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巢湖民歌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特色鲜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巢湖民歌得到长足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巢湖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份光荣和自豪,凝结着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文化文史工作者的一份心血和汗水,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遗闻,也必将会给当下和来者,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启迪和激励。  相似文献   

2.
乔秀艳 《满族研究》2013,(1):111-113
蒙古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蒙古族文化的民族聚居区,现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多样性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呼吁要注重全面普查工作、鼓励民间参与、落实和保障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以及加大人才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发展,到推动和加速期,再到稳定和反思期及目前的"发力"期五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关注传承人能力的提高,再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非遗研培计划旨在使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非遗经纪人或文化中介人队伍也可为非遗的推广与创新助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也逐渐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但现代产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手工劳作面临批量化生产的危机,因此要更加重视稀缺的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王兆峰  陈勤昌 《民俗研究》2023,(2):21-28+157-158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根系和脉络。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范例,探寻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成为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通过阐述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并以湖南桑植红色民歌为研究样本,透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化基因要素,总结桑植民歌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和传承挑战,最后从人格化传承、空间化保护、数字化再现和产业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以期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叶尔米拉 《文博》2011,(2):84-88
进入21世纪,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全面的提上日程,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蕴涵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新疆地区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特色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形态流失或濒临灭绝,许多民间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地区的博物馆将如何扮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者"的角色是大众所关注的。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新疆地区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扮演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万国清 《神州》2011,(7X):22-22,24
兴山民歌作为巴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巴歌、楚声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和有力的佐证。其极高的学术价值已引起我国音乐界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2006年兴山民歌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简略介绍了兴山民歌的溯源及传承,并对其显著艺术特色做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既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又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本文基于昂普理论对梅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分析梅山研学旅行的现有产品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梅山地区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融合,提高梅山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  相似文献   

8.
晓东  红岩  东艺 《中华遗产》2007,(7):18-23
2007年6月9日,中国迎来了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相较去年,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显然热闹了许多,全国各地也以此为主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心,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然而,文化遗产眼下所面临的境遇并不乐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广泛的大众基础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如何让珍贵的遗产得到更合理的保护,为未来留下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路标,或许才是更需要大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不断实践的。在这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始终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的《中华遗产》杂志,参与了多个相关活动,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用心感受着、思索着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喜与忧。  相似文献   

9.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  相似文献   

10.
林华 《神州民俗》2009,(10):5-9,2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此项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加强重视、齐心协力来共同完成。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应切实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必须统筹规划,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健康、科学、持续、有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大众考古》2024,(1):92-9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  相似文献   

12.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  相似文献   

13.
吴大清 《神州》2013,(32):38-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为社会大众所世代相传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思维活动,是构成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基因,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加以分析阐述,以期给相关部门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史勇 《丝绸之路》2010,(11):5-10
<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于2005年12月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相似文献   

15.
《大众考古》2022,(7):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王宇 《东南文化》2007,(3):66-68
根据《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吴越民歌,探讨了吴越民歌在我国民歌史上的地位,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吴越民歌应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之源。  相似文献   

17.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  相似文献   

19.
《大众考古》2022,(1):94-95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0.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