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敏 《南方文物》2014,(2):195-198
<正>砚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简单的研磨器开始,到清代型制多样,装饰丰富的文房用具,砚台的材质不断丰富,型制和纹饰也各具时代特色。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几千年来备受关注。关于端砚的研究也很多,切入角度有端砚的发展史、材质、产地、砚式、纹饰等等。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端砚纹饰的题材和发展演变、形成背景。一、清代端砚纹饰的题材端砚的纹饰发展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唐代是初采阶段,朴素少文,注重实用;宋元时期端砚处于上升发展  相似文献   

2.
沈岩 《文物世界》2015,(2):74-76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的结晶。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分别为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位居四大名砚第一位是端砚,端砚也有"百砚之首"之称。烟台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端砚,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直到近代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砚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件石砚是现存最早的砚台实物。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以端石制砚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端砚工艺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清  相似文献   

4.
肇庆山水     
肇庆居粤西,它的出名,多一半借了古端州的牌号。这是产砚台的地方,可惜车过端溪名砚厂大门,却未及入内参观,比几年前在皖南徽州的歙砚厂走马看花一回还不如。端砚与我无缘也。 有缘的是肇庆山水。山是鼎湖山,水是星湖水。两相映带,自有文章。  相似文献   

5.
李豫 《世界》2004,(5):52-54
文房四宝中砚是最有讲究的。端砚产自广东高要市端溪.以石质坚津润著称于世徽砚产自安徽省旧徽州府,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一方雕龙塑凤的砚台.不仅起到研墨的功能,而且是一件艺术品其精品称得起“宝砚”二字。在收藏界,流传着一个“南端北辽”的说法,辽则指辽砚。  相似文献   

6.
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溪石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隋唐置端州,北宋改为肇庆府)东面西江羚羊峡的斧柯山一带。斧柯山西侧有端溪水,故在此开采的石砚称为端溪砚,简称端砚。端溪砚从唐代开始使用,由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发墨利笔等优良品质而饮誉天下。因石材略呈紫色,又被称为端溪紫石砚。唐代诗文常提及端砚,到了宋代端砚成为贡品,并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赞誉备至。端砚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自宋代至明清记叙端砚的书籍不少。上世纪60年代,《文物》月刊曾专门刊出砚史资料[1],并组织刊载部分省市博物馆收藏的砚台。…  相似文献   

7.
王俊虎 《东方收藏》2020,(2):102-106
端砚始产于何时?一直是砚文化研究和收藏界关注争论的焦点。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即初唐高祖李渊时期。而《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认为:"考端砚,始见李贺诗。"李生于公元790年,即中唐时期。而目前国家馆藏的有考古出土报告的唐代端砚,也皆由中晚期唐墓出土。不过,不少古砚收藏家根据古砚形制变化规律和藏品,认为端砚始产应早于中唐,但一直缺少有力的物证。笔者有幸从古玩市场淘到一方唐代箕形紫石砚(图1),考证认为系盛唐端砚,上有原刻21字铭文,清楚地记录了砚主人姓名、职务、铭砚事由、理想追求和人生成就,展现了盛唐时期,一位挂鱼袋退休、受皇命修国史的骑都尉从五品高官使用砚台的面貌,极其罕见。  相似文献   

8.
王团华 《南方文物》2011,(4):197-198,4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  相似文献   

9.
正北洋政府时,国会之内,党派横行,有800多个议员,人称"八百罗汉",那时每个议员面前摆的是砚台(石制)、墨盒(铜制)和毛笔。砚台、墨盒加墨汁和水,有重至一磅以上的。一枝毛笔,加个铜帽,也是个小小的飞镖。一个国会议厅之内,就有砚台、墨盒、飞镖八百个之多,一旦"罗汉"们野性爆发,火拼起来,"文具"变成"武具",笔砚  相似文献   

10.
<正>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拥有涉及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器、书画、甲骨、砚台、邮票、玺印、钱币、历史文献、民俗及民间艺术等多个门类的藏品近20万件,其中尤以历代书画、瓷器、玉器、甲骨、敦煌遗书、砚台、玺印、钱币及近代史料最具特色,在国内收藏界名列前茅。历代书画是天津博物馆馆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  相似文献   

11.
赵春霞 《收藏家》2012,(11):71-74
砚台的收藏比起瓷玉来说要简单一些,真正的好砚在研墨的时候,感觉像在缎子上一样,滑润舒适,而且下墨快而细,没有渣滓;如果在材质不好的砚台上研磨,就像在砂轮上运行一样,手感粗粝,墨汁中的渣滓多而粗。  相似文献   

