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洪洞大槐树移民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不断的迁移、流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大趋势。“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疆域,就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历史。”(1)从远古至今,中国的移民史渊远流长,历史上的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乃是为逃避天灾战祸而导致的黎民百姓乃至社会各阶层自发的迁徙。历史上大规模的自然移民有东汉末年到西晋永嘉年间的晋民南渡,安史之乱到隋朝初期的唐民南奔,北宋灭亡以后,士大夫及广大百姓随宋朝宗室纷纷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官方移民乃是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诸原因,有组织…  相似文献   

2.
王笛 《史学月刊》2006,(11):93-10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基本上被华人社区中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所控制。华人社区有四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即宗族、会馆、秘密社会和行会,这些组织的扩张是由于社区生活的需要和外部的压力。它们也强烈影响到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延缓中国移民的同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排华运动、组织的束缚和内部的争斗使中国移民与主流社会隔离了几十年,宗族的条规、方言的区别、利益的冲突等又破坏了中国移民的内部团结,这也导致了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中国移民的同化过程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分别介绍了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和主要的来源地及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际移民的发展特点作了详细阐述,并对"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国际移民在中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中国并非移民输出大国,"中国移民威胁论"等都是没有依据的渲染和猜测。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移民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与各国及国际组织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正常人口流动,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当前国际移民的新趋势和国际社会对移民问题态度的变化以及国际学术前沿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国际移民在总体规模、流向、流量和存量上都有新的重大变化。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对移民问题日益重视。研究的视角从移民输入国逐渐转向移民输出国;研究的内容从国际移民的消极面转向积极面。对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提出两点建议:加强跨国主义移民理论的研究;重视翻译出版留学人员优秀著述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为了实现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在军力一时难以到达的农村,开始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输出武装移民。193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移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开拓团有三种类型:集团开拓团、集合开拓团和分散开拓团,他们以在东北定居的方式,通过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融合、渗透达到民族侵略目的。日本移民开拓团,从经济上说是生产组织,从政治上说是独立的基层政权组织,从军事上说又是日本关东军的别动队。日本移民开拓团的入殖与建立,破坏了东北农村原有的村屯组织结构,打破了农村宁静的生活,并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移民工人维权和劳动争议处理这一新视角,较为系统地分析中国海外劳务移民的历史发展与管理体制,深入剖析中国劳务移民管理的法律政策框架及维权和争议处理机制,比较借鉴劳务移民典型国家的经验做法,并对实现中国劳务移民有效管理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完善相关国内立法,构建多边合作协议框架;二是确立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建立多部门政策协调机制;三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海外劳务移民监管;四是加大工会组建、培训和维权力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满铁作为日本“国策会社”,在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过程中,通过设置调查机关,投资成立移民执行机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移民组织等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日本移民侵略。由于满铁与日本军方特殊的密切关系,也必然决定了其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活动中,扮演着策划者和执行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近代东北三省关内移民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 ,近代出现的关内农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移民运动 ,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移民流动过程看经历了由非法到合法和由自发移民到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自觉移民的过程 ;从路线看 ,水路多于陆路 ;从流向看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深入的趋势 ;从职业流向看以农业移民为主 ;从属性看以 1912年为界 ,前为季节性移民为主 ,后为永久性移民为主 ;从性别、年龄看 ,性别单一、年龄构成较低等。  相似文献   

