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前夕,宋子文将外交部长一职让予王世杰。王世杰明知会遭致国人唾骂,仍在条约上签字。有人说王世杰是民国的李鸿章,倒是江南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编者。(一)王世杰,字雪艇,湖北崇阳人。幼年好学深思,不喜嬉戏。清末,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办学堂。王世杰12岁时考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成绩优异,为当时主持湖广学政的梁鼎芬所激赏。1910年,王入北洋大学。次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世杰辍学兼程南归,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参与守城。民国初年,王世杰与石蘅青等受命组设国民党鄂支部。国民党“…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讲义费风潮再回顾1922年10月12日,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学,由评议会通过的征收讲义费决议付诸实施。10月18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刊登有朱希祖、王世杰、沈士远、丁西林、李书华、沈兼士、周鲠生等评议会成员联名写给蔡元培的来信连同蔡元培的回信。前者建议:"本校讲义印刷费,岁达一万余元;然图书扩充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但矛盾一直没有消除,政治斗争和军事摩擦不断发生,两党之间的谈判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王世杰先后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身份,参与抗战后期国共两党的多次谈判,直至重庆谈判,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其中经过,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详情请看《王世杰与国共谈判》。  相似文献   

4.
<正>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上的六个大字常常被人问及是谁写的,蒋介石、汪精卫、王世杰、闻一多、刘永济、郭霖、萧君绛、曹立庵等都曾被提到过。为了一探究竟,我访谈了一些知情者,以期为人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记忆。《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皮公亮先生说六字为刘永济先生所书"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武昌街道口的木牌坊上。  相似文献   

5.
1943年11月,国民参政会组织"中国访英团"赴英访问。本组史料反映了驻英大使顾维钧、军委会参事室主任王世杰等人为该团访英行程安排、言论要点等诸多事宜进行磋商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世杰身材矮胖,圆圆的面孔,外加一副眼镜,很有学者的风度。夫人萧德华(音乐家萧友梅之妹)身材比他要高过一个头,有次王世杰访美归来,夫人去机场接他。王世杰刚从飞机扶梯走下,中央社记者就大叫:“‘开麦拉’(照相)快!不然王部长就太矮了!”众人大笑。王世杰也不介意。  相似文献   

7.
王世杰(1891-1981),湖北崇阳人。早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后转投国民党,进入政界。历任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曾一度任国民党参政会主席团主席。  相似文献   

8.
一 蒋介石的亲信王世杰逃台之初未任成台湾“行政院长”,与CC派有关。 王世杰系近代知名教育家、法学家.也是一位名气颇大的政客。他1891年出生在湖北崇阳县,早年在武汉、天津等地读书,1913年去英国留学,1917年转赴法国.就读巴黎大学,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应学界泰斗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相似文献   

9.
1945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王世杰、邵力子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上签字。随后毛泽东接见双方代表并表示祝贺。但是,蒋介石却耍两面手法,表面赞同而暗中密令国民党军多处向中共军队进攻,造成了"关(山海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严重内战局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相似文献   

10.
台湾学者李敖在大陆已出版了数十种著作,甚为畅销,这位蜚声海内外的作家,青年时,曾深受他大学时代老师殷海光的影响。殷海光原系国民党《中央日报》主笔,辞职后到台湾大学任教,1949年11月,他与胡适、雷震、王世杰、杭立武、傅斯年等人共同创办了《自由中国》半月刊。《自由中国》创刊后,担任了主笔的殷海光如鱼得水,在《自由中国》上发表了大量抨击蒋介石黑暗政治的政论文章,在台湾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国民党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刚刚步人台湾大学的李敖,对殷海光的政论文章及为人、气魄、学识佩服不已。1957年3月,李敖…  相似文献   

11.
一、国民参政会的由来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成立的最高咨询机关。参政会成立初期设正副议长,后来改设主席团,日常事务由秘书长掌理,参政会秘书长先后由王世杰、邵力子担任。王世杰担任此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一、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7月30日,王世杰接替宋子文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此时正是宋子文访问莫斯科第一阶段结束,回国商讨对策之际。 在此之前,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等于6月27日前往苏联谈判。在十几天的谈判中,中苏双方就大连问题、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问题、外蒙古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有些问题初步达成协议,有些问题尚未解决。7月12日,宋子文以回国  相似文献   

