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耀双 《民俗研究》2003,(3):123-130
天津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设卫筑城,作为“畿辅门户”,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和漕粮运转中心。清初,随着漕、盐和海运的发达,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在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  相似文献   

2.
关于天津右卫创建时间及其前身的问题,是两个历史谜团。本文通过征引大量可信史料,最终考证:天津右卫创建于永乐四年,其前身为青州左卫。  相似文献   

3.
肥河卫和呕罕河卫,是明代女真中两个著名的卫分。 肥河卫的卫址,目前通行的说法是设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蜚克图河流域。此卫设置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据《明实录》载:“秃河、石鲁门山等处,女直野人头目哈哈察等六十三人来朝,置肥河卫。命哈合察等为指挥、千百户,仍赐诰印、冠带、袭衣,及彩币有差”。此次来朝的六十三  相似文献   

4.
黄绂,字用章,其曾祖太常寺孵黄思豫自封丘徙平越卫指挥,遂世居平越卫。黄绂生于永乐二十年,他幼年时代因家道中落随舅舅、麻城博学张宗琦读书。平越卫于宣德八年(1433)创立卫学,建孔庙,黄绂年纪稍大后回籍  相似文献   

5.
徐长亮 《丝绸之路》2014,(24):32-33
镇番卫作为陕西行都司的重要卫所之一,其建制沿革以及辖区变迁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镇番卫的建制沿革进行了详细梳理: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卫;建文年间(1399~1402)撤卫,改设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复置,并持续到清雍正二年(1724)。  相似文献   

6.
怀韵 《郑和研究》2009,(2):52-56,61
“三宝信官杨敏漂流”事,历来认为仅见于向觉明所藏的清初钞本残卷中。由于记事为“永乐二十三年”,而成为一桩悬案。此抄本题序跋全缺,但大多学者认为这可能是《针位编》之一种,中有一条云:“永乐十九年(1421)奉圣旨,三宝信官杨敏,字佛鼎,洎郑和、李恺等人往榜葛刺等番邦,周游三十六国公干,至永乐二十三年,经乌龟(鬼)洋,忽遇风浪……”文字仅此,没有下文。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饶河县志》记载,饶河养蜂“自古有之,最迟应为明建失儿兀赤卫时期(永乐十二年以后)”,距今500余年。但是,早期饲养的蜂种,属当地野生中蜂,收捕后用旧法饲养。由于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技术原始,产蜜寥寥,所以,一直没形成经济产业。  相似文献   

8.
本通过对一些重要史料的解析,对引起颇多争议的“铁岭”的位置重新进行了探讨,并分析指出:明朝立卫的本意既是对以鸭绿江为界的东北边界的确认,也是对朝鲜半岛东北部女其居民进行沼抚的初步行动;双方东北边界的最终确立是在永乐年间;出师攻辽是高丽历来存在的扩张倾向及其内部亲元与亲明两派矛盾激化的结果,“铁岭立卫“事件的发生为其提供了借口。  相似文献   

9.
关于北京故宫的始建年月,目前国内外有两种流行说法:一是“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一是“始建”于永乐四年。“筹建”与“始建”,相差一个字,前者著意含糊,后者口气肯定。但是,都不正确。  相似文献   