9.
明初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兴起,是在元末长期战乱、群雄割据纷争的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口密集区的移民向人口稀疏区自发流动,往往不易察觉其迁徙的缘由,但强制性移民则不同,尤其是跨区域远距离的移民迁徙,离开了明朝政府的组织推动是难以办到的。川滇迁民远徙胶东半岛,不是自发移民,而是朱元璋为消除反侧势力,将四川地区明玉珍政权的支持者迁往异乡的战略布局。在当地民众中广为流行的关于自己祖先迁自"铁碓臼"的传说,正是当年这一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等机构的数据,重点从国家、地区及多边三个层面,对国际社会有关劳务移民的国际合作以及移民工人权益保护的治理实践进行考察,并对于未来全球劳务移民治理发展趋向加以展望。在国家层面,各国政府通过建立有关劳务移民的法律框架,推动国家间协议以及参与多边体系治理合作等方式维护移民工人权益。在地区层面,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正式区域性组织和非正式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内有关劳务移民问题的对话、协商和合作。在全球层面,国际上有关劳务移民的国际公约及法律文书代表着多边倡议,国际劳工组织也致力于政策制定以实现所有移民工人利益的最大化。全球劳动力的流动是全球化未完成的事业。随着当今国际迁移的性质和组成日益复杂,移民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合作与移民工人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西兰华人新移民家庭为案例,通过对其移民经历和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探讨西方福利体制框架下移民家庭的代际期待、代际互惠模式,以及家庭赡养观念的转变。研究发现,由于中国伦理文化与西方福利制度之间存在价值冲突,尽管新移民家庭在迁移意愿和迁移轨迹上呈现出明显的家庭伦理逻辑,但在移民后普遍遭遇代际关系冲突和家庭赡养观念的调整,反映出移民家庭隐性的文化传统在显性的制度环境中的策略性妥协。反思中国伦理思维与西方社会福利思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理解海外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摸索更好的家庭服务模式提供政策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考察了马来西亚中国回族移民的概况,以中国回族移民在马来西亚从事纺织品业、旅游业和教育中介业的商人及企业为个案,考察中国回族商人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多元族群社会及政治经济环境中协商、重构并利用其"中国人"与"穆斯林"的身份,积极建立并维护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并积累社会资本。研究显示,马来西亚的社会背景因素,连同中国回族移民基于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而建立的在当地的社会网络以及与中国的跨国网络,从中获得商业合伙人的信任、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成为了促进中国回族移民在马来西亚商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中国新移民在非洲的重要聚居国且社会安全问题突出的安哥拉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跟踪调查等方法,研究探讨了中国新移民的群体特征及社会安全风险来源、中国新移民的社会安全空间营造历程、中国新移民的社会安全空间营造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2012年之前,安全风险多来自华人族裔内部,此后主要面临当地人的暴力犯罪威胁。中国新移民通过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社会安全空间营造,形成以在区隔中联结的"自防空间"为核心的差序社会安全空间格局,外部安全风险、当地侨领和中国驻安使馆共同促使这一格局得以形成。安哥拉中国新移民的社会安全空间营造实践对生活在其他安全问题突出国家的华侨华人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变通旗制,消除满汉畛域是清末直隶“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直隶地方政府通过实行垦荒政策,提倡“移民实边”以缓解旗人的生活压力。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旗人也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一方面通过建立新式学堂提高旗人的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新式社团参与政体改革,督促变通旗制处加快改革步伐,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文基于笔者对新移民组织和文化祝祭活动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以"社会空间"的形成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在日中国新移民的生存适应策略。认为中国新移民通过"节点"的纽带作用积累"社会资本",进而构建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在动态变化的社会空间,中国新移民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在与他者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中求得共生。网络式移民社区空间的构建,更符合中国新移民高流动性、高层次性、高创造性的特点和当今时代特征。它的存在不仅使在日中国人在远离故乡的生活世界里找到族群公共圈,产生连带感和归属感,而且避免了与日本社会的正面冲突,有利于新移民在与当地民众和平共处的前提下推进族群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活跃。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分析阐述了阿根廷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人移民阿根廷的历史及特征。阿根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自由开放时期、相对趋严时期和相对包容时期。阿根廷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呈现出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开放与限制相补充、宽容与歧视相交织的特征。阿根廷移民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移民的移民人数、移民来源地、移民方式和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等层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根廷已成为中国移民的新兴移居国。中国移民成为阿根廷的第四大外来移民群体;中国移民的来源地、在阿根廷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均出现相对集中的特点。近年来,阿根廷华侨华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也开始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如参与当地公益事业、与当地人组建家庭、参政议政等等。  相似文献   

17.
开化县是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也是浙西山区血吸虫病流行时间最早、最严重的地区。该县钉螺沿境内池淮溪、马金溪、龙山溪、马尪溪四条主要溪流分布,并在各溪流中形成自上而下由点状到线状的扩散趋势。开化县的血吸虫病在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流行。移民在该县历史上不仅是血吸虫病的受害者,同时也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了新宿主,造就了该县长达百余年的血吸虫病流行史。与此前自发、零散的移民活动相比,20世纪50、60年代由政府组织的新安江水库移民大量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是开化县历史上血吸虫病与移民关系的一次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吸引了近30万移民到达陕甘宁边区,边区政府为妥善安置移民,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做了大量的救济和安置工作,事实证明,边区对移民的安置是有效的,移民给边区带来了较好的政治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移民无计划地开荒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本文运用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边区移民的源流及成因进行了阐述,并对边区政府移民的安置区域与移民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今后移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移民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惯用手段,亦是统治和掠夺殖民地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日本帝国主义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取的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所有权为契机,对中国东北推行了移民侵略政策,"移民政策"在诸多方面给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以农业移民为主体,因而其移民所必备的条件是土地。为了实现"移民"的目的,日本以"移民用地"为名,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东北农民进行大肆掠夺,造成了东北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而且对农民生活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从"移民政策"对土地的占有,进而引发的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基于统计数字,分析了新西兰移民政策对中国大陆移民的影响、中国大陆移民在新西兰的定居状况以及近期新移民的政治诉求。得出结论,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群体的形成始于新西兰在1987年所颁布的新移民法案,此后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以后共两次大批的中国大陆人士移民新西兰;近年的新移民包括数以万计的留学生转化的移民以及数额可观的商业移民,尤其是投资移民;如此数万之众的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到来,对新西兰华人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中国大陆新移民对参与新西兰政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未来的研究应做多角度和深度研究,如探讨新西兰中国大陆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他们与其他华裔移民及土生华裔的关系以及这个群体中的"空中飞人"和海归现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