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灯具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种类丰富,造型美观。与此同时,灯具燃料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性质上看,汉代灯具燃料可分为固态燃料和液态燃料两类。使用时,固态燃料可用硬质灯芯制成烛,插于灯盘中心的烛钎上;液态燃料则常用于不带烛钎的灯具,通过软质灯芯点燃、照明。  相似文献   

2.
泽川 《文史月刊》2011,(10):24-24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围郑,郑国派烛之武劝说秦国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  相似文献   

3.
正灯具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人类不会制造光明,一直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直到"火"的出现,才彻底刷新了人们的生活,此后历经周代的"烛",战国的"镫",由此拉开了灯具的发展序幕,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时期,《楚辞·招魂》曰:"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说明战国时期为人们所熟知的灯具已经初现了。笔者认为,古代灯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关键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辉煌期。  相似文献   

4.
<正>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却尚无定论。《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这是目前我国古文献中关于"灯"字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战国时灯具已经出现,且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但是,战国时灯的结构已相当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显然,在其之  相似文献   

5.
刘婵 《东方收藏》2020,(5):20-21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相似文献   

6.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提出的著名的哲学命题。他一再提醒人们:“有一件事要诸君留心的,是本总理的学说,和古人的学说不同,古人所信仰的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我所信仰的是‘知难行易’”。又说:“古人说‘知易行难’,我的学说是‘知难行易’。从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灯具,源远流长,造型别致,设计新颖,种类繁多,材质广泛,大致分为铜、陶、瓷、铁、锡、金银、玻璃、木头、石头等。灯的发明与火密切相关,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夏商周时期,照明用的是一种"烛",类似一种火把。我国最早的灯,可能源自陶豆。  相似文献   

8.
灯是照明的器具。古代叫镫,亦叫锭。我国的古代灯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它包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之一。《说文》载:“镫,锭也。锭,镫也。因为锭中置烛,故谓之镫。”灯源于何时?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考察,我国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灯来照明了。例如,《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灯错些。”又如,1976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银首人涌灯与十五连盏灯树,均系我国古代灯具的艺术珍品。笔者通过贵州境内出的灯具,对贵州何时开始使用灯来照明,贵州早期灯的特…  相似文献   

9.
《文史博览》2010,(7):34-35
<正>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的时候,秦国和晋国的联军包围了郑国的首都。郑国的老臣烛之武出面,到秦国的军队里分化敌方阵营。烛之武说:"若舍郑以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0,(7):34-35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的时候,秦国和晋国的联军包围了郑国的首都。郑国的老臣烛之武出面,到秦国的军队里分化敌方阵营。烛之武说:“若合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就是,秦国要是保留了郑国,让郑国在东边路上做主人,以后贵国的使者经过这,累了、少什么东西了,我们供给您,没什么坏处。  相似文献   

11.
卢肇字子发,号标,祖居宜春县标乡(分属分宜),据《卢氏族谱》记载:卢肇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亥时,殁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8月初一日巳时,享年64岁。他少时家贫,笃志为学,曾说“为业之初,家空四壁,夜无腊烛则睡。恨冥顽。亦尝是刺。”也就是说,晚上用柴火照明读书,想睡时就学古人用锥刺肤,用功读书。他的章“驰骋上下。伟奇事观”,当时的“达官宿儒皆推重之。”卢肇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以进士第一各及第。他是江右第一状元。“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2.
晏子数罪     
《文史天地》2008,(8):71-71
齐景公喜欢捉鸟玩,便派烛邹专门管理鸟儿,可是烛邹不慎让鸟飞逃了。景公大为恼火,下令杀死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高兴地说:“好。”于是把烛邹叫进来。晏子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一书中“天时”一词,目前流行看法以为是指自然界的阴晴寒暑,是不确切的。《孟子》原书“天时”一词的本义,还应依从《孟子章句》作者赵岐的解释:“天时谓时日干支,五行旺相孤虚之属也”。“天时”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常用语,运用于战争,都作“天命”或命运之好是机”讲,是古人在战前或战争进行中占卜而趋吉避凶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14.
<正> 《长安志》卷九常乐坊下载:“南门之西,灵花寺。”自注云:“《酉阳杂俎》曰:本曰大慈,大历初,僧俨讲经,天雨花,至地咫尺而灭,夜有光烛室,敕改为灵花寺。俨即康藏之师也。”《唐两京城坊考》沿袭《长安志》文。今所见吕大坊《长安图》残石则在常乐坊南门之西标为“云  相似文献   

15.
同样是一个“畏”字,有着它的两面性,人们用起来大有区别。作为党员干部,是“有畏”还是“无畏”,是“畏权”还是“畏事”,这里更有天壤之别。首先,党员干部要心中“有畏”。古人云:“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这里的“畏”,是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6.
呼啸 《收藏家》2011,(2):16-18
火之用于照明,是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相伴随的。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远古先民们便将涂抹了油脂的树枝作为火炬用以照明。这种火炬便被称为"烛",孔颖达在注疏《礼记·曲礼上》中的"烛不见跋"一句时便曾说"古者未有蜡烛,惟呼火炬为烛也"。  相似文献   

17.
辛人 《神州民俗》2006,(5):36-37
旧时,凡县治所在之地,城中必建有一所神祠,俗称城隍庙,为供奉祭祀一地的城隍神所用。城隍,民间传说是主管某个城的神,故凡“祈雨、求晴、禳灾诸事”“公私每有祈祷”。古人还认为:“生而为英,殁而为灵”,故天下之城隍,往往生前实有其人。  相似文献   

18.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20.
本主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梳理与发明“地支”字的原初意义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十二生肖”之关系,并由此揭示“地支”排序的意义,以及“地支”字、“十二生肖”分别透露出的古人生产方式与当时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