12.
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明创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纸、笔、墨)之一,是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砚台为我华夏文化的绵延和升华,发挥了重要作用。砚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宝(砚坚固耐用),尤其是名砚,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砚文化光彩照人。广东境内所产的端砚,在唐代已享有盛名,一直深得中外文人雅士的重视和珍爱,享有极高的评价,蜚声中外。作为以收藏、研究广东省历代民间工艺品为主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端砚是我馆藏品征集范围之一。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征集和社会人士的捐赠及支持,我馆端砚藏品得以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13.
刘禄山 《收藏家》2009,(11):39-44
一、“百汉碑砚斋”摹刻百汉碑砚 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期,仕宦文人收藏、赏玩、研究古砚和自刻名贵砚台之习蔚然成风。当时有些文人还以砚名室,以表达自己拥有名砚的自豪。徐珂著《清稗类钞》载:黄莘田嗜好端砚成癖,居官高要时节衣缩食购得良砚百方,其中十方最佳者,视为至宝,  相似文献   

14.
再议袋形砚     
一《文物》2005年第5期发表了刘新园先生撰写的《袋形砚考——北宋文人设计的一种砚式》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中提出在北宋出现“一种形式比较特别的砚台。这种砚台多作成长方体,在长方的砚面上把砚堂刻成一个袋子,在砚堂与墨池之间突然紧缩,然后把因颈部收缩而出现褶皱的袋口作成墨池,其形象就像一个束颈收口的布袋。”[1]并且,根据4件不同时期传世砚台的比较,总结出从北宋至元代袋形砚的发展脉络,即“北宋元丰六年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文1式)为原创期作品,不仅袋形写实,甚至连勒紧颈部之绳的细部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至北宋后期颈部之绳…  相似文献   

15.
漆砚是砚台中较为特别的一种,漆木砚、漆砂砚等都是漆砚的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工艺特征。早期漆砚的髹漆工艺较为简单,至明清时期的漆砂砚工艺为漆砚发展的巅峰。为探索古代漆砚工艺,利用显微CT、包埋剖面观察、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三国时期朱然墓出土的漆砚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件砚台为大漆直接髹涂在木胎上,砚堂和砚盒的外观颜色为大漆自然色,砚堂边的红色颜料为朱砂,在砚堂漆层中并未发现诸如金刚砂或石英粉之类的研磨颗粒物。该砚台在考古报告中记录为"漆砂砚",漆砂砚工艺仅见于明清时期文献记载,典型特征是用大漆调和颗粒研磨物作为砚堂。因此,三国朱然墓的这件砚台不具备漆砂砚特征,或称之为漆砚更为适宜。同时,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为两汉时期的漆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砚台作为古代书写不可或缺的用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材质多为陶瓷、石质等,不易朽,但实际的出土量并不多,这与古代随葬制度及习俗有关,砚台并不是必用的随葬品。所幸唐宋以来常在许多士大夫墓中出土有砚台,这些墓葬多有墓志,这对砚台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大有裨益。本文选取砚台中有纪年铭刻、出自纪年墓以及出自时代较为明确的墓葬的唐宋砚台进行介绍,以期对砚  相似文献   

17.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6,(1):66-69
肇庆人对来肇庆的人的话题是离不开端砚的,那是他们的骄傲。 天下人都知端砚,未必知端州,都知道端砚,却未必都见过端砚。我是见过端砚的,我又不大确信见过的 真就是端砚。到肇庆,到古端州,憋足了劲,就想好好看看端砚。  相似文献   

18.
王有刚 《收藏家》2013,(12):J0070-J0073
偶然在古董店里遇见一枚老砚,砚池不大,明式的气息,形状简要且做工不劣,更显眼的则是在砚身边上刻了一行小字——“非人磨墨墨磨人”,顿时让这枚砚台有了一种神气。十年之后,砚台的具体细节已记不住,  相似文献   

19.
程茵 《东方收藏》2023,(2):21-23
端砚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独特的魅力,被列入“中国四大名砚”,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并以其“发墨如油、不损毫”的特点被历代制砚名家视为珍品,更在于其石质坚实、石品丰富、纹理美观、石纹多变等。端砚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如实 《收藏家》2003,(1):49-49
最近,一方唐代洮河砚在上海浮出水面。这是一方箕斗型洮河砚,长16.7厘米,宽7-11厘米,高约2厘:米,一头高,一头低,一头宽,一头窄,底部有两个矮足,砚台造型较为方整,腰部微束,具有晚唐向宋代过渡时期砚台的特征,此砚虽然风化比较重,且边上有擦痕,器形较完整。通体呈现一种玉质般的苍黄的绿色,俗称鹦哥绿。砚台左上角泛白色,砚面中部左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