13.
1948年12月25日的中国,虽然硝烟未熄,但胜负已定,江山唾手可得的共产党宣布了头等战犯的名单,共计43人,王世杰名列第22位。什么是“头等战犯”,就是“罪大恶极,国人皆日可杀者”。如果不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注释中介绍了他这个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长,我们恐怕连王世杰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过。  相似文献   

14.
<正>《左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左传》哀公十三年:"遂取宋师于嵒,获成讙、郜延"。"聂"、"嵒"皆为地名。《说文》引《左传》聂字  相似文献   

15.
龙伟业 《文献》2021,(2):33-58
《九家集注杜诗》共有五种版本,依次为南宋淳熙八年郭知达刻本、南宋宝庆元年曾噩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清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民国二十九年《杜诗引得》铅印本。但因叶德辉、洪业等名家误导,学界对此多有误解,所谓"乾隆武英殿刻本"、"乾隆武英殿聚珍本"(活字)及其"嘉庆时翻刻之本",实皆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所谓"元明间刻本",纯属子虚。以《九家注》为例,可以窥见清代修书刻书与书籍著录之一斑:《四库全书荟要》不收《九家注》,是其编纂从速、去取不精的例子之一;学者、书坊、官书局等未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实情,错误地著录乃至"重刻"不少"聚珍本"。今人从推测清宫印出"聚珍本"《九家注》后又"不欲其流传",到断言清宫宋本《九家注》"绝不会是宋刻"等等,以讹传讹,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16.
胡金兆 《炎黄春秋》2010,(11):79-79
<正>读《炎黄春秋》今年第8期王红领《"京剧革命"与李琪之死》一文,对李琪同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深为敬服。而就所谓的"京剧革命"种种,愿就所知补说一二;当时我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工作,很多事是亲历。江青的"京剧革命"是有批有树,两手交替。早在1962年她就开始抓批《李慧娘》、《谢瑶环》等,直至批《海瑞罢官》,罪名一律是反党。1962年秋,我在办公室曾接到中央办公厅一个电话,  相似文献   

17.
1943年5月,蒋介石根据《中国之命运》,向中央设计局等部门提出,以后建设事业与建设人才应配合培植与使用。中央设计局根据此指示,提出培植建设人才"不外两途:第一,大量派遣专门人员及学生赴英美留学;第二,尽可能范围扩充国内实科学校之学生名额与设备"。同时与教育部等草拟了派遣留学教育计划。为此,蒋介石要求中央设计局成立派遣国外学习(包括留学与实习)人员计划审议委员会,统筹审议有关各部派遣留学实习人员之计划,指定王世杰、熊式辉、陈立夫、翁文灏、曾养甫、张厉生、蒋廷黻七人为审议委员。初定计划派遣1200名,以交通、经济、教育三部为主,分为研究、考察、实习三类(后因形势变化而扩展到农林、水利、卫生、军政等类),注重在厂场实习,以适应发展经济之急需。此会议纪录即为该审议委员会审核派遣过程纪录。  相似文献   

18.
<正>1996年又举办了《地质师》、《一人头上一方天》、《大森林》、《梦断关山》、《魂断五国城》、《大荒的太阳》6台戏剧进京演出。这些戏剧都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黑土特色相结合而得到领导与专家的称赞,很多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评选中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5日,宋子文率中国代表团,乘坐美国提供的专机,离开重庆再度赴苏,从而拉开了中苏第二轮会谈的序幕。 这次中方代表团的规模有所扩大,其成员除上文提到的外,有新任外长王世杰,以及熊式辉、刘锴、朱光沐、江季平等;苏方参加会谈的人员未变。  相似文献   

20.
张福平 《黑龙江史志》2012,(14):20+25-20,25
<正>笔者作为《宾县志》(1986——2005年)《人物》篇的责任编辑,对于《人物》的写作格外留心,相继拜读了已出版的二轮《呼兰县志》、《巴彦县志》、《五常县志》、《木兰县志》、《阿城市志》的《人物篇》中"人物简介"部分。阅读后有一种如鱼刺卡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