是全球唯一的以朱熹名字命名的朱氏宗祠”。这是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熹第29世孙朱杰人教授先后两次到朱熹宗祠考察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7.
朝鲜时代与明清两朝都是在16世纪即明朝嘉靖、朝鲜明宗年间大规模普及乡约的,随后明朝出现族规,朝鲜产生族契。乡约的普及与族契的产生,造成宗族乡约化。族会思想与实践即族会普及化,也促使族契的出现与宗族凝聚力的加强。族契与族规有很多共同点,族契实为族规。朝鲜祠祭似乎不发达,祭祖主要是在祖墓,因此墓祭兴盛,族契多是通过墓祭祖先进行族会。朝鲜族契也有大量关于婚丧方面的要求,一般属于互助,不同于明朝族规强调礼仪。明朝的族长设立普遍,有关制度较为完善,朝鲜则以设立门长为主,职责要求较为疏略。特别是是明清族规一般收录在族谱当中,并在宗祠中使用,涉及范围较广,教化作用较强,作为宗族规范较为严密。而朝鲜族契一般独立存在,主要为了进行族会,即宗族聚会,内容多是规范族人春秋墓祭与婚丧互助,比较实用。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或许是朝鲜时代族契在形式上更接近乡约,而明清族规则从更广阔的宗族建设与社会秩序立意。  相似文献   

8.
浙江兰溪市境内有一类"回字形"宗祠建筑,多为大姓巨族的总祠,规模宏大,型制独特,一般由门厅、廊庑和寝室组成一个"口"字形的四合院,正中则安放一座高大壮观的中厅(享堂),形成一个"回字形"建筑,这是兰溪独有的宗祠型制而在境内相当普遍,曾引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等教授的关注。目前这类宗祠保存完整的尚有诸葛村丞相祠堂、西姜村姜氏宗祠、芝堰村孝思堂、长乐村金氏大宗祠、渡渎村章氏家庙等十余座。这类宗祠起源甚早,历史悠久,建筑装饰工艺精湛,人文内涵丰富,既借鉴了北方四合院建筑及宫殿建筑的精华,又富有兰溪乃至浙西的地方特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的乡土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值得人们珍视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澄迈县有至今保存完好的以火山岩建筑和火山岩生产生活工具为特色的古村落群。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发掘,是保护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的前提。在物质文化价值上,古村落以村口池塘为中心扇形布局,以挖池塘等活动产生的火山岩建造的房屋、墓葬、道路和生产工具,融入了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彰显了古村落群的建筑价值。在精神文化价值上,澄迈县古村落群中以冼夫人文化为代表的冯氏大宗祠等大量存在的宗祠、牌坊蕴藏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宗族和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还有以军坡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7,(3):107-116
徽州宗祠是徽州礼制建筑类型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明清时期,祠祀建筑兴起大量营造之风,最本原的起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当时不但在都  相似文献   

11.
闵氏宗祠为豫南常见的清代穿斗式建筑,其结构、形式与江南、西南地区穿斗式建筑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又受北方抬梁式建筑影响,建筑有其鲜明的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一本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写、以图文形式反映柳州境内宗祠历史与现状的地情资料书<柳州宗祠>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济 《安徽史学》2007,3(2):101-108
自程敏政统宗谱刊梓之后,徽州程氏一直就存在着程敏政"冒祖附族"的种种说法,程敏政伪造近祖谱系似不能成立,他主要是用氏族家法构造了远祖谱系.程敏政"冒祖附族"说的产生与广泛流传有其社会原因,这就是徽州程氏的各宗支,为了维护祖先崇拜信仰、宗族凝聚力以及宗族地位,反对程敏政修改其早期祖先谱系.  相似文献   

14.
宗祠,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这里一般指用于同一家族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以纪念某位历史名人而专建的祠堂不在本文所议之列)。在处理宗族事务时、兼具社区性公共建筑意义。由于宗祠的祭祀性与议事性,在乡土建筑中  相似文献   

15.
陈瑶 《安徽史学》2016,(1):144-149
湖南湘潭阳塘的龙王信仰,作为周氏宗族的家神信仰,与宗族建构密切相关,其发展变化的背后具有深刻的地域社会文化脉络。龙王信仰在周氏族人记忆中是明初周氏始迁祖从江西带来的,由周氏族人轮流奉祀,是周氏宗族早期建构的重要文化符号。雍正初年,周氏宗族编修族谱、修建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宗族制度自此成为占有经济资源、展示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晚清以降,周氏宗族通过经管老龙神庙愈益体现其在地域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龙王信仰对于地域宗族和社会结构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降,中国境内宗族组织获得了巨大发展,与宗族组织的发展相适应,民间社会倾力建设祠堂的积极性高涨。明清时期的官府尤其是清政府对祠堂建设采取鼓励和劝导政策,将之视为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我们从江苏、福建两地祠堂的地域比较中看到:两地宗族祠堂建设中存在诸如众力协作、推崇科第人才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兴建主体上的某些差异,譬如,江苏宗族祠堂建设中的主角是士绅,而福建宗族祠堂建设中则活跃着更多商人的身影。延续到当下社会,福建宗族祠堂建设融入了海外华人力量,于是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态势,而在江苏则较难见到宗祠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龙泉保存着众多的宗祠建筑,历史悠久,布局合理,工艺十分精湛,体现了浙南山区独特的建筑风格。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9处保存较好的宗祠建筑为研究对象,论述它们在规模布局、雕饰形式、建筑用材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修祠、保矿、交游对这份资料我想补叙三点:一是关于郭林宗祠的修缮;二是关于保矿运动;三是其与士绅的交往。(一)关于郭林宗祠的修缮郭泰(128—169),字林宗。介休先贤之一,为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后汉书》有传,《世说新语》也载入其多条佚闻,品德如颜回,教育弟子如孔子,在士林中有崇高的地位,为介休人文的代表。其去世后,会葬者数千人,蔡邕为撰碑,自称"无愧"。北周武帝除天下碑,而诏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雅典,胞族是兼具血缘和地缘特征的基层社会组织,是维系氏族、德莫和部落、保证雅典城邦运转的宗教纽带。在政治和宗教无法完全剥离开来的雅典社会,胞族成员资格无疑是雅典人获得公民权的必要条件,而参加胞族节庆及祭仪等宗教活动,亦是雅典人对其公民身份的自我建构过程。《雅典胞族法令》系一篇关于胞族如何确认其成员资格的石刻铭文,对德凯莱亚地区男童和男丁的审查入籍做出了相关规定。该篇法令是解读雅典胞族组织最为重要的文献证据。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在安溪县龙门镇观山村新发现了一座明朝的周氏宗祠,该文物见证了台湾与安溪往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