10.
王春元 《收藏家》2006,(11):43-48
代表根底深厚的宗法礼仪的青铜文化,存续三千年之后,在明代永乐一朝结束。取而代之的合金铜,宣德皇帝赞之“色若阳迈”,意思是色泽若一缕灿烂阳光掠过。朝廷用之铸造佛像,四照玲珑地使末法时代的佛教,映出惊世骇俗的光芒。1406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五世活佛哈立嘛朝觐永乐,此后,西藏、青海的高僧大德相继并驷入京。在奉天殿上,永乐一一封号授官,“施”之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刻款的铜铸佛像和法器。随着受封的法王、国师、西天佛子,将“大明永乐年施”的佛像于梵宇庙堂供奉,整个雪域高原的僧俗拜倒在这位“当世如来”的膝前。300年后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耗资3个多亿、历时三年建设的天津博物馆本着“天津特色、博物馆特色、时代特色”的原则,采取国际公开招标,国内外12家设计单位参与投标。经全国文博界、建筑界专家学者论证,日本川口卫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天鹅”方案中标。半球形白色仿生建筑,极富艺术特色与现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天津通志·军事志》已于200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除综述之外,尚设有9篇、33章、105节,共计91万字,并附有88页彩色插页和234幅黑白随图照。作为天津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权威的地方军事著作,《天津通志·军事志》全面地记述了近600年以来天津地区有关军事活动的各种情况。记事上限自公元1404年12月23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津设卫,下限至1995年,其中“军事地理”篇下限至1999年。该书是《天津通志》中最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防要地刘公岛,素有东海屏藩之称。清人张荫桓曰:“北洋形势,威海卫岛屿环拱,天然一水寨也”。据文化遗迹推断,早在七千年前,威海一带已有渔民聚居,汉代名石落村,元代称清泉奇。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政府决定在此设卫屯兵,取威慑海上倭寇之意,故名曰威海。1403年(永乐元年)筑威海卫城,同时在沿海山峰和刘公岛上修筑烟墩,使之成为北洋海防堡垒。刘公岛之名由来久远。元、明史籍载称刘家岛,简称刘岛,其后习称刘公岛。清光绪年间,议设海军。1881年(光绪七年),北洋舰只首次驻泊刘公岛,当时只有12只军舰。七年…  相似文献   

14.
镇远侯顾成     
徐平 《贵阳文史》2005,(1):18-20
顾成在贵州,以镇远侯闻名。最初的官职为卫指挥,镇守贵州(明前贵阳),而不是镇远府。但他后来受命为总兵官,领军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纷争,促成贵州建省。《镇远府志》以顾成对“开黔有功于镇远者”,将其传略录入《名宦志》。《太宗永乐实录》及《明史》皆有传。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献所见武职“立功”,其司法含义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洪武时期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立功赎罪层面;从永乐初年始.“立功”便成为犯罪武职罚役赎罪的普遍形式;景泰以后,立功又发展为独立惩治犯罪武职的一种方式。武职“立功”在明代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 跋《海西女直忽鲁爱卫指挥佥事佟继学袭职牒文》 此牒文日本朝鲜史学者今西龙藏,传其于今西春秋。一九五三年余从书商张寿彭处借阅。 牒文记隆庆四年(一五七○年)佟继学以次子身份继其父佟伦职位之事。据称:佟氏乃海西忽鲁爱卫佥事苦出之后。苦出子必失哈于景泰二年(一四五二年)迁居辽东左卫(即设于辽阳),遂世居其地,直至伦,继学父子。 忽鲁爱卫为女直百八十四卫中之大卫,永乐十三年(一四一五年)设。《明实录》此年十月辛卯(二十九日)记其事:考郎兀卫指挥同知脑纳等来朝,置忽鲁爱卫,“升脑纳为忽鲁爱卫指挥使,脱赤为指挥同知,苦出、脱斡等四十人为指挥佥事”。此苦出,即牒文之苦出。案:忽鲁爱卫实从考郎兀卫析出,而考郎  相似文献   

17.
明代永乐时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所建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被毁于清中期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前夕的兵火之中。  相似文献   

18.
天津是一个低调的城市,但如果静静地深入到天津,也许是另一种体会。或五大道,或解放北路,或海河沿岸,天津韵味十足……天津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京师的门户,所以有"近代中国看天津"之说。任何一座有历史的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老天津卫,自然也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明代卫所军官犯奸现象层出不穷。洪武时期以《大诰》进行惩治,永乐以后不断出台军职犯奸惩治条例,正统时将宣德年间针对收继婚的“败伦伤化”例收窄指向军官。成化以后,各地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增加军官犯奸惩治例,但所有的例多以革职为民、调卫差操、子孙袭职等予以轻刑薄惩。弘治之后,将“权宜之法”的条例整合进入“常法”,有的则被“大法”吸纳。轻刑薄惩实际纵容了明代军官犯奸行为,引起社会道德下滑,也导致卫所的进一步废毁。  相似文献   

20.
186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成丰皇帝仓皇出逃,京畿要员纷纷作鸟兽散。时任天津卫知府的贵州人石赞清,却在英军面前表现出了可杀不可辱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