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来,徽州各地的演戏活动极为频繁,成为宗族或会内的重要活动,现存的大量徽州文书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更深刻揭示了徽州演戏和游神的紧密关系、演戏活动与信仰和娱乐的关系.演戏活动已经成为徽州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由此导致官府的干涉和民间的竞争与矛盾,当然这并不排除有特别重大的原因所作推迟或停演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演戏酬神属于民间信仰,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即以演剧的方式酬谢神灵.祈雨得验、避过水火兵虫等天灾人祸、修建庙宇等活动,都是演戏酬神的缘由.民国年间,地方政府已将酬神演戏的活动纳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有严格的基于法律的审批程序,地方政府对演戏酬神的管控基本出于非常具体的民生与管理的考量,包括防疫、治安、民间舆情等,但维护治安是第一位的.这反映出民国地方政府这一时期在公共事务管理上是有一定效率和务实的,而严格的管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3.
许诺 《神州》2003,(10)
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莆田,宋代为兴化军,明清为兴化府,所以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的剧种称为兴化戏;又因兴化辖莆仙两县,所以也称莆仙戏。关于兴化戏的形成过程史家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绝对一致的,即兴化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南戏遗响”。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颦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她的弟弟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回莆时,醋爱歌舞的唐明皇居然赐他一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民间采风的基础上,对大量莆田民间版画作了初步的归纳,指出莆田民间版画虽内容多封建色彩,但在制作、印刷、用色等诸多方面对当今的版画创作仍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吴嘉利 《东方收藏》2023,(2):125-127
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一种产物,中国人的故乡观念深入骨髓,也使乡愁成为木雕艺术的常见题材。木雕艺术创作起源于民间,是为满足人们最朴素的审美需求而开始的。人们借助木雕来祈求阖家幸福、健康长寿、事事顺意等普遍心理和精神追求。莆田木雕的发展与当地的文化信仰息息相关,在莆田木雕作品中,仙佛人物题材占了大多数,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莆田木雕早已成为游子心中的乡愁。  相似文献   

6.
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对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传承直接构成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组织的演出满族民间说唱艺术成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有很多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语言复杂.民风各异,保留至今的传统剧目有一万七千多个,居全国首位。莆仙戏、梨园戏有中国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美誉.它们虽然分布在相邻的莆田与泉州地区。但是体现出来的艺术形态大不相同。二者都有一件与鼓有关的特色乐器,其形制和演奏方式都别具一格.在乐理上又有异曲同工之效.向我们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8.
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筱楼,祖籍天津武清县,出生于京剧演员家庭.8岁时,由父亲作主,拜江南一位武生演员为师.立下字据:“学徒期间,天灾病孽,死走逃亡,与师父无关.八年期满,报答师父传艺,为师效力三年.”赵筱楼跟随师父,各地流动演戏,风里雨里,历尽辛苦.20岁以后,离开师父,从南方返回天津.经过几年搭班演戏,同妻子又回到生活和演戏都熟悉的江南.  相似文献   

9.
莆田,宋代称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所原设在兴化,寻移莆田.兴化军是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藏书名家甲于全闽,闻名于世,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由于此前对兴化莆田刻书的研究成果不多,所见者大多只是停留在对莆田古代一部分刻书目录的初步整理上,且存在较多错误,从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今人对莆田甚至是福建刻书的基本认识或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戏剧满族的戏剧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两种:宫廷戏剧和民间戏剧. 清初,宫廷内节庆时表演的主要是歌舞.后来受到汉族戏剧艺术的影响,满族戏剧艺术逐渐有了进步和发展,宫廷戏剧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宫廷中凡遇节庆都要演戏,其形式不一,花样繁多.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仰是产自福建莆田地区带有地方巫觋特色的民间信仰,始于南宋,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宗法性宗教信仰的体现。佛教自汉朝始传入中国,经过将近两千多年的磨合,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信仰体系,并且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产生了广泛而深邃的影响,成为最具有宗教性质的思想形态。由于佛教教义补偿了人性中对超世境况的某种渴望,于是成就了它作为异质文化的魅力。多民族的华夏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合性,原始宗教性质的民间信仰也能在这样的文明背景下与异质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改造自身教义神格,使之适应民众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莆田地区妈祖信仰和佛教信仰的调查分析,从冰山一角窥探中华文明相互包容的和谐共生性。  相似文献   

12.
民间游戏是以直接参与为目的并具有竞技性、愉悦性、自由性并以口头形式传授的群体活动.满族民间游戏在与汉族民间游戏相互融合中,保留了自己的特点.传统民间游戏是对文化的一种肯定,对历史的一种肯定.传统民间游戏反映了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人们的生活常态和生活习惯,除了影响人们的精神塑造之外,还担负着传播文化的功能.传统民间游戏,既是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将其用于旅游开发,不但会为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同文化视野之下的人类知识.将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将是促进合理传承的最好的方法,促使人们树立传统民间游戏的自觉传承意识,将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和开放结合起来,加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成为当前拯救民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民间丧葬演戏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美艳 《民俗研究》2009,(1):145-158
丧葬演戏是一种纯粹的民间习俗,它源于丧礼上人们本能的歌哭擗踊和用乐。根据现有资料,丧葬活动中出现成熟的戏曲演出是在明朝初期。明末清初至今,丧葬演戏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然而另一方面,这种习俗的流传一直伴随着官方的禁止和正统文人的批评。而其之所以在这种压制下流传至今,除一般认为的它具备娱神娱人功能外,还包括歌颂亲人品德和业绩、感情宣泄、教育、惩戒的功能,以及驱邪、超荐的宗教功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等一系列民俗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杨榕 《福建史志》2012,(4):15-16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民间演剧繁盛。早在宋代,地方文献就有记载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演优戏、傀儡戏的信息,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地方新剧种的陆续形成,各地民间演剧更加兴盛.一些方志编纂者也关注到这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并将之载人方志中,其中包括与官方禁戏有关的史料。本文从福建浩瀚的方志中辑录出一些禁戏史料.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宫廷生活丰富多彩,本文从六个方面加以论述,这六个方面是:一、皇帝后妃等膳食制度,二、宫廷食谱,三、满汉全席,四、娱乐舞蹈演戏,五、游艺,六、太监宫女的行为生活方式.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论述,得出这样的结论:清代宫廷生活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彰显满族的特色,充分体现满汉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先拜杨公二拜龙,三拜祖师到地中.南极仙翁作师主,九天玄女定吉凶……"这是流传于福州的《安祀歌》,道士在死者棺材埋葬后,于墓碑前设坛作法时所唱.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关口,在道教的宗义里,这些都要靠礼俗来祈福禳灾.婚娶时要演戏娱神、酬神;生育时要奉祀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神明;寿庆时要请道士做天香;丧事时要请师公超度;乔迁时要祭土地,平时还要拜忏做功德、祭拜祖先……这些民俗活动深受道教的浸润,这些时候演戏成为仪式中一道重要程序,成为谢神的诚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刘姗 《文史博览》2013,(4):18-22
妈祖信仰是先民在海洋生活中逐渐孕育出的民间信仰,自宋时发源于福建莆田后,相继南下传入两广至海外,北入江浙鲁辽,西入云贵川等省。清初,随着闽粤移民流入及其商业开展,这一信仰亦传入湘黔边界的舞水流域,渐在苗疆山区兴起发荣。妈祖这一信仰传入路线大致与"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相同,另一条重要路线是闽粤商人进入江、沅贸易的路线。其传播的主体是来自闽粤地区的农工和商人,也渐为舞水当地的民众及渔渡者信仰。  相似文献   

18.
张国稳 《神州》2012,(15):15-15
民间法是法律多元理论下出现的相对于国家法而言的一种民间规则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民间法以其乡土性和内控型的特点。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民间纠纷,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民间法。价值观与国家法的价值观相悖,在某种意义上民间法成为国家法制现代化的阻碍,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本文将从民间法与国家法产生冲突的原因、解决方法以及解决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的乡村社会,大量塾师外出坐馆,处于背井离乡和与亲人长期分离的封闭状态.此种境遇之中催生了塾师的思乡与思亲之情,造成其馆居生活的孤寂实态.教学之外,塾师的业余生活往往局限于备课批文、钻研举业、读书、抄书、著书、练习琴棋书画和饮酒赋诗等.馆居生活的孤寂与业余活动的封闭性、娱乐性和精神性成为解读塾师民间形象形成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麦西莱甫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特有的、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民间,已成为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